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疗效
  • 2篇脑梗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低通气
  • 1篇低通气综合征
  • 1篇眩晕
  • 1篇血性
  • 1篇延续性
  • 1篇展性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生活质量
  • 1篇手法
  • 1篇手法复位
  • 1篇手法复位治疗
  • 1篇睡眠
  • 1篇睡眠呼吸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万敏
  • 3篇陈炜
  • 3篇杨宝玲
  • 3篇张之福
  • 3篇高亚丽
  • 2篇陈英
  • 2篇刘辉
  • 2篇李福亮
  • 1篇杨伏肖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采用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16年
探讨羟乙基淀粉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24%)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腹不适、反酸、瘀斑、出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
刘辉万敏高亚丽陈炜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羟乙基淀粉疗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OSAHS患者39例作为试验组,未合并OSAH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包括一氧化氮(NO)、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1(ET-1)〕、认知功能评分〔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顺背测试、连线测试B及韦氏智力量表中的词汇测试和数字符号测试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GMP-140、v WF、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MMSE、顺背测试、连线测试B、词汇测试及数字符号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OSAHS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应加以重视和控制。
陈炜张之福杨宝玲万敏高亚丽刘辉
关键词:卒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生活质量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和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中手法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8例BPPV患者分为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和联合组(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疗效指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1%,高于常规组7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技术治疗BPPV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高亚丽张之福万敏陈英
关键词: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
影响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20例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组和非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组,再比较两组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人口统计学、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再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卒中史、总胆固醇及发病到人院时间等相关基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427,P=0.670;x^2=1.284,P=0.257;x^2=2.667,P=0.10;)[x^2=3.636,P=0.057;x^2=3.386,P=0.066;t=1.383,P=0.169;t=-0.145,P=0.885);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除了颅内血管狭窄或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0.114;P=0.736),其它比较如梗死层面、梗死部位等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x^2=2.663,P=0.009;x^2=24.371,P〈0.001);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梗死灶扩大和梗死复发者较非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多(x^2=38.462,P〈0.001;x^2=24.198,P〈0.001)。而两组患者中无任何改变者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较非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组显著较低(x^2=5.687,P=0.017)。结论:影响急性皮质下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可能是放射冠部位梗死、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以及梗死灶的扩大和梗死的复发。
陈炜张之福李福亮陈英杨宝玲万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颈部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颈部动脉夹层(CAD)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揭示CAD的转归过程和规律。   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中,将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初步怀疑CAD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
万敏
关键词:病理特征神经功能磁共振成像
对脑梗塞患者延续性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二级预防治疗的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对脑梗塞患者延续性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二级预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抗血栓、抗血小板凝集和降低血压等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降脂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降脂治疗后延续性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二级预防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结束的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其病情的复发率。结果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和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脑梗塞患者延续性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二级预防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杨伏肖万敏李福亮杨宝玲
关键词:脑梗塞患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