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海明

作品数:3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铜石并用时代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结构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文化交流
  • 1篇环境差异

机构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篇贾鑫
  • 1篇董广辉
  • 1篇黎海明

传媒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及其对人类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甘青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考古研究显示该地区的跨大陆文化互动始于齐家文化时期(4300~3500 a B.P.)。作为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齐家文化早期(4300~4000 a B.P.)至晚期(4000~3500 a B.P.)先民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然而,已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的研究相对薄弱,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甘肃中、东部7处齐家文化时期遗址的植物大遗存进行研究,将其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齐家文化早期,甘青地区东、西部的农业结构均以粟(Setaria italica)为主、黍(Panicum miliaceum)为辅,这可能与粟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的高效性等有关;齐家文化晚期,西亚起源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传入甘青地区,西部的农业结构转变为粟黍农业为主、麦类农业为辅,但甘肃东部依然延续前期以粟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对气候趋于冷干的响应程度不同。本研究显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史前东西方交流和气候变化与局地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助于理解史前东西方交流关键时期和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
陈亭亭贾鑫黎海明董广辉
关键词:铜石并用时代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