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义 作品数:7 被引量:76 H指数:5 供职机构: 西安市第四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环孢素A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治疗大鼠干眼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观察环孢素A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治疗大鼠干眼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环孢素A组、维生素A组、联合用药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制备干眼症模型,于背部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6 mg/100μL,4次/d,然后置于通风装置中连续吹风12 h。同时,环孢素A组给予0.05%的环孢素A滴眼,1滴/次,2次/d;维生素A组给予维生素A 200μg/kg灌胃;联合用药组每日同时给予环孢素A和维生素A干预,方法同以上两组。各组均干预10 d,造模期间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分别于干预第3、7、10天使用泪液试纸检测泪液分泌量,用荧光素钠试纸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评价角膜损伤程度。实验结束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其角膜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自杀相关因子(Fas)及其配体(FasL)、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A组、联合用药组泪液分泌量多,泪膜破裂时间长,荧光素钠染色评分高,角膜组织病理损伤轻,Fas、FasL蛋白表达低,Bcl-2蛋白表达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联合用药组以上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环孢素A滴眼液联合维生素A能够显著改善大鼠干眼症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Fas、FasL表达,提高Bcl-2表达有关。 姚倩 田蕴霖 周歆 孙连义关键词:干眼症 环孢素A滴眼液 维生素A 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共83只患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共42例患眼,接受25 G玻璃体微创手术;B组共41例患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最佳视力的矫正(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视网膜厚度以及术后1个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且术中使用电凝的患眼、术中出血以及术中发生医源性裂隙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新生血管消失的患眼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BVCA显著高于A组(P<0.05),且术后视网膜的厚度显著薄于A组(P<0.05),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和前方出血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玻璃体微创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以及视网膜恢复。 孙连义 赵梅生 李凤至 姚倩 朱忠桥 杨新光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疗效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HRD)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MH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患者眼部麻醉,对照组患者行闭合式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与对照组患者的10.00%(4/4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能够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与黄斑裂孔闭合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李凤至 孙连义 白淑玮 邵娟关键词: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离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白内障患者,按患者意愿及疾病状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植入散光矫正型单焦点和多焦点IOL,比较两组患者视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非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均显著改善(均P<0.05),观察组非矫正近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散光纠正程度接近(P>0.05);术后两组视觉敏感度均显著提升(均P<0.05),观察组在18cpd高空间频率的视觉对比敏感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复查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视觉质量,且裸眼近视力更佳。 李凤至 杨欣 吴利安 王从毅 杨新光 孙连义关键词:白内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超声乳化吸出 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最低血流速度(Vmin)、最高血流速度(Vmax)及平均血流速度(MV),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NBL)、全血高切黏度(NBH)、红细胞变形指数(D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E)及血沉(ESR)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对照组的EDV、Vmax、V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BL和NB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V、RI、Vmax、V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NBL、NBH、DE、Hct、AE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孙连义 赵梅生 李凤至 朱娟 雷晓琴 艾华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塞通 视网膜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 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白内障手术治疗从传统的白内障针拨术、白内障囊内摘除(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C... 孙连义关键词:微小切口 超声乳化 散光 白内障 文献传递 同期行硅油取出C_3F_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2例12眼硅油填充伴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硅油取出并玻璃体内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进行治疗,术中根据情况选择性联合实施冷冻、激光、剥膜、外放液等;术后观察随访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为11-23(18.35±4.22)个月。结果术后2 d所有患者视网膜完全复位,随访期间发现3眼复发视网膜脱离,远期复位率75%。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6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最高至35 mm Hg(1 k Pa=7.5 mm Hg),给予药物降压后,眼压回归正常,并保持稳定,停药后未有再升高。术后患者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8-22(14.53±5.42)mm Hg。与术前比较,眼压增高(t=-5.311,P〈0.001)。因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故术前患者眼压均偏低,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后眼球萎缩的可能性下降。术中未出现视网膜损伤、出血、重水残留等并发症,但所有患者眼睑肿胀、结膜水肿明显,尤以术中冷冻者(4例)更为显著,患者自觉磨涩疼痛症状较为明显,术后2 d症状逐渐减轻。结论对于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下方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期行硅油取出C3F8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缩短治疗周期。 王睿 毕春潮 李凤至 孙连义关键词:巩膜扣带术 硅油填充术 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