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飞

作品数:7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鼻炎
  • 2篇影像
  • 2篇幼儿
  • 2篇黄芪甲苷
  • 2篇过敏性鼻
  • 2篇过敏性鼻炎
  • 2篇儿童
  • 2篇鼻窦
  • 2篇CT影像
  • 1篇蛋白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新生儿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上气道
  • 1篇上气道阻塞
  • 1篇视觉模拟
  • 1篇通路
  • 1篇气道

机构

  • 7篇湖北省妇幼保...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张飞
  • 4篇田滢
  • 3篇廖大红
  • 3篇段传新
  • 2篇王慧
  • 1篇许胜
  • 1篇陶泽璋
  • 1篇舒俊华
  • 1篇陈霞
  • 1篇刘颖华

传媒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第十五次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慢性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对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探讨皮下特应性免疫治疗儿童慢性变态反应性鼻-鼻窦炎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过敏门诊确诊的慢性鼻-鼻窦炎且皮肤点刺试验螨阳性(++及以上)患儿60例,年龄5~1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如局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物、必要的抗菌药物及鼻腔冲洗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标准化螨变应原制剂进行皮下免疫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1年、2年和3年时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VAS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年、2年和3年的VAS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年、2年和3年VAS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均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0.01)。结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减轻鼻腔局部的炎症反应,阻止儿童变态反应性慢性鼻-鼻窦炎复发,改善预后,长期疗效稳定,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陈霞张飞舒俊华
关键词:儿童螨过敏
CT影像对1-2岁幼儿鼻窦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1-2岁幼儿鼻窦解剖学特点和发育规律,并提供具体数据,为其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影像工作站研究60例1-2岁幼儿鼻窦冠状位CT结果,观察各鼻窦发育情况,并对发育鼻窦测量左右径和上下径。结果:60例患儿120侧额窦均未发育,120侧上颌窦均发育。左侧上颌窦左右径为(13.32±2.88)mm,上下径为(13.55±2.43)mm;右侧上颌窦左右径为(13.63±2.75)mm,上下径为(13.59±2.13)mm。120侧前组筛窦均发育,左侧前组筛窦左右径为(3.94±0.86)mm,上下径为(11.92±1.67)mm;右侧前组筛窦左右径为(3.88±0.88)mm,上下径为(12.18±1.86)mm。120侧后组筛窦均发育,左侧后组筛窦左右径为(6.02±1.07)mm,上下径为(10.51±1.43)mm;右侧后组筛窦左右径为(5.91±1.20)mm,上下径为(10.51±1.55)mm。120侧蝶窦中14侧(11.7%)未见气化腔,106侧(88.3%)可见气化腔,106侧左侧蝶窦左右径为(5.18±2.15)mm,上下径为(5.78±1.86)mm;右侧蝶窦左右径为(4.91±2.24)mm,上下径为(5.89±2.03)mm。结论:1-2岁幼儿鼻窦(上颌窦、前后筛窦)已全部发育。大多数1-2岁幼儿蝶窦已发育,但额窦未发育。1-2岁幼儿可患急性鼻-鼻窦炎,应给予积极对症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
廖大红许胜张飞田滢刘颖华段传新
关键词:幼儿鼻窦发育CT检查
黄芪甲苷通过平衡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治疗过敏性鼻炎小鼠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过敏性鼻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诱发C57BL/6小鼠过敏性鼻炎,并采用低(12.5 mg·kg^(-1))、中(25 mg·kg^(-1))、高(50 mg·kg^(-1))剂量的黄芪甲苷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7、免疫球蛋白E(IgE)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RT-PCR检测鼻黏膜组织中IL-17和TGF-β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剧烈抓鼻、喷嚏等症状,鼻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增多,组织变形脱落;外周血中Th17细胞增多,Treg细胞减少;血清中IL-10减低,而IL-6、IL-17、IgE及TGF-β1水平显著升高;鼻黏膜组织中IL-17和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过黄芪甲苷治疗后,过敏性鼻炎小鼠的症状得到缓解,鼻黏膜组织损伤减轻,外周血中Th17细胞减少,而Treg细胞增多;血清中IL-10增多,IL-6、IL-17、IgE及TGF-β1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组织中IL-17和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黄芪甲苷对过敏性鼻炎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Th17/Treg细胞平衡有关。
张飞田滢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黄芪甲苷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
黄芪甲苷对过敏性鼻炎小鼠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9
2021年
为探讨黄芪甲苷对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的作用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发C57BL/6小鼠AR,并采用低(12.5 mg/kg)、中(25.0 mg/kg)、高(50.0 mg/kg)剂量的黄芪甲苷进行治疗。研究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4、IL-6、IL-10、IL-1β、IgE、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鼻黏膜组织HMGB1、TLR4、NF-κB及p-NF-κB蛋白表达。结果显示,AR模型小鼠出现剧烈抓鼻、打喷嚏等症状,鼻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严重浸润。黄芪甲苷治疗后,小鼠症状缓解,鼻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减少,HMGB1、TLR4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中IL-4、IL-6、IL-1β、IgE、TNF-α、ICAM-1和VCAM-1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IL-10浓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黄芪甲苷对AR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通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可能是黄芪甲苷治疗AR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田滢张飞段传新
关键词:黄芪甲苷过敏性鼻炎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与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使用舌下含服免疫疗法(SLIT)和皮下注射免疫疗法(SCIT)治疗儿童尘螨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分别接受SLIT(SLIT组104例)或SCIT(SCIT组82例)的尘螨过敏AR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治疗后1年、2年的鼻部症状总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AR相关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血清sIgE水平、皮肤指数(SI)、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对2种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LIT组和SCIT组患儿治疗2年后的鼻部症状评分、VAS评分、RQLQ、SI、ECP计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组和SCIT组治疗2年后患儿的血清sIgE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1年、2年后,2组患儿之间的鼻部症状评分、VAS评分、RQLQ、sIgE水平、SI、ECP、E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IT组和SCIT组分别有4例和2例不良反应,均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SLIT和SCIT均能显著改善尘螨过敏的AR患儿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较高的安全性,且两者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接受SLIT和SCIT患儿的SI、ECP相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推测其可能作为潜在的疗效判定指标。
段传新田滢张飞陶泽璋
新生儿及低龄婴儿喉上气道阻塞的诊断及处理
目的:探讨小儿喉上气道阻塞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3例因喉上气道阻塞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结果:23例患儿除5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其余18例患儿均因呼吸困难上呼吸机治...
廖大红张飞王慧
1~3岁幼儿鼻后孔CT影像解剖学研究
2017年
目的测量1~3岁幼儿鼻后孔的影像解剖数据,为临床鼻后孔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数据。方法通过CT影像工作站研究240例1~3岁幼儿鼻后孔冠状位CT,观察鼻后孔形态发育,并对鼻后孔测量左右径和上下径及截面积。结果 120例1~2岁幼儿左侧鼻后孔左右径(8.98±0.69)mm,上下径(14.42±1.34)mm,鼻后孔截面积(92.75±14.76)mm^2。右侧鼻后孔左右径(8.93±0.71)mm,上下径(14.25±1.24)mm,鼻后孔截面积(92.31±13.54)mm^2;120例2~3岁幼儿左侧鼻后孔左右径(9.51±0.74)mm,上下径(15.60±1.55)mm,鼻后孔截面积(108.72±18.05)mm^2。右侧鼻后孔左右径(9.54±0.71)mm,上下径(15.76±1.32)mm,鼻后孔截面积(108.66±17.43)mm^2。结论 1~3岁幼儿鼻后孔正常大小可满足幼儿正常呼吸通气量,明显小于此数值则可能造成1~3岁幼儿鼻塞及呼吸困难。
廖大红张飞王慧
关键词:CT影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