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丹
-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治疗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治疗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75例老年真性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将羟基脲治疗的37例患者纳入单用羟基脲治疗组,另将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单用羟基脲治疗组总有效率(75.68%)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更高(χ^(2)=5.872,P=0.015)。治疗6个月后,2组Fib低于治疗前,TT及APTT长于治疗前,且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低/长于单用羟基脲治疗组(P<0.01);2组PLT、WBC、Hb及HCT低于治疗前,且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用羟基脲治疗组(P<0.01)。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与单用羟基脲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6%vs.21.62%,χ^(2)=0.937,P=0.333)。结论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羟基脲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调节血常规指标,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
- 陈莉莉卢艳红张怡高一丹
- 关键词:阿司匹林羟基脲
- 坦索罗辛联合非布司他治疗尿酸结石合并痛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LDL、GSH-Px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非布司他治疗尿酸结石合并痛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尿酸结石合并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非布司他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尿生化指标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钙、尿草酸、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非布司他可以提高尿酸结石合并痛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尿生化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张怡高一丹陈莉莉
- 关键词:非布司他坦索罗辛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血脂水平、血尿酸情况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风湿血液科80例痛风合并高脂血症非住院患者,随机数字编号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别嘌醇治疗,研究组给予非布司他治疗。对组间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血脂水平(TG、TC、HDL-C、LDL-C)、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功能异常率、皮肤瘙痒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就研究组而言,其治疗后血尿酸水平(352.22±100.12)μmol/L、血脂水平中TG(1.76±1.11)mmol/L、TC(4.41±1.11) mmol/L、LDL-C(2.66±0.44) mmol/L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0、5.320、2.030、3.700,P<0.05),且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0%)、血脂水平中HDL-C(1.24±0.33) mmol/L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t=2.200,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与血脂水平(TG、TC、HDL-C、LDL-C)、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功能异常率、皮肤瘙痒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0.030、0.140、0.200、0.160,χ2=0.160,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可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脂与血尿酸水平,且治疗安全性突出。
- 高一丹
- 关键词:非布司他血脂水平血尿酸
- 霉酚酸酯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1年
- 目的分析霉酚酸酯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25例,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n=62)与研究组(n=63)。对照组应用环磷酰胺治疗,研究组应用霉酚酸酯治疗。比较两组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狼疮活动性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尿蛋白、血肌酐、狼疮活动性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中患者实施霉酚酸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肌酐,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高一丹张怡陈莉莉
- 关键词:霉酚酸酯狼疮性肾炎尿蛋白血清白蛋白
- 基于MDT联合CBL教学模式提升助理全科医生中医临床能力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多学科协作(MDT)联合案例教学法(CBL)在助理全科医生中医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5月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基层实践基地中医科培训的40名助理全科医生,随机分成对照组20名和试验组20名。对照组采用老师讲授为主、助理全科医生提问及老师答疑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多学科协作(MDT)联案例教学法(CBL)教学模式,持续时间2年。比较两组助理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临床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总体满意度及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临床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教学总体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70%(P<0.05)。结论:MDT联合CBL教学模式可促进助理全科医生树立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念,提升临床思辨能力,为助理全科医生走向临床实践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值得推广应用。
- 周丽敏高一丹钱凌燕
-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MDTCBL
- 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观察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50例。单药治疗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秋水仙碱片,2组均用药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前、用药7 d后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治疗组(96.00%vs. 78.00%,χ^(2)=7.162,P=0.007)。用药7 d后,2组关节压痛、红肿、活动障碍评分及VAS评分低于用药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1);2组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低于用药前,且联合治疗组WBC、血清UA、ESR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6.00%vs. 22.00%,χ^(2)=5.316,P=0.021)。结论 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 张怡高一丹陈莉莉
- 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秋水仙碱双氯芬酸钠炎性因子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益赛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比较小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s)与益赛普短疗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接收治疗的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甲乙组各25例。甲组采用小剂量GCs达标治疗,乙组采用益赛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治疗达标率82%、不良反应发生率17%,与乙组对应的是80%和20%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至48周时,甲组患者腰椎及股骨的骨密度显著低于乙组,经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A患者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用药安全性也较高;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可降低患者腰椎、股骨的骨密度。
- 高一丹张怡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益赛普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 基于互联网+团体互动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互联网+团体互动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体检团体单位员工200人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在体检后健康管理常规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团体互动教育”,加强与单位进行互动,与单位工会合作,自觉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达标情况(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血压达标率)、SAS评分、SDS评分、健康行为水平、日常生活行为包括饮食(吃夜宵次数、外出就餐次数、含糖饮料、腌制菜)、运动(每周运动方式、运动时长、运动频次)。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血压达标率、健康行为水平、日常生活行为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将互联网+团体互助教育应用于体检者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其健康水平,有效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人群健康素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范颖高一丹杨婧
-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管理
-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14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 RDW 的变化,分析 RDW 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RDW 为(13.08±0.7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32±0.864)%(t =-8.974,P <0.01)。治疗组治疗前 RDW 与 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r =0.783,P <0.01;r =0.870,P <0.01),与肌酐、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 =-0.338,P <0.01;r =-0.743,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 RDW 差值与 NT-proBNP、hs-CRP 差值呈正相关(r =0.783,P <0.01;r =0.680,P <0.01),与血红蛋白差值呈负相关(r =-0.459,P <0.01),与肌酐、尿酸、LDL、胆固醇、甘油三酯、LVEF 差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心功能,纠正贫血,降低 RDW 水平。RDW 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患者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的观察指标之一。
- 林娟高一丹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贫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