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峰
-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黑洞--漂洋过海来看你
- 2021年
- 一、黑洞简史致密天体,是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分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按照恒星演化理论,初始质量低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将演化为白矮星,高于25~4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将演化为黑洞,而质量在这之间的恒星演化结局为中子星。
- 王松刘继峰
- 关键词:恒星演化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太阳质量
- 人类首次在黑洞超软谱态下发现相对论性喷流
- 2016年
- 致密天体吸积过程中相对论喷流的形成机制,是天体物理学的基础问题之一。理论上虽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对于微类星体相对论喷流的观测,在现象上给出了规律:对于辐射出超软X射线的天体,相对论喷流是无法产生的。对于河外星系M81中超软极亮X射线源(M81 ULS1)的光谱观测表明,蓝移的宽Hα发射线,是重子物质相对论喷流的证据。喷流的进动导致发射线随时间变化,其投影速度约为光速的17%,这与微类星体的原型SS433极为相似。这种相对论喷流不可能起源于白矮星,而是起源于中子星或黑洞,这与M81 ULS1的超软X射线光谱相矛盾。X射线超软源中相对论喷流的发现,打破以往对喷流形成的理论认知。处在超爱丁顿吸积状态,并拥有光厚吸积盘外流的黑洞,可以用来解释这种超软谱态与相对论喷流的共存现象。
- 白宇王松刘继峰
- 关键词:X射线喷流黑洞
- 从科教融合到科学引领――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建设思路被引量:13
- 2019年
-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 吴福元吴福元 宋玉环魏勇宋玉环孙文科李铁胜王艳芬
- 关键词:科教融合深空探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
- 基于中国空间站的星际与行星际尘埃的捕获与溯源
- 2024年
- 物质是宇宙的基础,研究宇宙必须对其物质组成进行研究.宇宙中恒星际和行星际尘埃物质携带着恒星和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丰富信息.目前对宇宙尘埃的研究主要基于间接手段,无法精确判定其化学组成、结构形态、尺寸分布以及来源等关键信息.60年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探空火箭、航天器、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器等进行宇宙尘埃物质的直接研究,目前尘埃的“原位”探测数据或采样返回数据主要用于样本数量的统计分布特性研究以及物质成分分析,对样本的溯源工作并不多见.本文总结了恒星际与行星际尘埃颗粒的间接性质研究结果,已有的原位探测项目及进展,并拟利用我国空间站平台开展宇宙尘埃颗粒的捕获与溯源,准确判断返回的尘埃颗粒是来自于恒星际还是行星际,并对溯源的尘埃颗粒在实验室内进行详细理化分析和研究.
- 王舒李爱根高健侯锡云白永林王慎姜碧沩郑锦坤赵瑞宁张伶俐谭盼刘继峰
- 关键词:星际尘埃
- 寻找黑洞
- 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是恒星死亡的产物,也是地球上不具备的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实验室。我们对致密天体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进展,但是由于目前发现的银河系中恒星级黑洞仅有二十余个,还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例如,目前观测到的3-6...
- 刘继峰
- 关键词:中子星
- 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时域天文先导科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时域天文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文学和相关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方向,而时域天文的发展需要高性能的时域天文观测设备,以及能发挥设备观测能力的优质天文台址。2019年6月,青海省科技厅启动了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专项针对青海冷湖优良的天文观测条件及未来将落户冷湖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观测能力,利用现有的天文观测设施开展了一系列时域天文先导科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光学时域天文的观测研究,如光学时域天文的观测策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暂现源数据处理系统搭建,并利用姚安光电阵列CHES和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Ⅲ等设备进行时域天文观测。先导研究还包括围绕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FST开展的一系列前期研究,如WFST暂现源观测管线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搭建,WFST对暂现源观测的预研,利用WFST开展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预研,以及中子星、黑洞、引力波等的理论预研等。
- 蒙克来孙天瑞胡镭胡茂凯郑宪忠刘继峰张春光陈孝钿金志平马洪庞成群韦大明李正阳刘慧根余周毅周济林刘怡吴雪峰
- 恒星级黑洞的搜寻与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洞.我们利用LAMOST望远镜对银河系的一颗B型恒星进行速度测量,发现它在围绕一颗不可见天体——大质量恒星级黑洞做周期性运动.这是国际上利用视向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引力波探测实验已经发现相似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在富金属环境中形成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对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恒星级黑洞的几种探测方法,并对近些年国内外搜寻黑洞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未来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寻找黑洞进行了展望.
- 王松刘继峰张昊彤张昊彤陆由俊袁海龙白仲瑞袁海龙
- 关键词:LAMOST引力波
- 奇异吸积态的微类星体——M81 ULS1
- 2016年
- 微类星体拥有与类星体相似的相对论喷流现象,如果喷流的物质为重子,则在光谱中表现为红移和蓝移的发射线。经典的理论和以往的观测表明,对于辐射出超软X射线的天体,相对论喷流是无法产生的。文章作者在M81旋涡星系超软极亮X射线源(M81 ULS1)的光谱中,发现了蓝移的宽Hα发射线,其速度约为0.17倍的光速,这是相对论喷流的有力证据,也证认了M81 ULS1是一个微类星体。然而,它的相对论喷流不可能起源于白矮星,这与M81 ULS1的超软X射线光谱相矛盾。作者还发现超软极亮X射线源中的相对论喷流,可以被最新的处于超爱丁顿吸积的黑洞模型所解释。
- 白宇王松刘继峰
- 关键词:X射线喷流黑洞
- 人工智能驱动的天文科学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 2025年
- 当前我国天文科学教育存在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活动单一等突出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此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基于“Star Whisper”和“AstroOne”的AI学习社区探索研究,构建了包含知识汇聚与分享、智能观测支持、科研启发与思维塑造的多维赋能体系。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汇集科学家的前沿科学思想和科学教育热情,降低地区间天文科学教育力量的差异,为破解天文科学教育的设施困境和师资困境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助力实现教育公平。
- 毛永娜向娥李瑀旸王存是刘继峰
- 关键词:人工智能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