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平
- 作品数:17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18只)、SAH组(18只)、EPO组(18只);假手术组、SAH组合EPO组根据取材时间有分为1、3、7 d三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EPO组建模成功后30 min内腹腔注射EPO(3000 IU/kg,1次/d)。建模成功后1、3、7 d采用取材基底动脉行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及管壁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血管壁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内皮细胞型一氧化碳合酶(e NOS)的表达。结果 SAH后1、3、7 d,假手术组基底动脉管径、管壁厚度、NF-κB和e NOS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各时间点基底动脉管径均明显减小(P<0.05),管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e NOS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SAH组相比,EPO组基底动脉管径、管壁厚度均明显改善(P<0.05),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e NOS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结论 EPO能够显著改善大鼠SAH后CVS,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 NOS的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来实现的。
- 熊平唐晓平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促红细胞生成素核转录因子-ΚB
- 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蛛网膜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6只(正常对照组);B组18只(假手术组);C组18只(缺血预处理组);D组18只(SAH组);E组18只(脑缺血预处理3 d后SAH组)。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视交叉池注血法制备SAH模型。各实验组动物分别在l、3、7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处死后取脑,行TUNEL染色,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观察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状况。结果与A、B、C组相比较,D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最高,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现象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E组与D组各时间点比较,神经行为学改变评分有所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现象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大鼠SAH后的神经功能损害,其机制与避免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罗仁国段劼赵龙熊平段军伟
- 关键词:脑缺血预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凋亡
- 颅内血管外周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5年
- 颅内血管外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来源于脑膜间叶的具有潜在恶变的软组织肿瘤,也有报道来自颅神经~[1],国内外报道较少。HCP在颅内肿瘤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男性略多于女性,具有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特性,其5年、10年和15年的转移率分别为13%、33%和64%。现报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HCP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熊平唐晓平
- 关键词:周细胞颅内血管血管外皮细胞瘤颅神经
- 延颈髓胶质瘤26例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分析探讨延颈髓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6年2月26例延颈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延颈髓胶质瘤患者中,全切2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障碍6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延颈髓胶质瘤最佳的治疗方式,术中的精细操作,术后的积极处理,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彭华唐晓平张涛赵龙段军伟李舜熊平杨彬彬
- 关键词:延髓脊髓肿瘤胶质瘤
- Notch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Notch受体经历三次切割后转位到细胞核,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参与多种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稳态。Notch信号通路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影响肿瘤微环境和维持干细胞稳态。因此,有学者认为Notch信号通路可能是胶质瘤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有研究报道抑制Notch信号通路治疗胶质瘤,但这些药物的疗效有待商榷。近年来,随着Notch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有望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夏小超王子豪熊平宋旅萌程银川李舜
- 关键词:胶质瘤NOTCH信号通路肿瘤微环境肿瘤干细胞
- 白杨素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杨素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中的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112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在不同时期给予不同剂量白杨素干预后,检测每组大鼠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和氧化应激产物(MDA、SOD、ROS)水平,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白杨素干预可以显著降低IL-6、IL-1β、TNF-α、MDA、ROS水平,增加SOD活性,且早期干预效果优于晚期干预,高剂量白杨素效果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杨素干预可以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高剂量白杨素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白杨素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脑水肿和神经功能评分。
- 彭华唐晓平孙浩耕杨彬彬熊平张涛赵龙段军伟
- 关键词:白杨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氧化应激
- 白三烯B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M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18只),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18只),蛛网膜下腔出血+LTB4抑制剂组(SAH+U75302组,18只),其中Sham组、SAH组及SAH+U75302组依据时间节点又分为出血后1 d、3 d及5 d三个亚组,分别检测血液中LTB4的含量、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及基底动脉管壁中核因子-κB(nuclear-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SAH组1 d、3 d及5 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215.48±7.21)μm、(191.74±5.22)μm、(140.11±14.10)μm,均小于SAH+U75302组相应时间点(238.86±6.50)μm、(218.22±5.23)μm、(198.21±13.07)μm(P<0.05)。SAH组及SAH+U75302组各时间点基底动脉直径均小于Sham组相应时间点(255.81±3.21)μm、(255.77±4.56)μm、(257.12±7.22)μm(P<0.05)。SAH组1 d、3 d及5 d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分别为(12.24±1.04)μm、(19.26±0.67)μm、(22.87±1.11)μm,均大于SAH+U75302组相应时间点(10.08±0.89)μm、(16.02±0.89)μm、(11.96±0.53)μm(P<0.05)。SAH组及SAH+U75302组各时间点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均大于Sham组相应时间点(9.04±0.33)μm、(9.12±0.57)μm、(9.09±0.39)μm(P<0.05)。SAH组1 d、3 d及5 d血液中LTB4的含量为(118.66±21.16)pg/mL、(210.19±21.60)pg/mL、(297.46±32.45)pg/mL比SAH+U75302组各时间点(83.76±13.45)pg/mL、(162.94±15.93)pg/mL、(234.28±22.21)pg/mL明显增加(P<0.05)。SAH组及SAH+U75302组各时间点血液中LTB4的含量均大于Sham组相应时间点(36.93±1.77)pg/mL、(37.16±1.47)pg/mL、(37.19±0.67)pg/mL(P<0.05)。SAH组1 d、3 d及5 d基底动脉血管壁中NF-κB表达的阳性百分比为16.80%±0.79%、24.04%±0.65%、32.94%±1.17%,均高于SAH+U75302组各时间点11.98%±0.81%、19.13%±0.82%、26.86%±1.23%(P<0.05)。SAH组及SAH+U75302组底动脉血管壁中NF-κB表达的阳性百分比均大于Sham组相应时�
- 熊平张涛李峥
- 关键词:白三烯脑血管痉挛核因子-ΚB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预减压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预减压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共147例,年龄16~82岁,男111例,女36例。术前瞳孔大小正常29例,单侧瞳孔散大86例,双侧瞳孔散大32例。GCS评分3~5分116例,6~8分31例。按照手术是否采用预减压分为预减压组64例和对照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恶性脑膨出、内减压、术后ICP高压、术后瞳孔回缩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预减压组和对照组术中发生恶性脑膨出、术中行内减压、术后瞳孔回缩、术后颅内高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预后评分,预减压组良好11例,中残17例,重残16例,植物状态9例,死亡11例。对照组良好5例,中残11例,重残14例,植物状态26例,死亡27例,两组比较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减压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李峥唐晓平张亚兰陈陶谢嵩泉胡超熊平
-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脑疝去大骨瓣减压
- 检测脑脊液Gn RH和β-E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析脑脊液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及β-内啡肽(β-endorplhin,β-E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2例SAH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腰穿麻醉术的9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3、7d时脑脊液Gn RH与β-EP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第1、3、7d时的脑脊液Gn RH及β-E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Ⅲ级SAH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1、3d的脑脊液Gn RH与β-EP水平均明显低于Ⅳ~Ⅴ级(P<0.01),入院后第7d两组患者的脑脊液Gn RH与β-EP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的的脑脊液Gn RH与β-EP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结论脑脊液Gn RH和β-EP参与了SAH的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检测脑脊液Gn RH和β-EP水平有助于对SAH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值得推广。
- 彭华唐晓平孙浩耕熊平杨彬彬张涛赵龙段军伟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脑脊液
-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总结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资料。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均行放疗。结果5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6例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随访时间2~6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易误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进行诊断,以手术为主,并辅助放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 李峥唐晓平熊平杨彬彬彭华张涛陈陶
- 关键词:手术治疗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