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磊
- 作品数:44 被引量:35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微波消融在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例,共消融57个肿瘤;54个肿瘤在第1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0.740)、吻合口漏(P=1.000)、吻合口狭窄(P=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
- 韩磊武雪亮郭飞郗宇宁常晓燕张春泽张剑锋马鹏程
- 关键词:微波消融诊疗生存预后
- UBQLN-1和RUNX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UBQLN-1(泛素-1)和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85例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UBQLN-1及RUNX3 mRNA与蛋白水平,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组织中UBQLN-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RUNX3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P<0.01)。直肠癌组织中UBQLN-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RUNX3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癌组织中UBQLN-1与RUNX3表达呈负相关(r=-0.225,P=0.038)。结论UBQLN-1和RUNX3在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其发生发展、演进密切相关,且二者呈明显负相关,可作为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指标。
- 孙光源郭圣超武雪亮薛军屈明郭飞韩磊韩洁
- 关键词:直肠癌
- Glut1基因沉默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株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 1)基因沉默对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Glut 1干扰序列(siRNA)转染至人结肠癌HT-29细胞作为shGlut 1组,非干扰序列转至HT-29细胞作为NC组,HT-29细胞作为Blank组,癌旁正常组织细胞作为Control组,应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ut 1、TGF-β1、PI3K、AKT、PTEN、mTOR 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检测Bcl-2/Bax比值,p-PI3K、p-S 473-AKT、p-S 389-S6K1、p-T 70-4 EBP1、Cleaved Caspase-3、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成瘤能力。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hGlut 1组转染效率较高,符合实验标准;与Control组比较,结肠癌组织中Glut 1、TGF-β1、PI3K、AKT、mTOR、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而PTEN、Bax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PI3K、p-S 473-AKT、p-S 389-S6K1和p-T 70-4 EBP1蛋白表达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PARP蛋白表达下调(P均<0.05);与Blank组和NC组比较,shGlut 1组Glut 1、TGF-β1、PI3K、AKT、mTORC 1、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TEN、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PI3K、p-S 473-AKT、p-S 389-S6K1和p-T 70-4 EBP1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PARP蛋白的表达上调,增殖率下调,G0/G1期较多而S期较少,凋亡率上调,克隆形成细细胞生长较慢(P均<0.05)。结论Glut 1基因沉默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其凋亡,考虑为抑制TGF-β/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郭圣超武雪亮薛军韩磊孙光源杨东东屈明
- 关键词:分化凋亡
- 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的价值。方法:选取需行胃造瘘术的患者70例,对照组33例行经皮内镜线拉式置管法胃造瘘术(Pull法),观察组37例行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超细胃镜Introducer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瘘道形成前造瘘管更换方法。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瘘道形成前观察组可在体外直接更换造瘘管,对照组需胃镜引导下按原造瘘方法更换造瘘管。结论: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适应证更广,操作更简便、安全,瘘道形成前换管方便。
- 韩磊李曙光
- 关键词:胃造瘘术超细胃镜肠内营养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对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诊的术前确诊为进展期直肠癌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入组76例,其中腹腔镜组(LS)40例,传统开腹组(OS)36例,观察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后相关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其血栓弹力图(TEG)及DVT发生情况,分析直肠癌术后DVT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分期、术前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S组,LS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DVT发生率(37.5%)明显高于OS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症状DVT发生率LS组(12.5%)与OS组(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DVT发生率LS组(25.0%)明显高于OS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PT、APTT术后第1天与术前及OS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术后第1、3、5、7天D-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与OS组同一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显示:两组α角和MA值,术后第1、3、5、7天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与OS组术后同一时间点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及OR值统计结果显示:年龄(4.00)、ASA分级(3.48)、吸烟史(3.67)、肿瘤分期(3.34)、手术方式(3.72)、高血压(3.00)是直肠癌根治术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DVT的发生率较传统开腹手术要高,但两组在有症状的DVT的发生率方面,则无�
- 刘进宇武雪亮郭圣超韩磊薛军屈明郭飞孙光源
- 关键词:直肠癌根治术开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
- SHP-2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的优势细胞群,是TIME中免疫系统抑制和肿瘤细胞增殖最重要的调节细胞。Src同源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是一种非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该磷酸酶在从细胞表面到细胞核的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是介导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关键细胞内调节因子,参与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信号通路。最近的研究表明,SHP-2是决定TAMs功能的一个关键酶,但是由于其功能多变,在不同的实体瘤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综述了SHP-2在TAMs功能及在相关实体瘤中的作用,为肿瘤的免疫和靶向治疗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 武雪亮樊建春郭飞张琦薛军王西墨孙光源刘建玲韩磊高树全
- 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 胰腺组织及血清VCAM-1、ICAM-1在胰腺癌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胰腺组织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胰腺癌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90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胰腺炎组)和9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检测3组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糖链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水平;胰腺癌组和急性胰腺炎组患者均于术中切取胰腺典型部位组织行VCAM-1、ICAM-1水平检测,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第7天,胰腺癌组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CA19-9和CEA水平均高于急性胰腺炎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急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CA19-9和CE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胰腺癌组中胰腺组织VCAM-1、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急性胰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急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CA19-9、CE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中,术后第7天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CA19-9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组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与CA19-9均呈正相关(P﹤0.05);胰腺癌组患者血清s VCAM-1、s ICAM-1与CEA无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的血清s VCAM-1、s ICAM-1水平明显升高,术后迅速降低,其血清s VCAM-1、s ICAM-1与CA19-9呈正相关,在早期诊疗胰腺癌过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崔大鹏王玉佳韩磊高树全刘斐张迎春
- 关键词:胰腺组织血清VCAM-1ICAM-1胰腺癌
- 系统性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11
- 2023年
- 目的对比分析系统性溶栓(S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8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方式分为ST组(n=50)、CDT组(n=16)和PMT组(n=16),比较3组溶栓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溶栓前比较,ST、CDT和PMT组患者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均显著降低(P均<0.001)。PMT组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ST组(P均<0.001),溶栓第1天髌骨下缘周径差显著低于CDT组(P<0.001)。PMT组髌骨上下缘处患肢消肿率显著高于ST组(P均<0.001),髌骨上缘消肿率高于CDT组(P=0.026)。3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MT组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少于ST及CDT组(P=0.002,P=0.001)。PMT组溶栓后血栓清除率高于ST组(P=0.002),与CD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溶栓后第3、6、12个月PMT(P均<0.001)和CDT组(P<0.001,P=0.002,P=0.009)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ST组,PMT和CD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P=0.210,P=0.341)。结论ST、CDT和PMT溶栓方式在治疗LEDVT方面疗效显著,PMT在双下肢周径差、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及远期血管再通方面均优于ST和CDT,且3种溶栓方式的总体安全性相似。
- 李金旺薛军郭飞韩磊班汝波武雪亮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盆腔巨大皮样囊肿1例被引量:1
- 2016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4岁。主因发现盆腔肿物1周于2015年5月3日入院。入院1周前因取节育环就诊于锡林格勒盟医医院,发现子宫位置较深,行双合诊、直肠指诊发现盆腔肿物。当地彩超示直肠后壁探及大小约106 mm×81 mm×83 mm包块,
- 韩磊李曙光马力丰李玉芳
- 关键词:盆腔CTMRI
-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66)和对照组(n=64).统计并比较术前3 d、术后1、3d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积(HCT)、全血黏度(Nbl)、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Nbh)]水平;术前3 d及术后1、3、7 d下肢股静脉直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比较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APTT短于术前3 d,PT、Fib和D-D水平高于术前3 d;术后1 d,观察组患者APTT和PT长于对照组患者,Fib和D-D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 d,APTT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长于术前3 d,且观察组患者HCT、Nbl、Nbh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股静脉直径低于术前3 d;观察组患者股静脉直径宽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7 d,观察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高于术前3 d;术后1 d,对照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低于术前3 d;术后1和3 d,观察组患者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应用IPC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加快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可降低患者高凝状态、血液黏度,有效减少下肢DVT发生.
- 韩磊武雪亮薛军屈明郭飞孙弟波马力丰郝剑章燕
- 关键词:结直肠癌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