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艳

作品数:1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文学
  • 4篇作家
  • 3篇媒体
  • 2篇代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媒体
  • 2篇台湾文学
  • 2篇自我
  • 2篇写作
  • 2篇媒介
  • 2篇华文文学
  • 2篇焦虑
  • 1篇当代青年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当下
  • 1篇缔结
  • 1篇新媒体平台
  • 1篇信息时代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化

机构

  • 1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5篇霍艳
  • 1篇刘涛
  • 1篇黄平
  • 1篇刘大先
  • 1篇李静
  • 1篇李红涛
  • 1篇杨庆祥
  • 1篇金理
  • 1篇陈福民

传媒

  • 3篇扬子江(评论...
  • 2篇南方文坛
  • 2篇当代文坛
  • 2篇扬子江文学评...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江南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现代青年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的焦虑:“华语语系文学”与台湾文学被引量:1
2018年
近些年,"华语语系"研究在台湾产生热烈反响。过去台湾相关研究不可见和缺乏本土理论话语,导致台湾学界的焦虑。"华语语系"将台湾视为重要实践地的同时,也给台湾人文研究国际化提供了契机。梳理华语语系文学与台湾文学、华语语系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诸种关系,不应该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简化其复杂与纠葛。
霍艳
关键词:台湾文学华文文学
新媒体上的文学表演——以“匿名作家计划”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评价体系、作者队伍乃至文本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正在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学也开始寻求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转型。"匿名作家计划"就是一次尝试,赛制设定、参赛队伍、评审标准的改革,体现诸多新意。但转型中也展现出一种表演性,成为一种景观化的文学生产,没能真正弥合传统文学和大众阅读之间的裂痕。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纯文学的封闭状态,和读者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找到更准确、有效的言论方式,在作品里呈现更为复杂的现实经验,建立新的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些是比赛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霍艳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学文学生产文化消费
台湾新世代文学及三种研究思路
2017年
"世代"在台湾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概念,如"e世代"、"X世代""Y世代"等等,用来指"同时期出生、生物年龄相同或相近、具有类似社会特征,或共同经验、参与某种历史经验的人群。"。萧阿勤认为,世代得以作为有效的分析概念,归功于卡尔·曼海姆的研究,论文"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奠定了世代的社会学研究基础。
霍艳
关键词:文学历史经验社会学研究社会特征
文学与情感共同体的缔结:“80后”作家与文学论坛被引量:1
2024年
网络文学论坛对于“80后”作家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借论坛开拓了一片自主的言说空间,生成了新的文学生态,缔结了一个个共同体,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匮乏的问题。学界对于这些论坛一直缺乏关注,原因在于原始数据的丢失。本文努力还原以“新概念作文大赛”选手为主体的不同文学论坛现场,把它们分为情感共同体和文学共同体两种类型并概括其特点,希望借此丰富“80后”文学的相关研究。
霍艳
关键词:青春文学共同体
召唤模式与旅途游戏——七堇年论被引量:2
2015年
一、青春写作的召唤模式七堇年以描写校园生活的随笔出道,这些随笔记录了她从初三到高三的生活,不是韩寒式的嬉笑怒骂,也不是郭敬明式与朋友的亲密互动,她的文字承载了敏感个体在残酷教育体制下的情感抒发。她写出了大部分学生读者的心态,既无力抵抗高考制度,又在制度下敏感脆弱,极易将情绪放大。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她把从自己初中到高中的过程完整记录,
霍艳
关键词:召唤游戏旅途校园生活高考制度情感抒发
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2023年
“阅读”在青年生活中发生着变化,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被用来和浮躁的生活风气相区隔对照,青年把阅读视为一种屏蔽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的独特生活方式,并通过文化消费形成特有的文化区隔。
霍艳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情境性回归自我当代青年
“素人写作”的跨媒介传播与内核变异被引量:1
2024年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它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对劳动工作、劳动关系有了重新发现,使得文学跨越圈层贴近大众,唤起了普通人的创作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素人写作”不是发生在传统文学内部,而是发生在新媒体上。
霍艳
关键词:普通人媒体文学现象写作
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讲述历史——以《北纬四十度》为例
2022年
作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陈福民一直以“述而不作”著称,在他为数不多的文字里,一篇与青年评论家项静的对谈《文学内部的自我循环与自我圣化,于真正的文学见识并无补益》值得注意。尽管对谈的起点是讨论当代文学发展和研究现状,但在很大的篇幅里陈福民谈到了对于历史的看法。可见文学研究与历史思考在他人生里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和很多人一样,陈福民的历史启蒙源于《史记》,早年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感情都来源于此。他把“列传”当作一篇篇精彩的小说阅读.
霍艳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评论家圣化小说阅读《史记》
另一种傲慢与偏见——华语语系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6
2017年
自史书美提出"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已经过去十余年,海外研究成果颇丰,有向学科化演变的趋向。概念自2006年进入中国大陆后,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大陆学界对于海外学界提出的"关注边缘"的思考角度予以肯定同时,也批判了"抵抗中心"背后隐含的分离主义倾向。
霍艳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化华文作家台湾文学
青年作家的形象呈现与人设建构
2023年
青年作家与前辈作家的一大区别在于,他们不满足于被媒体贴上各种标签,而是主动利用媒介来进行自我形象的呈现,将文学作品与作家形象挂钩,将文学创作变成一场“事件”。人们对于作家的接受,除了是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是对作家形象的接受。年轻人更是把作家、人物、自我重叠为一个整体,锻造出新的身份认同,文学阅读也由此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霍艳
关键词:青年作家文学阅读作家形象自我形象身份认同文学创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