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光宇

作品数:12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杭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雨量
  • 3篇面雨量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分析
  • 2篇中尺度辐合
  • 2篇中尺度辐合线
  • 2篇水库
  • 2篇水库流域
  • 2篇评分
  • 2篇流域
  • 2篇流域面雨量
  • 2篇雷暴
  • 2篇辐合
  • 2篇辐合线
  • 2篇TS评分
  • 2篇触发
  • 2篇触发机制
  • 1篇等熵位涡
  • 1篇冬至
  • 1篇短时大暴雨

机构

  • 10篇杭州市气象局
  • 4篇浙江省气象服...

作者

  • 10篇陈光宇
  • 5篇沈杭锋
  • 4篇朱占云
  • 2篇潘娅英
  • 2篇金成
  • 1篇骆月珍
  • 1篇周娟
  • 1篇勾亚彬
  • 1篇王亚男
  • 1篇沈萍月
  • 1篇陈勇明
  • 1篇徐娟
  • 1篇李进

传媒

  • 3篇浙江气象
  • 2篇科技通报
  • 2篇气象科技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省六大水库流域面雨量模式预报效果检验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OCF(Objective Consensus Forecasting)模式对2014年浙江省梅雨、8月连阴雨、午后雷阵雨和台风降水4种不同降水过程中六大水库流域面雨量进行预报,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和TS评分法对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OCF模式对2014年浙江地区锋面降水(梅雨、8月连阴雨)预报的综合模糊评分和TS评分均较好,空报率远高于漏报率,从192 h至24 h预报时效的预报效果缓慢调整,各水库之间预报效果差异较小;OCF模式对午后雷阵雨预报的综合模糊评分和TS评分较好,空报率较高的水库流域漏报率也偏高,从192 h至24 h预报时效预报效果不稳定,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OCF模式对台风降水预报的综合模糊评分和TS评分均偏低,空报率高于漏报率,从192 h至24 h预报时效为显著调好趋势,各水库之间预报效果差异较大。
朱占云陈光宇姜瑜君沈萍月许娈
关键词:TS评分
2013年9月13日浙北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浙江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副高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东移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强对流天气。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 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 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过程中强对流天气与雷达回波中心对应良好,中尺度辐合线基本与对流发生发展相对应,辐合线周边区域是强天气容易发生发展的区域,辐合线先于降水出现,随后在辐合线周边出现了强降水和大风天气。
高天赤沈杭锋陈光宇金成
关键词:强对流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机制中尺度分析
2022年初5次降雪过程分析和预报着眼点
2024年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次降雪过程均为雨转雪过程,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原为雨夹雪或小雪到中雪,山区中到大雪,局部暴雪,数值模式预报的积雪深度与实况相差甚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500 hPa中低纬南支槽或弱波动配合700 hPa上的暖湿气流和中低层冷空气,造成边界层浅薄的冷垫上温度骤降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降雪;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山区上空温度层结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粒子较长时间维持在有利于枝状雪花的形成区域,且高山区云底云水含量显著偏低、整层温度足够低,故高山区更利于暴雪的形成。
李进陈光宇周娟郝世峰徐娟
关键词:降雪过程暴雪
2016年宁波机场冬至雷暴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16年12月21日发生在宁波机场上空的一次冬至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高空槽配合低层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发展的结果;前期宁波机场中低层的高水汽通量值为强对流的发生创造了水汽条件;宁波机场上空大气不稳定参数表现为:ΔT_(850-500)达到28℃,K指数为36~37℃,θse值为336 K;强暖平流(900 h Pa:10×10^(-5)K/s,700 h Pa:10×10^(-5)K/s,300 h Pa:20×10^(-5)K/s)为本场雷暴发生提供充足能量;低层900 h Pa以上均为上升运动,有利于水汽和能量向高层输送,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
陶俞锋陈光宇朱占云
关键词:雷暴温度平流基本反射率
浙江高空冷平流背景下雷暴大风特征分析
2023年
从天气形势、环境参数、中小尺度系统以及雷暴结构等方面,本文对浙江省4次高空冷平流背景下不同范围和强度的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4次强对流过程发生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温度场,△T_(850-500)在30℃以上,γ_(700-400)大于7.1℃·km^(-1);(2)“2006·06·10”和“2009·06·05”过程,△Td_(700-400)平均值大于15℃、CAPE和DCAPE值1100 J·kg^(-1)以上,产生10级以上大风概率较大,另外2次过程深厚湿对流条件较差;(3)近地层湿度条件不同是多单体风暴组织形式不同的主要原因。“2009·06·05”过程出现弓形回波,“2020·04·12”和“2020·04·27”为分散的多单体风暴,但是多单体风暴中嵌有强风暴单体,具有“中层径向辐合”、“阵风锋”等特征,造成了局地雷暴大风。
樊李苗沈杭锋李琳王芳陈光宇王楠
2019年初浙江罕见连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2023年
利用浙江省2019年2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FY-2G红外云图资料、NCEP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2019年冬末春初典型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连阴雨期间500 hPa极涡呈偶极型,主体持续收缩在北极附近,浙江位于700 hPa和850 hPa切变南侧稳定的西南气流及温度正距平中,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持续偏强、位置偏北,强度和位置变化超前于降雨;(2)源自孟加拉湾北部至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到南海的两条水汽通道持续输送水汽至我国华东地区,浙江同时受两条水汽带叠加影响时雨强达到最大,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可对水汽输送通道和天气形势作大致判断,提供降雨预报辅助性参考;(3)700 hPa湿Q矢量显著辐合区和850 hPa经向风0 m·s^(-1)等风速线重叠的区域易出现明显降雨,集中降雨时段浙江上空存在很大的低层假相当位温和水汽通量的水平梯度,水汽输送带位于梯度区之上。
陈光宇沈杭锋方陆俊陶然亭樊李苗
关键词:连阴雨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
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5°×0.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年6月24日浙江北部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的暖湿西南气流和850hPa暖切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的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此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中尺度辐合线是由偏东风和东北风辐合而成,该辐合线先于降水存在,而且从地面一直伸展到对流层中层,之后触发了浙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天气,强降水区域和强回波带落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区域。
沈杭锋陈光宇金成周玲丽方陆俊
关键词:短时大暴雨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机制
2018年1月杭州市连续雨雪过程中雨雪转换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利用2018年1月下旬杭州及周边地区各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时期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和双偏振雷达资料,采用等熵位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分析了杭州市一次长时间连续雨雪过程的天气成因,并讨论了雨雪转换前后的气象要素特征。天气背景分析表明,200 hPa脊后辐散区和强西风急流提供了强上升运动,500 hPa倒“Ω”阻塞形势和以295 K等熵面高位涡值代表的低层冷空气提供了持续冷源。分析雨雪转换前后的气象要素发现,当700 hPa温度在-1℃以下,850—925 hPa为东北风,冷层温度低于-4℃时,杭州以降雪为主,反之将出现雨雪转换。不同的暖层和冷层厚度是造成27日降水相态不同的原因。温度高于-1℃暖层和温度低于-3.5℃冷层的厚度,可作为雨雪相态的判断指标。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雪转雨时,温度的变化开始于700 hPa高度,并逐渐向下传导,700 hPa温度的变化时间较850—925 hPa的提前约4~6 h,待低层冷层强度明显减弱后由降雪转为降雨。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Z_(DR))、零阶滞后相关系数(CC)和相态识别产品(HCL)分析结果表明,25日、27日两次雪转雨过程中25日层结温度较27日的低,冷层强度也较27日的强,是25日未出现纯雨的原因。通过分析雷达产品可大致分辨层结气温分布特征,并判断降水相态。
陈光宇陈勇明沈杭锋廖振杨勾亚彬朱泽华
关键词:环流形势等熵位涡
近66a紧水滩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分析及服务对策思考被引量:3
2019年
根据浙江省紧水滩水库流域1952—2017年逐月及1986—201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紧水滩流域年降水呈2~4 a的周期振荡,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偏多,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和21世纪初降水量偏少。2)流域春、夏季为多雨季,秋、冬季为少雨季,其中春季雨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余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3)近32 a流域年均降雨日数195 d,年均面雨量1806 mm。不同量级降水在各月差异大,6月集中强降水过程占全年的一半以上。4)在年降水量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流域强降水呈逐年增多趋势,以短时强降水过程为主。
朱占云陈光宇潘娅英张珏王亚男
关键词:流域面雨量功率谱分析
浙江省水库流域面雨量的多模式预报效果分析与检验被引量:30
2017年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欧洲细网格(ECMWF)、日本高分辨率(JMA)及多模式客观集成预报技术(OCF)模式预报资料,以2015年2-7月为例,评估这三种模式对浙江省6个水库流域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值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观测值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检验评分方法采用平均绝对误差、TS评分(Threat Score)和模糊评分法。初步检验结果表明:1)ECMWF对大雨暴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的,OCF对中雨的预报效果优于其他模式的,对小雨预报,三种模式效果相当。2)各模式预报效果均随着降水等级增大而下降。小雨时,空报率远高于漏报率,其中ECMWF和OCF漏报率不到10%;大雨暴雨时,漏报率远高于空报率,其中JMA漏报率达75%~90%。3)三种模式对浙江中部北部地区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效果整体优于对浙江南部地区水库的,且随着降水等级升高,南北水库之间预报效果差异增大。4)ECMWF对大雨暴雨的预报效果随着时效临近表现为明显改善,OCF和JMA在72 h预报时效以外,预报效果随时效临近呈改善趋势,在72 h时效以内,预报效果不稳定。
朱占云潘娅英骆月珍陈光宇许娈
关键词:流域面雨量TS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