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凌燕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斯文
  • 2篇文学
  • 2篇俄罗斯文学
  • 2篇巴洛克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短篇小说集
  • 1篇学术思想
  • 1篇意象
  • 1篇译介
  • 1篇隐喻
  • 1篇隐喻意象
  • 1篇喻意
  • 1篇诗学
  • 1篇世界观
  • 1篇特质
  • 1篇契诃夫
  • 1篇文本
  • 1篇文本研究
  • 1篇文论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5篇西安外国语大...

作者

  • 5篇张凌燕
  • 4篇凌建侯

传媒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巴洛克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以俄罗斯文学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巴洛克风格在文学中的表现复杂多样,在各国和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文学中的巴洛克风格准确界定有着一定的困难。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巴洛克文学风格,需要透过巴洛克包罗万象的特征,结合其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文章主要使用理论阐释法,辅之以俄罗斯文学例证,从巴洛克风格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梳理出巴洛克文学的本质特征,如动态世界观、基本隐喻意象、对照原则、百科全书的综合特质等。
张凌燕
关键词:隐喻意象
系统·多元·先锋:中国契诃夫戏剧研究(2004-2015)被引量:2
2017年
"契诃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时代都有对其创作的独特阐释。2004年至2015年对中国的契诃夫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十二年,其间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对契诃夫戏剧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本文基于这一时期国内契诃夫戏剧研究相关文献,从翻译、论著、舞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耙梳与评析,分别呈现其蕴含的系统性、多元性和先锋性特质,以期厘清近十几年来中国契诃夫戏剧研究的演进脉络,并对考察经典重释在中国戏剧研究和舞台实践中的当代意义有所裨益。
张凌燕凌建侯
关键词:契诃夫戏剧文本研究舞台实践
俄罗斯文学学·斯拉夫文论·比较诗学——周启超学术思想述略被引量:1
2016年
周启超从文学学研究起步,经由斯拉夫学中介,涉足整个西方文论,最后"以理论诗学为旨归",走向"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比较诗学研究,为学界呈现了一个"由外向内"文论研究的绝佳范例。作为译研并举、追求外内融通的学者,他在开拓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理论和20世纪俄语文学史论,在开辟斯拉夫文论新领域、引介当代外国前沿文论教材、深化中国巴赫金研究,在以"三类文论"准确把脉中国文论现状、倡导并践行"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张凌燕凌建侯
“后理论”时代中国巴赫金研究新动向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已呈现出更加积极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位性是学习他者文化、反观自身的重要出发点,但也要努力克服其可能导致的误解,真正做到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根据洛特曼的观点,文化间有"我—我"对话与"我—他"对话之分。在各种后学受到批判的"后理论"时代,处在"我—他"对话中的中国巴赫金研究,应继续注重译介外国的研究成果,获取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以避免重复研究,深化旧论题,发掘新视野,一方面真正与国际接轨,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努力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在"我—我"对话语境下进行反思和创造,不断扩展研究新空间。
张凌燕凌建侯
关键词:译介
巴洛克风格的当代活力——以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短篇小说集《东斯拉夫人之歌》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以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短篇小说集《东斯拉夫人之歌》为例,通过梳理巴洛克风格及其现代性特征,探析该风格在俄罗斯文学语境下作家创作中的表现。《东斯拉夫人之歌》中巴洛克元素随处可见,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与巴洛克精神也有不少契合之处,作家把巴洛克悲观怀疑的时代心态、对精神的内向性追求、真幻相间的叙事风格、悖谬手法的强大张力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巴洛克风格的当代活力。
张凌燕凌建侯
关键词:巴洛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