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洪才

作品数:22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冶金工程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连铸
  • 4篇偏析
  • 4篇结晶器
  • 3篇凝固
  • 3篇硫化物
  • 3篇结晶器铜管
  • 3篇过热度
  • 3篇保护渣
  • 3篇MM
  • 2篇弹簧钢
  • 2篇低硅钢
  • 2篇冶炼
  • 2篇圆坯
  • 2篇碳化铌
  • 2篇凝固过程
  • 2篇中碳
  • 2篇铸坯
  • 2篇微合金
  • 2篇微合金化
  • 2篇控制技术

机构

  • 22篇江苏沙钢集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22篇张洪才
  • 11篇石可伟
  • 9篇翟万里
  • 9篇林鹏
  • 4篇韩勇
  • 2篇吴朝兵
  • 2篇肖波
  • 2篇王子健
  • 2篇孙大文
  • 2篇左辉
  • 1篇王忠英
  • 1篇杨顺虎
  • 1篇包石磊
  • 1篇袁敏
  • 1篇梁佰战
  • 1篇王忠英
  • 1篇丁松
  • 1篇马建超
  • 1篇杨勰

传媒

  • 6篇特殊钢
  • 5篇连铸
  • 2篇中国冶金
  • 1篇广东化工
  • 1篇炼钢
  • 1篇河北冶金
  • 1篇江西冶金
  • 1篇现代冶金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0CrMo钢Φ600 mm连铸圆坯中心裂纹分析及工艺改进被引量:2
2022年
钢厂90 t LD-LF-VD-CC流程生产的Φ600 mm钢50CrMo连铸圆坯中心裂纹比率达到30%,分析得出:连铸圆坯中心裂纹全部出现在内弧一侧。主要原因是该钢种柱状晶发达,内弧柱状晶基本延伸到圆坯中心,在矫直时圆坯中心产生开裂并向内弧侧扩展。通过采取将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由260 A提高到400 A,中间包钢水过热度由30~50℃降到15~30℃,拉速由0.34 m/min降到0.28 m/min,进拉矫机前支撑辊及拉矫机辊道对弧精度由0.40~1.00 mm降到0.20 mm以下等措施,50CrMo钢Φ600 mm连铸圆坯中心裂纹全部消除。
张洪才林鹏翟万里许正周牟泽锋许光乐
关键词:连铸圆坯柱状晶电磁搅拌过热度
60Si2Mn弹簧钢150 mm×150 mm铸坯缺陷分析与工艺优化被引量:4
2022年
针对60Si2Mn弹簧钢(/%:0.56~0.64C,1.50~2.00Si,0.70~1.00Mn,≤0.025P,≤0.020S)的150 mm×150 mm连铸坯角部存在横向表面裂纹缺陷问题,通过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铸坯角部横向表面裂纹缺陷进行分析及试验比对。结果表明:结晶器铜管锥度过大、拉坯阻力大、保护渣润滑效果差以及二次冷却不均匀导致角部产生横向表面裂纹。通过将结晶器铜管锥度从2.2 mm降到1.6 mm、保护渣熔化温度从1182℃降到1072℃、粘度从0.76 Pa·s降到0.52 Pa·s以及二次冷却比水量从0.45L/kg降到0.32L/kg等措施,降低铸坯在铜管内拉坯阻力,改善结晶器冷却传热和二冷段喷淋冷却效果,提高铸坯冷却均匀性,使得铸坯缺陷得到有效控制,铸坯表面探伤合格率从35%提高到92%。
林鹏许正周印传磊张洪才张洪才许光乐
关键词:60SI2MN弹簧钢结晶器铜管保护渣
连铸冷却强度对钢材带状组织级别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以40Cr钢为试验钢种,通过调整断面200 mm×200 mm的连铸二冷强度,并将不同冷却强度条件下生产的钢坯以同样的轧制工艺轧制,对比检验轧材带状组织级别,来研究连铸二冷强度对带状组织的影响。试验表明:通过提高连铸二冷强度,可以有效改善铸坯成分偏析,降低轧材带状组织级别,基本可以将轧材带状组织级别控制在1.5级以内。
石可伟卢洪星韩勇张洪才
关键词:偏析
连铸冷却强度对钢材带状组织级别影响的试验研究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以40Cr钢为试验钢种,通过调整断面200mm×200mm的连铸二冷冷却强度,并将不同冷却强度条件下生产的钢坯以同样的轧制工艺轧制,对比检验轧材带状组织级别,来研究连铸二冷冷却强度对带状组...
石可伟卢洪星韩勇张洪才
关键词:偏析
文献传递
钢中氮含量对含硫齿轮钢硫化物影响的试验被引量:7
2020年
某钢厂齿轮钢20CrMnTi(质量分数/%:0.17~0.23C,0.17~0.37Si,0.80~1.00Mn,0.025~0.035S,0.004~0.08Ti,1.10~1.25Cr)的生产工艺流程为90 t LD-LF-RH-CCM-150 mm×150 mm方坯连铸。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钢中的MnS和TiN均在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析出。试验研究钢中含不同氮含量情况下,钢中硫化物和氮化钛具有相互结合的变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钢中氮质量分数约为0.0055%时,TiN优先于MnS析出,钢中更多的硫化物夹杂以氮化钛为形核核心,形成硫化锰和氮化钛复合夹杂物,从而改善A类夹杂物尺寸和形貌,A类夹杂物呈短小、均匀分散分布态势,按GB/T 10561评定达到1.5级。
印传磊林鹏张洪才张洪才杨丽梅
关键词:齿轮钢TIN氮含量
浸入式水口结构对连铸大圆坯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22年
为研究不同结构的浸入式水口对大规格连铸圆坯质量的影响,以某钢厂生产断面直径为?500 mm的42CrMo连铸圆坯为背景,对使用侧孔浸入式水口和传统直通浸入式水口的使用效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侧孔浸入式水口浇铸时,结晶器进出水温差由传统直通水口的3.30℃提高至3.54℃;连铸圆坯中心疏松由1.5级改善至1.0级,中心偏析指数由0.93~1.21降低到0.98~1.02,近表层至近中心碳极差由0.050%~0.075%降至0.035%~0.053%,使用侧孔浸入式水口的连铸圆坯碳偏析得到改善;铸坯内弧侧表层至3/4R处氧化物夹杂物总量减少0.5个/mm^(2);铸坯从1/4R处向内长度不小于13μm的硫化物数量减少0.35个/mm^(2);轧材全氧质量分数平均降低0.00012%,夹杂物中B类氧化物夹杂均在1.5级以内,钢中大尺寸夹杂物明显减少,钢的洁净度得到改善。
张洪才印传磊郑力宁翟万里翟万里张益民
关键词:结晶器中心疏松
连铸冷却对成分偏析及轧后带状组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以CJ20CrMnTi为试验钢种,调整断面200 mm×200 mm的连铸二冷强度,并将不同冷却强度条件下生产的钢坯以不同的轧制工艺轧制,分析铸坯的碳偏析,对比检验轧材带状组织级别,来研究连铸二冷冷却强度对带状组织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连铸二冷比水量的提高,钢坯平均中心碳偏析指数由1.08降至1.065,有效改善铸坯成分偏析,提高轧材组织均匀性,轧材带状组织级别控制由3.0级降至小于1.5级及以下;提高了轧制过程中生产效率,降低了煤气消耗,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石可伟孙大文王忠英杨勰张洪才
关键词:连铸偏析
齿轮钢大圆坯的铸态组织及轧制遗传性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φ500mm大圆坯连铸连轧生产22CrMoH汽车桥齿钢的工艺,通过对铸坯低倍组织及高倍金相组织、轧后带状组织系统分析,开展了齿轮钢大圆坯铸态组织及轧制遗传性研究。研究发现,22CrMoH齿轮钢连铸大圆坯近表面细晶区、柱状晶区、中心等轴晶区的枝晶尺寸存在明显差异;自表面至芯部二次枝晶间距逐渐增加,退火状态下枝晶主干位置以铁素体为主,枝晶间以珠光体为主;轧后带状组织形态主要受铸态组织二次枝晶间距和轧制变形的影响;轧后退火态铁素体带宽自表面至芯部呈现增加趋势。
石可伟张洪才郑力宁雷鸣左辉
关键词:齿轮钢铸态组织退火连铸
无缝管用低硅ST30Al钢LF精炼过程钢水硅含量控制被引量:1
2018年
分析了低硅钢ST30A1(/%:0.06~0.10C,≤0.05Si,0.30~0.45Mn,≤0.015P,≤0.005S,0.025~0.050Al)在LF精炼过程中钢水回磷量、钢水铝含量、精炼渣二元碱度、精炼渣Al_2O_3含量等因素对钢水增硅量的影响,得出转炉下渣量、钢水铝含量、精炼炉渣碱度是影响增硅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转炉下渣、降低原辅料中的硅含量、调整精炼渣中SiO_2、Al_2O_3含量、控制精炼渣二元碱度14,渣中Al_2O_3为27%,控制钢水铝含量0.010%~0.020%,LF钢水增硅量由原0.033%~0.047%降低到0.004%~0.018%,成品钢水硅含量≤0.035%。
印传磊杨丽梅翟万里马建超林鹏张洪才
关键词:LF精炼增硅精炼渣
含硫钢8620RH夹杂物控制技术工艺实践被引量:3
2016年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90 t顶吹转炉拉碳操作法,控制转炉终点C质量分数为0.07%~0.15%,出钢过程加入合金铝脱氧,采用CaO-Al_2O_3-SiO_2高碱度渣精炼,真空处理,连铸过热度控制在15~30℃,M+F二段电磁搅拌,全过程吹氩保护浇铸,生产200 mm×200 mm 8620RH钢坯,并堆垛缓冷。实践证明:通过调整Ca/Al(不小于0.13)、控制成品Al含量、控制软吹时间等工艺措施,硫化物级别成功控制2.5级以内,且浇铸过程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结瘤现象,验证了新工艺对改善硫化物夹杂有显著的效果。
石可伟卢洪星张洪才韩勇
关键词:过热度硫化物浇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