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乌日娜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甲状腺...
  • 2篇准分子
  • 2篇稳定期
  • 2篇硒蛋白
  • 2篇显效
  • 2篇显效率
  • 2篇腺癌
  • 2篇甲状腺
  • 2篇甲状腺癌
  • 2篇发病
  • 2篇发病风险
  • 2篇分子
  • 2篇白癜风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机构

  • 4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包头医学院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 2篇包头市肿瘤医...

作者

  • 4篇乌日娜
  • 2篇张克实
  • 2篇焦林君
  • 2篇张利芳
  • 2篇王云华
  • 2篇李金梅
  • 1篇蔡琳

传媒

  • 2篇2015全国...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308nm准分子光联合中药擦剂治疗内蒙古地区30例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308nm准分子光联合中药擦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稳定期白癜风患者30例,皮损均选取颈、躯干及四肢的非关节、非肢端及非骨隆起部位,共70片,利用308nm准分子光联合中药擦剂治疗,光疗...
李金梅焦林君乌日娜
关键词:显效率
文献传递
硒蛋白P基因多态性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硒蛋白P(Sepp1)基因rs757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非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其与PT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内蒙古地区汉族PTC患者138例和健康对照者140人,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技术检测Sepp1基因rs757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并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有无淋巴转移)进行分层分析,同时结合非遗传相关因素,如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碘盐摄入和精神状态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探讨Sepp1基因rs7579位点SNPs与PTC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高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差和工作压力大增加PTC发病风险(均P<0.1);Sepp1基因rs7579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数分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2,P>0.05;χ^2=0.673,P>0.05)。分层分析,年龄≥50岁组中PTC患者GG、GA和AA基因型频数分布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7,P=0.028),PTC患者AA基因型频数分布明显低于对照者(P<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AA/GA型个体患PTC的风险低于GG型个体(OR=0.481,95%CI:0.267~0.866)。结论: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和工作压力是PTC发病主要影响因素,A等位基因可能是PTC保护性因素之一。
张利芳蔡琳王云华张克实乌日娜
关键词:硒蛋白P单核苷酸多态性乳头状甲状腺癌
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外用铜制剂治疗内蒙古地区30例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外用铜制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稳定期白癜风患者30例,皮损均选取颈、躯干及四肢的非关节、非肢端及非骨隆起部位,共66片,利用308nm准分子光联合外用铜制剂治疗,...
焦林君李金梅乌日娜
关键词:显效率铜制剂
文献传递
硒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硒蛋白S(SelS)基因(rs3471374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技术检测138例PTC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者SelS基因(rs3471374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根据不同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有无淋巴转移)进行分层分析,同时结合非遗传相关因素(吸烟、饮酒、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等)联合分析该位点SelS基因多态性与PT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BMI、碘盐摄入、工作压力是PTC发病风险因素,精神状态是PTC保护性因素(P均<0.1)。该位点SelS基因CT、CC、TT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404,3.258,P均>0.05)。分层分析显示:女性组、无淋巴转移组CC、CT、TT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430,P=0.035,;χ2=3.967,P=0.046),PTC女性组、无淋巴转移组TT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OR=1.554,95%CI:1.032~2.344;OR=1.457,95%CI:1.006~2.109)。结论 PTC发病与BMI、碘盐摄入、精神状态和工作压力等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女性PTC发病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无淋巴转移保护性因素之一。
张利芳蔡琳王云华张克实乌日娜
关键词: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风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