刘红霞
- 作品数:29 被引量:3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华医学会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研究发现孤独与更高的卒中和心脏疾病发病风险相关
- 2016年
- 一篇综述的现有证据显示,寂寞和孤独可使卒中患病或发展为冠心病的风险增加30%。研究还发现其他公认的危险因素,如焦虑或者一份有压力的工作等有类似的效果。
- 刘红霞
- 关键词:心脏病孤独感中风
- 国家新闻出版署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成立发布会成功举办被引量:1
- 2021年
- 6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成立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中宣部出版局、中国科协、中国期刊协会、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与会并致辞。随后还举办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立项的智库项目“学清刊增”分壇一科技期刊新兴信息技术与平台战略研讨会,共邀请重点实验室40余位特聘专家及10余位行业专家共襄盛举,探讨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的未来之路。
- 刘红霞
- 关键词:中国科协知识挖掘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被引量:67
- 2019年
- 作为支撑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的重要传播载体,科技期刊的发展关乎国家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软实力建设。面临中国正加速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机遇,面向科研人员逐步转变的科研需求,面对知名国外科技出版商技术、服务日趋完善的出版态势,中国科技期刊界亟须从根本上解决期刊的学术质量,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创新实现从传统出版向"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快速转型。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访谈及经验回顾等方法,总结中国科技期刊现有知识服务的概况,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类归纳,绘制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思维导图以及知识服务的资源分布及可行性分析量表,探寻当下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知识服务策略,期冀对国内科技出版界开展知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 沈锡宾刘红霞李鹏季媛媛包靖玲王红剑史红刘冰
- 关键词: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数字出版资源分布
- 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技术路径探析——以Consensus.app为例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通过深入剖析新型知识服务平台Consensus.app的运行模式和技术实施方式,探索大语言模型为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方法】以文献调研与网络实证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分析Consensus.app平台的功能、特点及知识服务的表现形式,揭示该平台运行的技术实现方式,评估其在促进科技文献知识获取方面的作用,总结其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优劣性。【结果】Consensus.app的语料库通过SemanticScholar数据库的2亿篇摘要信息构建,该平台运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从研究论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向量化的知识数据库,然后使用OpenAI的接口将用户提问转化为检索语句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再基于检索命中信息生成扼要结论反馈给用户。Consensus.app可针对不同问题提供直接基于数据支持的结论,并快速阅读文献快照信息,协助用户快速决策。【结论】Consensus.app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语言模型答案所缺乏的准确性和证据链问题,为科技期刊在大模型时代的广泛高效应用提供更丰富的使用场景,展示结合大语言模型构造知识库来提供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新路径。在新时期,科技期刊界要高度重视数据质量建设,重视跨界合作、版权完善,积极拥抱大模型时代的趋势变化,迎接科技期刊的“AI+”时代。
- 刘红霞王立磊沈锡宾沈锡宾刘冰
- 关键词: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人工智能
- 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集约化发展现状调研被引量:27
- 2020年
- 为了解中国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以及集约化发展的意向,通过问卷星向国内医学期刊管理者发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集约化发展调研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医学科技期刊在出版传播领域已经完成了除结构化排版外的重大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大部分期刊编辑部认可通过加盟行业联盟或者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字出版。在各数字化系统的调研中,愿意加盟和已经加盟的期刊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结构化排版为93.91%,网刊系统为92.07%,App建设为91.46%,采编系统为89.64%;不愿意加盟的期刊占比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期刊出版人已经认识到单一期刊出版模式在期刊规模、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社会分工、商业模式上均存在明显短板,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弱,集约化出版平台的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最重要途径。同时,作为集约化平台方,须采取更灵活、平等、便捷的策略供期刊选择加盟。
- 李鹏沈锡宾刘红霞刘冰魏均民
- 关键词:数字出版新媒体调查问卷
- 刍议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7大科技趋势被引量:18
- 2021年
- 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已逐渐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科学技术在历史上多次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变革,也将在未来为科技期刊腾飞带来新动力。我们认为未来科技期刊技术方向有7大发展趋势,分别是以人为中心、开放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获得性、互动性和融合发展。作为科技前沿技术发展的排头兵,科技期刊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兴技术带给我们的助推力,以饱满的热情去开创新的融合出版形态,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沈锡宾刘红霞王海娟朱瑶袁庆李鹏王立磊朱甦琪刘冰魏均民
- 关键词:科技期刊人工智能大数据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大模型技术认知及其影响的调研研究被引量:9
- 2024年
- 为全面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对大模型技术的认知、应用现状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向科技期刊编辑通过问卷星发放调研问卷,问卷包括国内外大模型技术和平台的认知情况、在期刊出版不同流程的应用情况,对大模型技术的需求、期望、风险和担忧,以及对大模型技术的投入意愿。本次问卷共回收450份有效问卷,82.44%的调研对象表示对大模型技术有过了解,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仅占16.67%。对于大模型平台的认知方面,国外的除ChatGPT外,其他平台/工具认知度非常低;国内的以文心一言、星火大模型为多。在科研型平台方面,国内的Aminer为认识较多的平台。在实践应用阶段,目前在稿件组织和采编、内容传播和知识服务环节相对较好,在编辑和生产出版环节应用相对较少。74.89%的编辑对于大模型技术保持乐观和非常乐观的态度,仅不到2%的编辑表示悲观。在编辑的各环节中,认为相对比较容易被替代的工作环节是排版生产与数据加工,最不易被替换的是同行评议与选题策划,但文字编辑与传播运营方面也有超过60%的认为是可以被大部分替代的。为应对大模型技术的影响,编辑需要在技术应用、政策规范、前沿技术、出版伦理等多方面接受培训,尤其对技术应用方向,9成编辑需要得到相关的信息。编辑对于大模型技术抱有开放拥抱的态度,并亟须获得相关的培训与教育机会,以解决他们在应用场景上的困难,以及在政策法规及诚信建设方面的困惑。
- 袁庆沈锡宾沈锡宾王立磊刘红霞刘爽陈晓峰万贤贤董文杰刘冰贺志阳温文刘冰
- 关键词:科技期刊
- 疫情期间学术论文的优先出版与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3
- 2020年
-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席卷中华大地,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作为医学期刊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这次疫情期间带领旗下的140余种学术期刊进行了新冠肺炎相关文章的数字优先出版的尝试和实践。本文总结了疫情期间读者对科研成果及防控诊治规范的迫切需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满足需要而适时进行的改进与优化出版流程、优化质量控制等具体举措,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提供参考。
- 赵巍付辉王海娟蔡丽枫沈锡宾刘红霞李鹏徐妍刘冰魏均民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论文关键信息提取与总结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4种大模型技术在科技期刊论文关键信息提取与总结中的应用能力,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技术路径的探索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随机选取《中华医学杂志》100篇研究型文献,通过提示语工程利用ChatGPT 4o、Kimi、ChatGLM 4、星火认知大模型从文本中以JSON方式提取信息,并评价各大模型知识抽取、文本理解及总结能力。【结果】所有大模型均返回准确的JSON格式数据,在提取研究对象、样本量、疾病、研究类型、学科和主题词等信息时,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在概要总结能力上也表现良好,仅在研究方法的理解方面表现不佳。【结论】大模型具备较强的文本理解、知识提取和总结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若能克服技术难点,GenAI有望在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知识服务以及垂直领域的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沈锡宾刘红霞刘红霞王立磊
- 关键词:科技期刊知识标引知识服务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发文特征分析——以COVID-19专题论文为例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COVID-19疫情下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专题论文的发文趋势及分布特征,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方法】检索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PubMed文献数据库及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以下简称"我国新冠学术交流平台")的发文量及时间、作者信息、期刊信息、论文类型等,描述国内外COVID-19论文的发文趋势和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结果】PubMed文献数据库共收录COVID-19论文26391篇,期刊3133种。美国作者发文量领先,中国、意大利、英国作者发文量相近。我国新冠学术交流平台共收录专题论文993篇,期刊106种。中国作者总数及第一作者数均仅次于美国。来自北京、湖北、上海的作者发表的中文医学论文最多。国际期刊中,病毒学、传染病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学科期刊发文量居前列;国内期刊中,流行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传染病学、药学期刊发文量较多。论文类型以论著、病例报告、综述为主,在国际、国内期刊中占比分别为68.4%和56.3%,国内期刊指南与共识类论文占比较国际期刊多(17.7%vs 0.7%)【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因疫情驱动,由科研实力支撑。我国作者发文呈现阶段性特点,2020年4月以前,中国作者的科研成果较多刊发于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期刊,此后的大样本量报道、深入分析和国际合作研究主要刊发于国外期刊。我国期刊的指南与共识类论文数量优势明显。
- 倪婧李鹏刘红霞任胜利王世贤刘冰魏均民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