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伟

作品数:46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麻风
  • 9篇皮肤
  • 8篇抗原
  • 6篇血清
  • 6篇麻风菌
  • 5篇女性
  • 4篇血清诊断
  • 4篇杆菌
  • 3篇软膏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结核
  • 3篇黄褐斑
  • 3篇基因
  • 3篇积雪苷
  • 3篇积雪苷霜软膏
  • 3篇ELISA
  • 2篇血清学
  • 2篇血症
  • 2篇鱼尾纹

机构

  • 33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上海现代制药...
  • 2篇中华医学会
  • 2篇郑州市中心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阿姆斯特丹大...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侯伟
  • 17篇吴勤学
  • 11篇张洁尘
  • 10篇尹跃平
  • 9篇叶干运
  • 9篇陈祥生
  • 7篇冯素英
  • 5篇李新宇
  • 3篇魏万惠
  • 3篇孙建方
  • 3篇姜祎群
  • 3篇张良芬
  • 3篇尹跃平
  • 3篇李新宇
  • 2篇田蔚蔚
  • 2篇何黎
  • 2篇张岩
  • 2篇张褒佳
  • 2篇李涛
  • 2篇袁柳凤

传媒

  • 6篇临床皮肤科杂...
  • 6篇中华皮肤科杂...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4篇中国麻风杂志
  • 3篇国际皮肤性病...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1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12例麻风单用DDS治愈5~7年后血清抗体的测定
1999年
以耳干血滤纸片收集血标本,ND—O—BSA 和 Ms 作抗原,用 ELISA 法检测了312例单用DDS、麻风已治愈5~7年者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抗体已降至正常,只有4例阳性。从治愈者、接触者、TT→LL,IgM/IgG 值呈依次上升趋势。比较两种抗原表明,ND—O—BSA 更好些。用耳血滤纸渍斑法替代静脉取血法,具有成本低、标本转储方便,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国产软板优于硬板,且价格低廉,可降低试验的成本,值得采用。
侯伟吴勤学吕成志尹跃平尹跃平叶干运
关键词:DDS麻风酶联免疫试验血清抗体
链球菌、分支杆菌及皮肤鳞屑蛋白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讨β-溶血性链球菌、分支杆菌及皮肤鳞屑蛋白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银屑病患者咽拭物。用 ELISA测定银屑病患者血中抗β-溶血性链球菌超声抗原、结核分支杆菌粗脂抗原及银屑病鳞屑蛋白的相应抗体水平。结果 ①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咽部菌群以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②各型银屑病患者血中抗β-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点滴状银屑病患者以 IgG为主,斑块状患者以 IgM为主,与正常人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③各型银屑病患者血中均未测到抗结核杆菌粗脂抗原的抗体。④关节型银屑病患者组抗皮肤鳞屑蛋白的抗体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抗原 2和抗原 14,患者与正常人组之比分别高达 2.8和 2.0。结论 ①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咽部菌群以β-溶血性链球菌为主。②不同银屑病患者组升高的抗链球菌抗体类型不一,提示在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机体对链球菌的反应不同。③结核杆菌粗脂抗原与银屑病的关系不密切。④鳞屑蛋白抗原 2和抗原 14可能与关节型银屑病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鳞屑蛋白在其它各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并不重要。
侯伟吴勤学陈小红蔡秀玲张良芬尹跃平邵长庚
关键词:银屑病链球菌分支杆菌病理
高效麻风菌基因组DNA库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2
1998年
以构建的噬菌体λgtll为载体,插入平均长度为4kb的麻风菌DNA片段,建立了ML基因组DNA库。重组效率检测表明,阳性重组噬菌体颗粒浓度为6×10^4pfuml(噬斑形成单位/ml),且扩增为2.6×10^8pfu/ml建立了高重效率和高浓度的ML DNA重组噬菌体颗粒悬液,成为ML基因组DNA库的永久来源。
尹跃平吴勤学侯伟铃木定彦牧野正直
关键词:麻风菌
ND-ELISA在预测麻风复发中应用的潜在远景被引量:1
2000年
吴勤学李志诚吕成志郁华侯伟尹跃平张良芬叶干运
关键词:麻风复发
重组α蛋白抗原的大量制备及纯化方法初探
1998年
继从麻风菌基因组 DNA 库中筛选出α1及α2抗原基因克隆后,我们又探讨了α抗原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中高效率表达的条件和高精度提纯的方法。实验表明,pMALc—RI 质粒为重组α蛋白抗原的最佳表达载体;诱导表达高峰为加入诱导剂后4小时;用亲和层析柱法提纯后,200ml 培养液中重组α1及α2蛋白抗原的检测得量分别约为6mg 和10mg,提取纯度为95%。
尹跃平吴勤学侯伟铃木定彦牧野正直
关键词:麻风菌基因表达纯化
斑点免疫结合试验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
1990年
1979年,Towbin等首先将在核酸分析上广泛使用的新型固相材料——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sheets,NCS)引入蛋白质抗原的免疫电转移分析技术中。1982年,Hawkes等建立了以NCS为固相载体的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又称抗原斑点试验(antigen spot test,AST)或dot—ELISA。此后,DIBA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其方法学和在某些皮肤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侯伟吴勤学
关键词:皮肤病
麻风菌早期感染检测及其主要抗原分析方法的研究
1999年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麻风菌早期感染检测及其主要抗原分析的方法。其着眼点为把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解决麻风防治工作中的难题。 1.建立了:巢式麻风菌基因扩增试验;套式结核菌基因扩增试验;
吴勤学李新宇李涛夏理评侯伟魏万惠叶干运
关键词:麻风菌分子生物学方法抗原分析麻风病人菌株鉴定临床标本
女性外眦皱纹(鱼尾纹)分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分析中国女性外眦皱纹(鱼尾纹)类型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人口社会学一般资料以及调查可能影响皮肤老化的主要相关因素。使用图像分析仪SIA0612标准化拍照,采用VisioscanVC98(CK Electronic Gmb H,Germany)进行外眦区域皱纹测量。Photoshopcs2截取双侧眼角固定比率皮肤图像。采用Lemperle分级标准将外眦皱纹分为0~5级。依照Kane鱼尾纹分型对研究对象外眦皱纹进行分型。结果共调查150名南京地区中国女性,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7.9岁,Fitz-patrick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占66%),运动状态时(闭眼微笑)时在19~25岁组鱼尾纹发生率是22.2%,在40~44岁年龄组达到100%。115名具有外眦皱纹的中国女性受试者分型以Ⅳ型为主,与白人女性不同。其中,Ⅰ型(完全扇型)13人(11.30%),Ⅱ型(下睑上颊型)12人(10.43%),Ⅲ型(上睑型)14人(12.17%),Ⅳ型(正中型)76人(66.09%)。分析皱纹分型与年龄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Fitzpatric皮肤类型不相关(P>0.05),但与青年期(19~29岁)日晒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眦皱纹分型是独立于皱纹分级概念的,与年龄无关。本次调查的中国女性外眦皱纹分型与白人女性不同,以Ⅳ型为主,肉毒素治疗鱼尾纹时需要考虑分型的差异。青年期日晒情况可能是影响分型的因素。
张洁尘陈祥生侯伟
关键词:鱼尾纹肉毒素治疗
麻风杆菌重组α抗原的应用研究:α2-ELISA的建立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以重组麻风杆菌α2融合蛋白为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 α2- ELISA。方法:用麻风病人和健康正常人的血清评价了α2-ELISA中有关试剂及最适浓度,其敏感性与PGL-1-ELISA进行了比较。结果:(1)挥发性缓冲液醋酸铵碳酸盐(0.01 mol/L)为α2抗原最佳包被液;(2)重组α2融合蛋白的最适包被浓度为5 μg/ml;(3)显色剂 OPD的敏感性大于TMB;(4)麻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分别为lgG>lgM>lgA;结论:确定了α2-ELISA方法的最适实验条件,且该方法的敏感性与PGL-1-ELIS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可望成为一种新的麻风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尹跃平吴勤学侯伟
关键词:麻风杆菌血清诊断麻风
早期麻风血清学诊断方法的评价及应用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评价现有的早期麻风菌感染检测方法的实用性,探讨它们的潜在应用前景。方法:共比较了12种血清学检测方法(11种在本实验室建立,另 1种为WHO赠送的MLPA血清学检测试剂盒),将之按4个“S”标准和疾病筛检标准评价,并动态观察在亚临床感染及疾病检测中的实用意义。结果:结果表明各方法间的结果是可以比较的。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简便、廉价、实用。结论:方法可用于麻风亚临床感染的检测、免疫流行学研究、疗效评价及早期疾病和复发的监测,对排除麻风菌感染也有一定意义。
吴勤学李新宇侯伟尹跃平舒会文魏万惠刘琦叶干运
关键词:麻风血清诊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