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慧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病理
  • 6篇临床病理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病理特征
  • 3篇细胞癌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鳞状
  • 3篇鳞状细胞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病理学
  • 2篇蛋白
  • 2篇食管
  • 2篇胃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口腔
  • 2篇口腔鳞
  • 2篇口腔鳞状细胞...
  • 2篇病理分析

机构

  • 1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3篇秦慧
  • 4篇王丰
  • 4篇李珊珊
  • 4篇李振乾
  • 3篇李江伟
  • 3篇黄培
  • 2篇尹玉慧
  • 2篇李蕴蕴
  • 2篇李道明
  • 2篇马怡晖
  • 1篇李贞
  • 1篇宋一民
  • 1篇许平
  • 1篇李文才
  • 1篇陈奎生
  • 1篇高献争
  • 1篇庞霞
  • 1篇张红燕
  • 1篇高冬玲
  • 1篇崔黎

传媒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沉默CD147基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沉默CD147基因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CD147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载体并转染各实验组MDA—MB-231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沉默前后MDA—MB-231细胞中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即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147、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采用CCK_8法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CD147siRNA对裸鼠瘤体质量和体积的影响。结果转染MDA.MB-231细胞后,CD147、MMP-2、TIMP-2蛋白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转染72h时,CD147基因下调平均效率为96.03%±0.84%,MMP一2基因下调平均效率48.64%±0.35%,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TIMP-2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第2天后,MDA-MB-231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转染24h后MDA—MB-231细胞平均迁移距离为(0.64±0.12)mm,而空白对照组细胞平均迁移距离为(4.69±0.85)mm,迁移速度减小。沉默CD147基因后,裸鼠瘤体体积和瘤体质量均下降(P〈0.05),平均瘤体质量为(1.85±0.98)g,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P〈0.05)。结论CD147可以影响MDA—MB-231细胞中的MMP-2/TIMP-2平衡,沉默CD147基因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及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李振乾李道明李江伟黄培秦慧
关键词:细胞系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
乳腺肿瘤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中RAGE和Ki-67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索乳腺肿瘤组织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中RAGE和Ki-67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启示意义。方法对15例乳腺肿瘤切除标本的冷冻切片和相对应的石蜡切片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RAGE)和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分别分析两者在染色阳性率和强度上的差异。结论乳腺肿瘤组织冷冻切片的RAGE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和强度较其石蜡组织切片低,使用冷冻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需要探索每种组织、抗原最佳的实验条件。
李江伟李贞夏雨涵黄培李振乾秦慧高冬玲
关键词:RAGEKI-67乳腺肿瘤冷冻切片石蜡切片
6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特点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分析河南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本地区OSCC的发病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OSCC患者635例,观察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发生在口腔不同部位OSCC的差异。分析本地区OSCC的发病特点。结果 635例OSCC患者中,以上下颌牙龈癌(37. 32%)及舌部癌(36. 22%)为多见,其余依次为颊部癌(14. 96%)、口底癌(6. 61%)及腭部癌(4. 88%);男性患者多于女性(60. 79%vs 39. 21%),但颊部癌女性更常见(47. 37%vs 52. 63%);≥60岁患者多于<60岁患者(56. 38%vs 43. 62%),但舌部癌(60. 00%)及口底癌(59. 52%)则是以<60岁为多见;本组OSCC病例中以中、高分化为多见(分别为51. 81%、41. 26%),且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8. 27%。此外T1期、T2期(53. 70%、38. 58%)多见,T3期仅为7. 72%。TNM分期以Ⅰ期、Ⅱ期(46. 45%、28. 98%)更多见。结论河南地区OSCC好发部位为上下颌牙龈及舌部,男性患癌多于女性,≥60岁更常见,组织学分化以中、高分化为主,且早期病例多于晚期病例。颊部癌以女性多见,舌部癌及口底癌更趋向年轻化。
李蕴蕴郭茹菲杨昭阳秦慧李珊珊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流行病学
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2025年
目的根据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分析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体细胞突变特征、关键驱动突变基因和高频突变基因,探讨伴食管腺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伴食管腺导管分化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对其中3例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8.3岁(61~80岁);9例均位于食管中下段,肿瘤最大径1.5~3.5 cm。镜下肿瘤大部分区域具有双层上皮结构,包含内层腔面上皮与外层基底上皮,局灶癌组织可见角化和黏液细胞。双层上皮的内层腔面上皮CK7阳性,外层基底样上皮p63均阳性。癌组织中S-100、SOX10、c-myb均阴性,p53呈突变型(弥漫强阳性)。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体细胞突变特征: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数目为796个、片段的插入和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数目为37个和CNV数量482个,关键驱动突变基因12个和高频突变基因TP53。9例鳞状上皮均未见上皮内瘤变,无巴雷特食管或异位胃黏膜。平均随访时间21.9个月(8天~51个月),其中8例存活,1例术后8天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是一种罕见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特点。
朱珠胡啸王正洋李佳静王丰秦慧简翔宇李文才马怡晖
关键词:食管肿瘤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
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amphicrine carcinoma,A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2例胃A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电镜技术分析其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应用分子病理检测微卫星状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胃AC位于食管胃结合部/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窦;肿块最大径平均4.25 cm。4例标本同时存在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另有4例同时存在腺癌成分。11例有神经侵犯和脉管癌栓;11例侵及浆膜层/浆膜下层,1例侵及黏膜下层;10例有淋巴结转移癌。12例均弥漫表达CKpan和Syn,3例弥漫表达CgA,7例弥漫表达CD56;Ki67增殖指数平均78.9%。特殊染色示肿瘤细胞内有明确黏液;电镜检查发现癌细胞内有电子致密颗粒和黏液颗粒。随访10例患者有7例存活,另3例于术后0、24、30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死亡。结论胃AC多见于食管胃结合部/贲门,组织学有较高的侵袭性,其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
马怡晖李佳静秦慧王丰王英姿庞霞李晨飞李珊珊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神经内分泌癌
BAF53a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BAF53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从而为口腔鳞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F53a在口腔鳞癌组织以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BAF53a蛋白的高表达率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01)。BAF53a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T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22)和组织学分级(P=0.026)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BAF53a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BAF53a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结论:BAF53a蛋白的高表达对评估口腔鳞癌的预后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提示BAF53a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李蕴蕴李瑞喆秦慧郭茹菲杨召阳尹玉慧王静李珊珊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往诊治的46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共46例,男24例,女22例,发病年龄3~63岁,中位年龄14岁。43例(93.5%,43/46)肿瘤位于颅内(21例位于脑干,20例位于丘脑,2例位于松果体区),余3例位于脊髓。病理组织学多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组织形态较单一,瘤细胞体积较小,多呈星形细胞形态,也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形态或大而多形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及坏死,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6例均表达GFAP(100%,46/46)、Oligo-2(100%,46/46);40例ATRX表现核的阳性(87.0%,40/46),6例ATRX表达缺失(13.0%,6/46);46例患者H3K27M均呈弥漫性核强阳性表达(100%,46/46),H3K27me3表达丢失或者下调。Ki-67增殖指数2%~70%,多数患者Ki-67增殖指数较高。46例患者均行IDH基因及H3F3A基因检测,个别患者加做HIST1H3B基因检测。其中IDH基因均为野生型(100%,46/46),45例患者检测到H3F3A基因K27M突变(97.8%,45/46),1例检测到HIST1H3B(H3C2)基因K27M突变(2.2%,1/46)。结论DMGs是发生于中线部位的一种弥漫性生长的H3K27M突变的胶质瘤,较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成人,好发的中线部位是丘脑、脑干和脊髓,组织学形态多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准确诊断该病对临床及预后判断有显著意义。H3K27M、H3K27me3免疫组化的联合使用在该病中起关键作用。
张红燕胡培珠崔黎武笑宇秦慧
关键词:病理特征
活检标本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01例,所有患者均行食管切除手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前均行内镜活检,以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901例术后确诊为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中,术前活检标本诊断鳞状细胞癌785例,诊断符合率为87.1%(785/901),低诊/漏诊率为12.9%(116/901)。内镜取材表浅、取材定位不准确以及表浅型食管癌者,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低诊/漏诊率较高(P<0.05)。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鳞状上皮原位癌样结构的出现等形态学表现提示可能存在浸润性癌(P<0.05)。有明确内镜诊断的97例低诊/漏诊患者中,内镜诊断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癌的符合率为75.3%(73/97),故内镜诊断对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性。结论鳞状上皮推挤式的边缘及鳞状上皮原位癌样结构等形态学表现提示可能存在鳞状细胞癌,病理医师应提高警惕,多结合内镜诊断及表现,给出准确的诊断;活检取材表浅、活检取材定位不准确等因素会增加活检诊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低诊/漏诊率,内镜医师应规范取材、多点取材,从源头避免低诊/漏诊。
杜明哲郭茹菲李瑞喆秦慧贺红柳李珊珊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
EVG快速染色法在肺癌胸膜侵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肺癌是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第7版肿瘤TNM分期标准着重强调肺癌胸膜侵犯(visceral pleura invasion,VPI)在TNM分期中的作用,并采用改良Hammar分级定义VPI,推荐VPI在HE染色切片中不明确时加用弹力纤维染色协诊[1]。VPI是评估肺癌T分期的重要指标,不论肿瘤大小,只要侵犯脏层胸膜即达T2期,直接影响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判断[2]。2017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新修订版肺癌TNM分期标准同样沿用了VPI的T分期的应用[3]。
许平王德田高献争秦慧尹玉慧宋一民
关键词:弹力纤维HE染色
肉芽肿性炎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检出方法的对比分析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炎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常用两种检查方法[抗酸染色和荧光定量PCR(FQ-PCR)]检出效能的大小,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3例石蜡包埋的肉芽肿性炎组织行抗酸染色和FQ-PCR检测,比较两者在各种病检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它们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 373例肉芽肿性炎的病例组织中,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9.5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38%、96.63%;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的阳性率为27.3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4%、99.25%;在确诊结核病的病例中,CT影像、涂片抗酸染色、T-SPOT.TB、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TB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等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82.47%、6.45%、96.00%、80.00%、82.35%。结论 抗酸染色和TB-DNA两者在肉芽肿性炎组织中的联合检测对早期确诊结核病有重要意义,其中TB-DNA有较高的检出率和特异性,与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一起可以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李江伟尹翠翠李振乾秦慧黄培雷旭
关键词:肉芽肿性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D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