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芹

作品数:21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死亡率
  • 5篇肿瘤
  • 5篇恶性
  • 5篇恶性肿瘤
  • 3篇肿瘤死亡
  • 3篇恶性肿瘤死亡
  • 3篇传染
  • 3篇传染病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血管
  • 2篇染病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减寿
  • 2篇减寿分析
  • 2篇减寿年
  • 2篇冠状
  • 2篇冠状病毒
  • 2篇冠状病毒感染

机构

  • 19篇北京市通州区...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9篇吴芹
  • 14篇苏彦萍
  • 14篇孙晓伟
  • 5篇贾卫兰
  • 5篇刘思佳
  • 3篇孙昕霙
  • 3篇孙凯歌
  • 3篇刘永昌
  • 2篇杨艳娜
  • 2篇杨帅帅
  • 1篇杨冬梅
  • 1篇邵春昕
  • 1篇胡康

传媒

  • 5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现代疾病预防...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通州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行为与其血糖控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4
2016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通州社区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与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现状,以及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研究的318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体检。以HbA_1c作为血糖控制指标,8条目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MAS-8)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得分作为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指标。结果 HbA_1c平均水平为(7.80±1.53)%,控制率(HbA_1c<7%)为34.9%。MMAS-8为(5.99±1.88)分,50.9%的T2DM患者有较好服药依从性;SDSCA为(34.84±13.86)分。19.8%的T2DM患者自我管理总体情况良好。服药依从性越好,自我管理情况越好,病程<5年者,HbA_1c水平就越低。结论北京市通州社区T2DM患者HbA_1c控制水平不佳,服药依从性不高、自我管理总体情况较差。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水平,特别是运动方面的自我管理,是提高HbA_1c控制水平的有效方法。
张旭熙孙凯歌吴士艳杨帅帅贾卫兰邵春欣吴芹宣小伟刘永昌孙昕霙刘思佳
关键词:糖尿病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
2005-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育龄女性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因构成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育龄女性人群死亡情况,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5-2021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北京市通州区育龄女性死亡监测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对死因进行编码,计算育龄女性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等。应用JoinpPoint 4.9.0.1软件计算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以描述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育龄女性死亡1622例,粗死亡率为5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9.42/10万。2005-2021年育龄女性粗死亡率(APC=3.66%,P<0.01)、标化死亡率(APC=-3.99%,P<0.01)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因顺位排在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伤害、心脏病;2005-2021年育龄女性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1.72%,P>0.05);伤害和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害APC=-5.49%,P<0.01;心脏病APC=-6.54%,P<0.05)。结论2005-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育龄女性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恶性肿瘤作为首位死因,死亡变化趋势仍较稳定。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负担。
苏彦萍吴芹孙晓伟陈志华张国峰
关键词:育龄女性死亡率死因恶性肿瘤心脏病
2012—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及减寿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早死概率及寿命损失,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的死亡资料,采用Excel 2013和SPSS 21.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计算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早死概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等指标。结果2012—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累计报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2562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343.1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15.84/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232.39/10万)高于女性(200.6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747,P<0.0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317.22/10万~364.38/10万(APC=0.53%,P=0.388),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2.84%,P<0.05)。心脑血管疾病死因顺位前三位的是脑血管疾病(47.49%)、缺血性心脏病(42.72%)和高血压(3.55%)。30~69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2.97%,P<0.01),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5.02%,P<0.01)。2012—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PYLL为188553.49人年,PYLLR为25.25‰,SPYLLR为18.14‰,AYLL为12.17年,历年PYLLR和SPYLLR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2.77%、-4.51%,P<0.01)。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的寿命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状况,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孙晓伟苏彦萍张国峰吴芹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2004—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6~22岁学生人群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2004—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6~22岁学生人群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开展传染病防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2004—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通州区年龄为6~22岁且人群分类为学生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数据,描述发病率、构成比、发病顺位,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发病率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4—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共报告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1880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953.16/10万。其中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报告发病率为184.99/10万;丙类报告发病率为768.17/10万。乙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PC=-7.18,P<0.001),丙类发病率变化趋势平稳(APC=3.82,P=0.20)。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人群均呈下降趋势(P<0.05);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小学生呈上升趋势(APC=6.97,P=0.02),大学生人群呈下降趋势(APC=-10.03,P=0.01),初中生、高中生发病率变化趋势平稳(P>0.05)。小学生乙类传染病以猩红热、痢疾、麻疹为主,丙类传染病以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为主;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乙类传染病以痢疾、肺结核、肝炎为主,丙类传染病以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结论北京市通州区不同年龄学生人群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和发病顺位有不同特征,应针对年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苏彦萍孙晓伟吴芹李园园陈志华张国峰
关键词:法定报告传染病
2013—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hina infectious disease automated-alert and response system, CIDARS)在北京市通州区重点传染病早期预警的应用效果,为该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CIDARS预警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固定阈值模型、时间模型、时空模型3种模型预警信号数、及时响应率、响应时间、疑似事件阳性率、暴发事件阳性率等指标。结果 2013—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CIDARS接收预警信号3940条,及时响应率为98.73%,平均响应时间为0.43(0.18~1.20)h。疑似事件阳性率为26.62%,暴发事件阳性率为1.47%。固定阈值模型预警信号1904条,涉及14种传染病,其中以麻疹、肺结核、布鲁氏菌病为主,共占82.77%;时间模型预警信号1460条,涉及12种传染病,其中以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猩红热为主,共占55.61%;时空模型预警信号576条,涉及7种传染病,其中以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猩红热为主,共占88.20%。固定阀值模型的暴发事件阳性率高于时空模型(P<0.05)。不同年份之间预警信号响应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19年平均响应时间最长,2014和2016年平均响应时间最短(P <0.05)。结论 2013—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CIDARS预警信号响应时间和及时响应率保持较高水平,固定阈值模型、时间模型、时空模型3种模型均探测到传染病暴发事件,CIDARS运行有效,但预警系统参数和功能应进一步完善,以提高传染病预警暴发事件阳性率。
苏彦萍孙晓伟高汉青吴芹李园园陈志华张国峰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系统系统运行
指数平滑法模型与ARIMA模型在北京市通州区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比较指数平滑法模型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i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北京市通州区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效果,为肺结核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肺结核月发病率,应用2005年1月—2018年12月肺结核发病率构建指数平滑法模型和ARIMA模型,预测2019年1—12月肺结核发病率,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评价2种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结果指数平滑法确定简单季节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Ljung-Box Q=15.265,P=0.505,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标准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值为0.115,2019年1—12月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的相对误差为0.45%~33.62%,平均为10.57%。ARIMA模型确定ARIMA(0,1,1)(0,1,1)_(12)为最优模型,Ljung-Box Q=17.156,P=0.376,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BIC值为0.539,2019年1—12月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的相对误差为1.90%~37.57%,平均为16.39%。指数平滑法模型拟合效果的相对误差低于ARIMA模型。结论指数平滑法模型对北京市通州区肺结核发病率流行趋势预测效果优于ARIMA(0,1,1)(0,1,1)_(12)模型,可用于北京市通州区肺结核疫情预测和防控。
苏彦萍孙晓伟高汉青张国峰吴芹李园园
关键词:肺结核ARIMA模型
2012-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肺癌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居民肺癌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分析2012-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肺癌死亡监测资料,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变化对肺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2012-2020年通州区居民肺癌死亡人数3642例,死亡率54.12/10万,标化死亡率35.11/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33.14%(3642/10991)。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份肺癌粗死亡率(APC=0.56%,P>0.05)、标化死亡率(APC=-2.14%,P>0.05)及构成比(APC=0.59%,P>0.05)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332.58,P<0.05)。0~14岁组无肺癌死亡病例,15~44岁组、45~64岁组、≥65岁人群肺癌死亡率分别为2.26/10万、43.24/10万、260.19/10万。2020年肺癌死亡率较2012年增加6.32/10万,其中人口因素贡献率为146.29%,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为-46.45%。结论北京市通州区肺癌死亡率水平变化平稳,应重点关注男性老年人群肺癌防控和干预。
苏彦萍张国峰吴芹孙晓伟陈志华
关键词:肺癌死亡率
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2025年
目的探讨2016—2022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循环系统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监测子系统中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人口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个案资料,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分布差异,应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反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逐年变化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的差异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逐年稳步下降(P<0.001),2022年死亡率升高,为246/10万,是2016—2019年的1.22倍。2016—2019年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他高血压病、脑出血、脑梗死、中风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P均<0.001),2020—2022年除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以外的其他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出现明显上升(P均<0.001)。2022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429.6/10万,是历年最高水平。男性居民历年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年龄段人群,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60岁及以上年龄组户籍居民死亡率明显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高达12239.1/10万。2016—2022年85岁及以上年龄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以年均6.0%的速度上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总体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差异,需有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陈志华苏彦萍孙晓伟吴芹李园园张国峰李晓辉
关键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
2014-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大气污染物PM_(2.5)对人群每日死亡人数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大气污染物PM_(2.5)对人群每日死亡人数的影响,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通州区大气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_(2))和臭氧(O_(3-8h))的数据。气象数据指标包括每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应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即单污染物模型及多污染物模型定量分析大气PM_(2.5)对人群每日死亡例数的影响。采用人群超额死亡危险度(E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析大气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每日死亡人数增加的百分比。结果2014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通州区大气污染物PM_(2.5)平均浓度值为40μg/m^(3),2021年PM_(2.5)浓度值较2014年下降66%。同期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平均每日死亡人数14例。GAM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_(2.5)对全人群每日死亡人数单日滞后7d的死亡影响效应最大,ER值为0.31%(95%CI:-0.14%~0.77%),其中男性ER值为0.14%(95%CI:-0.36%~0.63%),女性ER值为0.53%(95%CI:0.03%~1.02%);年龄<65岁组人群ER值为0.43%(95%CI:-0.14%~1.00%),年龄≥65岁组人群ER值为0.28%(95%CI:-0.20%~0.76%)。多污染物模型显示,PM_(2.5)对全人群每日死亡人数单日滞后1d的死亡影响效应最大,ER值为0.39%(95%CI:-0.16%~0.94%),其中男性滞后1dER值为0.34%(95%CI:-0.25%~0.94%),女性滞后7dER值为0.49%(95%CI:-0.00%~0.99%);年龄<65岁组人群滞后2dER值为0.58%(95%CI:0.00%~1.16%),年龄≥65岁组人群滞后1 dER值为0.45%(95%CI:-0.12%~1.03%)。结论2014-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大气污染物PM_(2.5)浓度与人群每日死亡人数有相关性,其中女性和<65岁人群死亡风险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苏彦萍张国峰吴芹孙晓伟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
2012—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差别分解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评价人口老龄化对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分析2012—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监测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不同年份人口结构和其他影响因素变化对恶性肿瘤死亡率的贡献值。结果2012—2020年通州区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64.3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2.55/10万,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5.21%。2012—2020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APC=-0.03%,P=0.98)、标化死亡率(APC=2.46%,P=0.11)及构成比(APC=0.23%,P=0.85)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0~14岁组、15~44岁组、45~64岁组、≥65岁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29/10万、14.46/10万、154.79/10万、711.16/10万,其中15~44岁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5.63%,P<0.01)。恶性肿瘤死因顺位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肺癌(33.14%)、肝癌(11.26%)、结直肠癌(10.40%)、胃癌(5.46%)和食道癌(5.33%)。2020年恶性肿瘤死亡率较2012年死亡率增加12.36/10万,其中人口因素贡献率为193.12%,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为-93.04%。肺癌、结直肠癌人口因素贡献率分别为146.29%、116.75%。结论2012—2020年通州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对老年人群应重点关注肺癌和结直肠癌防控和干预。
苏彦萍吴芹孙晓伟陈志华李园园张国峰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亡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