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华

作品数:43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骨节
  • 18篇大骨节病
  • 7篇克山病
  • 7篇关节
  • 7篇成人大骨节病
  • 6篇氟骨症
  • 6篇病情
  • 5篇中毒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类型
  • 4篇地方性氟中毒
  • 4篇氟中毒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生态类型区
  • 3篇膝关节
  • 3篇类型区
  • 3篇检出
  • 3篇检出率
  • 3篇健康
  • 3篇健康教育

机构

  • 43篇甘肃省疾病预...
  • 4篇甘肃中医药大...
  • 3篇甘肃省人民医...
  • 3篇甘肃省中医院
  • 3篇武威职业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兰州市疾病预...
  • 1篇平凉市疾病预...
  • 1篇庆阳市疾病预...

作者

  • 43篇陈国华
  • 28篇陈晓燕
  • 18篇李萍
  • 18篇鱼素琴
  • 18篇邵建赟
  • 17篇王燕玲
  • 16篇柏淑英
  • 11篇格鹏飞
  • 11篇廖永建
  • 7篇何健
  • 6篇谢晓艳
  • 4篇孙玮
  • 4篇窦瑜贵
  • 3篇郑菁
  • 3篇舍炜
  • 2篇薛守朝
  • 2篇朱小南
  • 2篇高佩媛
  • 2篇颜宗瑞
  • 2篇贾绍明

传媒

  • 21篇中华地方病学...
  • 4篇中国地方病防...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卫生研究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医研究
  • 1篇国外医学(医...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数字X线摄影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 KBD)与原发性骨关节炎( OA)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及X线形态学指标的差异,为成人KBD患者膝外科矫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9月,甘肃省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科确诊的326例成人KBD患者的膝关节数字X线摄影( DR)正位片资料,并作为 KBD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甘肃省中医院影像中心和武威市中医院放射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诊的271例原发性OA患者膝关节正位DR片( OA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正位DR片中软骨下骨硬化厚度、游离体数、骨赘数,以及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股骨内外侧髁高度/宽度参数。结果 KBD组326例患者中182例(55.82%)软骨下骨硬化厚度为2.1~4.9 mm,171例(52.45%)关节腔游离体数为1~2个,173例(53.07%)骨赘数≥4个。OA组271例中107例(39.48%)软骨下骨硬化厚度为2.1~4.9 mm,123例(45.38%)关节腔游离体数为1~2个,145例(53.50%)骨赘数≥4个。两组患者DR片上软骨下骨硬化厚度、游离体数、骨赘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7、3.503、4.029,P值均<0.05)。 KBD组关节间隙角、股骨内侧髁高度/宽度比值均大于OA组,股骨胫骨角小于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64、24.174、30.539,P值均<0.01);而两组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外侧髁高度/宽度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3、1.763、0.551,P值均>0.05)。结论成人KBD患者膝关节软骨下骨硬化程度、游离体数、骨赘数均高于OA患者。成人KBD患者和OA患者下肢力线均向内侧髁倾斜,但前者倾斜程度比后者严重。
陈国华贾润慧高长泰廖永建
关键词:大骨节病数字X线摄影
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骨赘与下肢力线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膝关节骨赘大小与下肢力学轴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KBD患者,运用数字化X线影像(DR)系统拍摄其1个膝关节前后位片(包括股骨远端1/2和胫骨近端1/2),并通过DICOM2.0软件测量并计算骨赘长度、股骨胫骨角、胫股关节间隙比、骨赘突起指数。通过Peamon相关检验评价成人KBD患者膝关节骨赘突起指数和股骨胫骨角、胫股关节间隙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00个受检关节股骨胫骨角均值为(165.97±4.02)度,其与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6.54±3.12)%]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24,P〈0.01],与胫骨内侧平台骨赘突起指数[(7.14±3.40)%]呈正相关(r=0.578,P〈0.01)。受检关节胫股关节间隙比为O.61±0.13,其与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531,P〈0.01),与胫骨内侧平台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563,P〈0.01)。结论成人KBD患者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侧平台骨赘大小与下肢力线之间有相关性,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可能参与并介导了膝关节骨赘的生成和发展。
陈国华廖永建格鹏飞邵建赟
关键词:大骨节病骨赘下肢力线
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在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评价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中应用的信度与效度和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成人大骨节病实施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中文版SF-36调查甘肃8个县427名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和419名健康人。用分半系数和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分析SF-36信度;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量表的效度;用方差分析、单变量t检验等方法检验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结果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中,SF-36的分半系数均〉0.6,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均〉0.8;主成分因子分析SF-36的8个领域可分为2个综合测量指标,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相关系数绝对值均〉0.391。不同年龄、不同患病程度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中文版SF-36可以用于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邵建赟陈晓燕格鹏飞廖永建陈国华王文龙柏淑英鱼素琴谢晓艳
关键词:大骨节病生活质量
甘肃省大骨节病患病情况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索大骨节病x线患病情况与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2014年甘肃省37个大骨节病病区县生态环境资料和大骨节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海拔、温度、降雨量、蒸发量、无霜期、年日照时数、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主食购入比例、退耕还林还草占原耕地比例、改种经济作物占原耕地比例.以及7~12岁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情况。采用四分位数回归方法(将与大骨节病有关的11个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引入四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对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三个分位数点的效应。结果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与海拔、温度、蒸发量、人口密度、人均收入、改种经济作物占原耕地比例6个因素无关,与降雨量、无霜期、年日照时数、主食购入比例、退耕还林还草占原耕地比例5个因素有关。无论在任何分位数点.降雨量越高(估量值:0.0033~0.0064)、无霜期越长(估量值:0.0292~0.0438)、年日照时数越长(估量值:0.0016~0.0018)、主食购人比例越高(估量值:0.0197~0.0276),大骨节病X线检出风险越高;退耕还林还草占原耕地比例越高(估量值:-0.0372--0.0133),大骨节病x线检出风险越低。结论甘肃省大骨节病患病情况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陈晓燕何健高文龙邵建赟陈国华廖永建李萍鱼素琴柏淑英
关键词: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1990~2007年不同生态类型病区克山病流行态势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了解甘肃省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调整防治对策及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0~2007年选择甘肃省克山病历史重病区西和县杨庄村与泾川县向明村为克山病病情监测点.收集监测村的生态数据;对监测点的所有常住居民进行体检、心电图检查和对疑似患者拍摄2m后前位X线胸片,同期采集3~14岁儿童、18~45岁育龄期妇女和克山病患者3个人群发样各10份.发硒检测采用2、3-乙氨基萘荧光法.结果 杨庄监测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3.84%(2.82%~7.71%),同期的向明监测点1990~1995年潜在型克山病发病率在0.6%~1 52%之间,人群居住条件改变后的1997~2007年潜在型克山病发病率在0%~0.14%之间,且2个监测点年均潜在型发病率(χ^2=194.066,P=0 000)有显著性差异,克山病人群心电图异常指标分布不同并有显著性差异(χ^2=37 352,P=0.000).2个监测点3~14岁儿童、18~45岁育龄期妇女和患者人群的硒营养水平基本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但杨庄村随着人群硒营养水平逐年缓慢下降而潜在型克山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在向明村随着人群硒营养水平逐年缓慢上升而潜在型克山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不同生态类型病区克山病的流行态势不同,在克山病病区呈阶梯状分布的居住形式是克山病发生的生态条件.
廖永建鱼素琴郭从芳格鹏飞郭六六贾绍明柏淑英陈国华颜宗瑞何存寿薛守朝
关键词:地方病克山病哨点监测
2021年甘肃省大骨节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估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治疗效果,为合理、有效治疗KBD患者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参加甘肃省《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重点地方病防治项目》(简称项目)的KB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对象性别、年龄、临床分度以及治疗方案选择情况,评估不同地区KBD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参加治疗项目的KBD患者6711例,其中,男性3139例(46.8%)、女性3572例(53.2%);≤60岁患者3157例(47.0%),>60岁患者3554例(53.0%);Ⅰ、Ⅱ、Ⅲ度患者分别为3921、2166、624例,占比依次为58.4%、32.3%、9.3%。不同地区纳入KBD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及临床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4、47.44、408.61,均P<0.001)。治疗方案分布中,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联合物理疗法""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联合物理疗法""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分别为4084(60.9%)、726(10.8%)、672(10.0%)、443(6.6%)、786例(11.7%);不同地区治疗方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38,P<0.001)。KB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5%(5668/6711),不同临床分度KBD患者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Ⅲ度(87.3%,545/624)、Ⅱ度(86.4%,1871/2166)、Ⅰ度(82.9%,3252/3921);不同治疗方案KBD患者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联合物理疗法"(91.0%,403/443)、"药物治疗联合物理疗法"(87.1%,632/726)、"药物治疗"(86.7%,3539/4084)、"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82.3%,553/672)、"其他治疗方案"(68.8%,541/786);不同地区KBD患者总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临夏回族自治州(100%,144/144)、庆阳市(88.7%,3562/4017)、平凉市(85.0%,1327/1562)、甘南藏族自治州(83.9%,78/93)、定西市(70.9%,151/213)、天水市(62.5%,125/200)、陇南市(58.3%,281/482)。不同临床分度、治疗方案及地区KB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181.72、435.80,均P<0.001)。结论甘肃省KBD患者治疗�
费秀兰陈晓燕王燕玲陈国华何爱伟李萍
关键词:大骨节病成人
一家系家族性Fahr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家族性Fahr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一家系3代人家族性Fahr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家族性Fahr病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齿状核、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对称分布之片状钙化密度影及额叶、顶叶、枕叶皮髓质交界区、半卵圆区片状钙化灶;双侧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内囊前肢相对正常,扫描层厚较厚时CT所见“内囊前肢钙化”实际为容积效应所致;双侧尾状核、豆状核区钙化呈顺“八”字形,有时可形成典型的“小鸟对吻状”,具有一定特征性;部分病例青壮年期即可出现重度脑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熟悉、掌握家族性Fahr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可有效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和避免误诊。
高长泰周晟陈国华赵经善粱玉霞刘梦云
关键词:FAHR病磁共振成像
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生物力学测量与WOMAC评分的多重回归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与膝关节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科确诊的389例成人KBD患者的膝关节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正、侧位片。测量膝关节DR正、侧位片中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Insall-Salvati指数(LT/LP)、髌韧带长与胫骨结节高比值(LT/HI)等参数,并采集患者WOMAC评分,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389名患者的股骨角、胫骨角、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LT/LP、LT/HI比值分别为(76.32 ± 2.05)°、(110.65 ± 4.68)°、(4.73 ± 0.91)°、(137.56 ± 2.29)°、0.98 ± 0.12、1.73 ± 0.11,WOMAC评分为(61.35 ± 7.68)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逐步法分析,股骨角(X1)、胫骨角(X2)、股骨胫骨角(X4)、LT/LP(X5)、LT/HI(X6)进入方程,剔除了关节间隙角(X3)。建立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方程:Y=-77.307-6.327X6 + 1.360X1 + 1.310X5 + 0.331X4-0.147X2,调整后决定系数(R2)= 0.958。拟合的回归方程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 790.391,P 〈 0.05)。经双尾显著性水平检验,上述进入的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下肢生物力学角度与膝的临床WOMAC评分有相关性,其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股骨角、胫骨角、LT/LP、股骨胫骨角、LT/HI。
陈国华邵建赟何健王燕玲舍炜陈晓燕格鹏飞
关键词:X线
2017年甘肃省克山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和评价甘肃省克山病健康教育效果,为科学制定克山病健康教育干预(简称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选择甘肃省10个克山病病区县(区)作为项目县(区),每个县(区)选择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中心小学校4~6年级开展克山病健康教育活动;在每个乡(镇)选择3个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为期6个月的克山病防治知识宣传,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举办讲座等干预方法,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目标人群(50岁以下居民和5年级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评价克山病知识知晓率及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50岁以下居民分别为450和451人,居民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5.4%(2041/4500)上升到干预后的79.5%(3583/45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9,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5年级小学生分别为948和906人,小学生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0.8%(4818/9480)上升到干预后的84.2%(7631/906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3.3,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和居民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对克山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鱼素琴何健邵建赟李萍陈晓燕陈国华柏淑英
关键词:克山病健康教育
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情况调查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情况,为控制大骨节病提供生态学依据。方法将甘肃省37个大骨节病病区县划分为4个生态类型区,每个生态类型区抽取历史病情较重的病区乡镇,每个病区乡镇抽取历史重病区村作为调查村。对调查村全部7~12岁儿童进行临床及右手x线拍片检查,并进行大骨节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结果4个生态类型区共调查7~12岁儿童27966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05%(14/27966),X线检出率为1.26%(353/27966),其中干骺端检出率为1.25%(350/27966),骨端检出率为0.01%(3/27966),三联征检出率为0。4个生态类型区儿童临床检出率比较: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0.09%(10/11604)]〉陇南秦岭中山峡谷区[0.04%(3/7969)]〉甘南高寒草原草甸区[0.02%(1/4021)]〉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0(0/4372)],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校正=7.757,P〉0.05)。4个生态类型区儿童X线检出率比较:陇南秦岭中山峡谷区[1.49%(119/7969)]〉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41%(164/11604)]〉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0.89%(39/4372)]〉甘南高寒草原草甸区[0.77%(31/4021)],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33,P〈0.05)。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不同,4个生态类型区均未实施搬迁、异地育人及补硒等措施。结论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大骨节病流行现状不同,可能与不同生态环境有关,但均处于控制状态。
陈晓燕陈国华邵建赟格鹏飞李萍谢晓艳廖永建
关键词:大骨节病生态类型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