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九如

作品数:35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电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艺术
  • 1篇文学

主题

  • 17篇电影
  • 6篇新生活运动
  • 5篇中国电影
  • 4篇战前
  • 3篇电影产业
  • 3篇电影研究
  • 3篇影片
  • 3篇文化
  • 3篇公共
  • 2篇电视
  • 2篇电视电影
  • 2篇电影生产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影像
  • 2篇影院
  • 2篇寓言
  • 2篇喜剧
  • 2篇媒介
  • 2篇教育

机构

  • 20篇北京电影学院
  • 8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传媒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34篇李九如
  • 1篇陈一愚
  • 1篇周劲含
  • 1篇曹慎慎
  • 1篇齐伟
  • 1篇陈娴颖
  • 1篇潘雨
  • 1篇李淑娟
  • 1篇许立勇
  • 1篇董茜
  • 1篇章新强

传媒

  • 15篇当代电影
  • 5篇电影艺术
  • 5篇电影评介
  • 3篇电影新作
  • 1篇时代文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电影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创作与评论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地》事件再探究:围观,改写,霸占与想象好莱坞被引量:3
2015年
从一个新的维度研究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米高梅公司来华拍摄电影《大地》的事件,试图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公众和官方机构对于好莱坞的中国想象所做的能动的反作用力。这大体指涉以下三个方面:一,电影拍摄过程中公众和官方对于好莱坞想象机制的深度参与;二,电影拍摄和上映期间公众对于好莱坞本身的想象;三,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观众和媒体对于《大地》的能动性接受和积极阐释。
李九如
新生活运动与早期电影生产:创作、编纂、改造与影响(1934-1937)被引量:1
2018年
在新生活运动最初几年(1934—1937)中,通过直接创作产生的"新生活电影"(及剧本),在编纂和改造中形成的"新生活电影"或与该运动有明确关联的电影,以及在运动影响下出现的符合"新生活"精神的电影/剧本,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一部完整的电影史而言仍然是重要的。
李九如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早期电影电影生产
《大国手系列》:公共性与品牌策略被引量:1
2011年
《大国手系列》作为一个品牌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以公共性统领品牌化。本文从围棋、文侠、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品牌化的策略,以期说明这三种品牌策略是如何具体实现公共性进而达到品牌化的。
李九如
关键词:公共性
“新生活运动先锋队”:《体育皇后》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现代性身体话语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从身体的角度切入对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现代性公共话语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育皇后》的身体归训与此时身体公共话语之间的关系,指出《体育皇后》是这一时期"民族—国家"化身体话语的自然延伸,或者说就是它的一部分。同时,本文继续辨析了《体育皇后》的身体话语与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新生活运动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本文试图表明至少在身体的维度上《体育皇后》现代性的复杂性。
李九如
关键词:身体新生活运动
记忆、伦理与“前进”的文化力量——从《奇怪的她》到《重返20岁》的文化改写被引量:4
2015年
作为一部中韩之间以全新的方式合作的电影,《重返20岁》如果没有展示新的类型可能性的话,那么它至少也应该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化可能性:在"青春"和"怀旧"成为热门文化消费潮流的当下中国电影中,《重返20岁》在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这个潮流的又一部产品,甚至为了融入这一潮流,该片在宣传营销上强调的仍然是"暖男"、"小鲜肉"之类的迎合当下文化价值取向的概念,并且片名中的"重返"二字所引发的想象,指向的也很大程度上是当前弥漫的"怀旧"倾向,(1)但由于剧本故事来源于韩国,《重返20岁》仍然应当显示出它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应当是根本性的。
李九如
关键词:文化力量文化工业文化价值取向喜剧性娱乐文化
《记忆大师》:抽象体系中的主体反抗与媒介协商被引量:3
2017年
以记忆管理为契机,《记忆大师》触及了一种日益深刻的现代性焦虑,它源于现代社会对于私人领域越发强化的管控。影片借助科幻、惊险、推理等类型元素,以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危机表征了这种管控及其引发的焦虑,并呈现出暧昧的协商态度。
李九如
“天下无贼”: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流氓”神话及其终结
2020年
作为当前国内毫无争议的一线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无需多言。人们肯定记得,远在中国电影产业还未崛起之时,冯小刚就以其独特的冯氏贺岁喜剧创作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不过,近年来,冯小刚似乎开始变得严肃而深刻,逐渐远离了尽管颇受观众欢迎但并不为知识界看重的喜剧。对此,自然可以有多种解释,而且也不应当排除冯小刚在未来重回喜剧创作的可能性。
李九如
关键词:喜剧电影中国电影产业贺岁喜剧知识界
浪漫尤物、三栖明星与桃色间谍:抗战前后电影与印刷媒介中的“北平李丽”
2016年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30—40年代抗战前后相关报刊杂志和电影对于"北平李丽"的公共话语建构,考察了一位影、舞、戏三栖的早期女明星的公众形象,并借助这种形象建构的考察,探究早期电影和娱乐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
李九如
关键词:明星
1936-1937年电影文化运动的类型化与现代主义探索
2015年
在1936-1937年,随着国难的日益严重,公共话语对于电影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功利化,国防电影的讨论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电影创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可能性和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当然,这种状况本身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从一开始中国电影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教化功能,而当时的现实环境又在不断地强化这种倾向。但即便如此,在这一时期仍然有人作出了艺术上的有益探索,这些探索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和经验。不过。
李九如
关键词:文化运动公共话语艺术探索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费穆
电影教育化改造的华南困境:论战前香港电影清洁运动被引量:1
2018年
战前的香港电影清洁运动,源于内地电影文化和教育运动的影响以及对美国电影清洁运动的模仿,影响及模仿的源头也预示了该运动的运作机制:一方面它试图引入内地的政府管制机制,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采取美国式的社会自治模式。由此,这场试图将电影导入教育之途的运动陷入权威缺失和协商乏力的困境。
李九如
关键词:电影教育政府管制社会自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