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建平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莱西市中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绞痛
  • 2篇心通胶囊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稳定型心绞痛
  • 2篇离散度
  • 2篇脑心
  • 2篇脑心通
  • 2篇脑心通胶囊
  • 2篇间期
  • 2篇间期离散度
  • 2篇绞痛
  • 2篇QT间期
  • 2篇QT间期离散...
  • 2篇不稳定型心绞...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栓

机构

  • 4篇莱西市中医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4篇吴建平
  • 2篇李爱琴
  • 1篇赵明伦
  • 1篇郝素琴
  • 1篇李华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临界点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同时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的好发时段及变化规律 ,寻求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策略。方法 选择 82例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在凌晨时段发病的ICVD患者 (观察组 ) ,测定凌晨时段 1:0 0~ 7:0 0时的血压及血糖的变化。并与 70例 (对照组 )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ICVD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观察组中 ,凌晨 1:0 0~ 6 :0 0时血压逐渐下降 6 4例 (78 0 5 % ) ;从 3:0 0时开始血糖逐渐升高 6 7例 (81 71% )。两者变化曲线形成交点 ,有 6 8例 (82 93% )在该交点后发病。对照组两者变化曲线不形成交点。结论 该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发生ICVD的临界点 ,在临界点后的凌晨时段发病率增高 ,寻找临界点是预防ICVD的重要措施。
姜静波全岗山吴建平赵明伦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步长脑心通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1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3例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口服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连服8周;对照组口服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连服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对照组总有效率69%。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遗症有较好的疗效。
韩淑娥吴建平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血液流变学
脑心通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将1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 0例,对照组6 0例,两组西药常规治疗相同,同时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于服药前及治疗4周结束后,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 .0 1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服用脑心通胶囊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
吴建平李爱琴郝素琴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并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D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吴建平李爱琴李华
关键词:松龄血脉康胶囊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QT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