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产程标准指导下剖宫产率及阴道试产成功率分析被引量:2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实施新产程标准后剖宫产率、经阴道试产成功率和产程中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共5 769例。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娩的2 829例产妇归为研究组,对其中经阴道试产的1 824例采用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提出的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娩的2 9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其中经阴道试产的1 779例采用原产程标准进行干预和管理。对两组的剖宫产率、手术指征构成比、阴道试产成功率、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的指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剖宫产率为52.7%(1 490/2 829),低于对照组(57.7%,1 696/2 9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阴道试产的产妇中,研究组阴道分娩成功率为73.4%(1 339/1 824),高于对照组(69.9%,1 244/1 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23.4%,348/1 490)、胎儿宫内窘迫(19.0%,283/1 490)、社会因素(11.3%,168/1 490)是研究组主要的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21.0%,356/1 696)、社会因素(16.2%,275/1 696)、瘢痕子宫(14.5%,246/1 696)是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的主要指征,研究组剖宫产手术指征中瘢痕子宫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社会因素和妊娠期糖尿病[5.8%(86/1 490)vs 7.5%(127/1 696)]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宫内窘迫及社会因素是产妇经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主要手术指征,研究组和对照组中胎儿宫内窘迫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3%(176/485)vs 37.2%(199/535),P>0.05];但研究组社会因素[26.6%(129/485)vs20.9%(112/535)]及头位胎方位异常[17.3%(84/485)vs 12.5%(67/535)]构成比高于对照组,而产程时限异常构成比低于对照组[8.9%(43/485)vs 14.8%(79/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产道深度裂伤、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
- 李励刘胜楠和儒林汤春涛胡越刘玉环
- 关键词:自然分娩胎儿窘迫妊娠糖尿病
-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剥除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子宫肌瘤剥除手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48 h内体温≥38℃且无感染证据的发热定义为术后非感染性发热。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最大肌瘤大小、肌瘤数目、缝合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是否穿透子宫内膜、是否同时行宫腔操作、手术时间等因素对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影响,将筛选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者有25例,体温正常者1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缝合方式、肌瘤数目、最大肌瘤大小、剖宫产史、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浓度、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住院时间会影响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1.01,95%CI 1.00~1.02,P=0.03)、手术方式(OR=5.03,95%CI 1.74~14.56,P<0.01)和肌瘤数目(OR=1.33,95%CI 1.05~1.68,P=0.02)是发生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发生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和肌瘤数目,临床工作中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
- 顾仲毅沈吉子胡越闻笔伟程国青管睿
-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剥除术发热
- 梅毒性脊髓炎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6年
-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神经梅毒系由TP感染人体后出现的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约10%可发展为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炎是神经梅毒的一种,是TP累及脊膜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梅毒性神经损害的早期表现,多发生于TP感染后2-10年,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如下肢瘫痪或无力、感觉障碍、膀胱功能异常等,在临床上少见。我院收治1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报道如下。
- 胡越杨雪莲
- 关键词:梅毒性脊髓损害PALLIDUM早期梅毒下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