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发病4-9 h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行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组18例、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22例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2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后24 h和7 d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有效率高于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即刻抗凝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 h后抗血小板聚集组(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病情危重,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南,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溶栓后即刻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
- 王素洁陈丽丽李培詹红艳刘江
-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 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长春西汀2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vWF、sVCAM-1、sICAM-1、CRP、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 王素洁李培刘江陈丽丽袁莉
- 关键词:血栓通急性脑梗死疗效安全性
- 后循环脑梗死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及血糖对其预后的影响
- 陈丽丽詹红艳王素洁李培刘江张艳红
- 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由于病变部位缺血缺氧,导致了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糖代谢异常是其中一个常见表现,尤其是急性重症脑卒中,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其中包括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后循环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脑卒中
- 罗哌卡因纳米粒的制备及镇痛研究
- 2021年
- 目的制备罗哌卡因纳米粒,并考察其镇痛作用。方法采用RAFT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海藻酸钠上进行接枝,然后在水中与罗哌卡因自组装成纳米粒;研究其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形态及粒径分布等;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药物释放及在小鼠体内的镇痛作用。结果制备的罗哌卡因纳米粒热稳定性好;粒度基本均匀,粒径为(287.3±5.6)nm;最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4.31±0.22)%和(90.4±3.1)%;载药纳米粒在小鼠体内表现出持久的麻醉作用。结论制备的罗哌卡因纳米粒可明显延长镇痛时间。
- 刘江刘江赵健辉王雪梅刘占军
- 关键词:海藻酸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