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辉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辰山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凤丹’种子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规律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给油用牡丹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凤丹’种子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变化、脂肪酸累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后0~60 d是‘凤丹’种子的快速发育阶段,60 d之后种子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种子平均干质量在110 d达到最高(0.33 g),110 d以后略有降低;种子含油率呈“S”型变化,在花后100 d时达到最高(24.62%)。种子发育过程中检测到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上升。根据‘凤丹’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将种子的成熟过程划分为绿熟期、黄熟期、完熟期、枯熟期4个时期,将脂肪酸的积累可以分为脂肪酸积累初期、脂肪酸迅速积累期、脂肪酸含量降低期等3个阶段。完熟期应该是油用‘凤丹’种子的适宜采收期。
- 刘炤韩继刚李晓青李健唐雪高乐旋袁军辉张颖胡永红
- 关键词:种子发育脂肪酸
- 杨山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快速捕获方法初探及过程观察
- 2016年
- 以杨山牡丹花蕾为试材,通过持续的采样观察和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了花蕾大小、花药颜色及平均气温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影响,并观察了杨山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及其花粉粒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度、花蕾大小和花药颜色是影响杨山牡丹减数分裂的关键因素,当日平均气温为6.5-15.5℃、花蕾直径大小为12-16mm、花药颜色嫩黄时是杨山牡丹减数分裂的最佳观察时期。杨山牡丹花粉母细胞主要经过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晚期和二核小孢子期进而形成花粉粒。该研究观察到杨山牡丹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即出现染色体桥、四分体。该研究为获得牡丹单一染色体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为进一步从染色体水平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并且也为其它植物获得减数分裂时期材料提供了借鉴。
- 张林娟袁军辉于水燕胡永红
- 关键词:染色体减数分裂小孢子染色体桥
- 环境生态因子对野生紫斑牡丹空间遗传结构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环境生态因子与野生紫斑牡丹种内空间遗传结构的分化密切相关。通过对紫斑牡丹空间遗传变异模式与生态环境因子(包括经纬度、海拔高度、1月和8月的平均温度、光照时间、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土壤类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空间遗传结构与空间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均呈正相关。空间上越接近的居群,环境地理与气象因子方面的差别就越小。生态选择(自然选择)对紫斑牡丹大部分居群的现有分布格局有相当大的贡献。
- 袁军辉
- 关键词:温度光照物种分化
- 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被引量:7
- 2015年
- 针对凤丹种子休眠时间长,萌发困难的现象,比较分析了凤丹种子在萌发生根的4个阶段(吸胀前、吸胀完全、露白、主根伸长)的种皮及去皮组织(胚和胚乳)中内源激素GA3(赤霉素)、ABA(脱落酸)和IBA(吲哚丁酸)的变化情况.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在种皮和去皮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GA3的含量逐渐升高,ABA的含量逐渐降低,二者表现出一种拮抗关系.吸胀完全阶段与吸胀前相比,种皮中GA3的含量显著增加了12%,去皮组织中ABA含量显著下降了5.6%,表明在种子萌发初期吸胀过程中种皮的GA3含量升高以及去皮组织中ABA含量的下降对打破下胚轴的休眠起到关键作用.IBA在牡丹种子中天然存在,其含量在吸胀前、吸胀后和露白阶段变化不明显,但在主根伸长阶段迅速升高,表明IBA在根系伸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凤丹种子萌发生根过程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首次报道了牡丹种子中存在IBA.
- 马蓝鹏袁军辉何松林胡永红
- 关键词:种子沙藏内源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