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军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省卫生防疫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流行病
  • 11篇流行病学
  • 6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病毒性
  • 3篇毒性肝炎
  • 3篇疫情
  • 3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甲型
  • 3篇甲型肝炎
  • 3篇病毒性肝炎
  • 3篇传染
  • 3篇传染病
  • 2篇血清
  • 2篇血清流行病学
  • 2篇乙类
  • 2篇乙类传染病
  • 2篇乙型
  • 2篇水灾后
  • 2篇染病

机构

  • 17篇安徽省卫生防...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吉林省卫生防...
  • 2篇黑龙江省卫生...
  • 1篇铜陵市卫生防...

作者

  • 17篇王建军
  • 7篇任军
  • 6篇许明德
  • 4篇吴家兵
  • 4篇李群
  • 3篇施国庆
  • 3篇赵佐兰
  • 2篇贾志远
  • 2篇殷文武
  • 2篇李守邦
  • 2篇曹惠霖
  • 2篇许德
  • 2篇张大荣
  • 1篇倪守旗
  • 1篇戴淑玲
  • 1篇李建东
  • 1篇张哲夫
  • 1篇林涛
  • 1篇郭仁荣
  • 1篇武桂珍

传媒

  • 7篇安徽预防医学...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计划免疫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华东地区第七...

年份

  • 1篇2004
  • 4篇2002
  • 2篇2001
  • 5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8年水灾后6个受灾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调查
1999年
为了解1998年水灾后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流行型别,于1999年2~4月,在6个受灾省(自治区,下同)收集了就诊肝炎病人血清1135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甲、乙、戊型肝炎感染指标.结果表明:(1)在水灾后的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约半数为急性肝炎(45.73%),半数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54.27%),后者少数为其它型肝炎;(2)在急性肝炎中,甲、乙、戊型肝炎分别占57.42%、30.06%和12.52%;(3)在HBsAg阳性者中,能定为急性肝炎的只占32.21%.在这里21%的急性肝炎中甲、乙、戊型肝炎的比例分别为26.18%、68.06%和5.76%,表明水灾区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以甲型肝炎为主,慢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上述两种类型是水灾后预防的重点。
曹惠霖戴淑玲贾志远李建东黄玉英朱荣王建军周小凤殷文武李守邦董杰詹美云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洪涝灾害期间长江流域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控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洪涝灾害期间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改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与控制造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方法 ,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对灾区连续四年的钩体病监测表明 :洪灾期间 ,鼠密度增高 ,达 12 .10 %以上 ;自然人群隐性感染率高 ,为13.49% ;灾后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达 10 .92 % ;疫情虽未明显上升 ,但存在漏诊漏报现象 ;另外 ,在多年未报病的地区 ,亦发现钩体病疫源地。结论 洪涝灾害增加了钩体病疫源地的强度 ;增加了人与动物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做到灾后无大疫 ,应及时进行监测与控制。
刘红顾黎莉王建军王俊吴家兵何兰王以银任军罗兆庄
关键词:长江流域自然灾害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疾病监测
安徽省1994~1996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1998年
安徽省1994~1996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许德李群王建军许明德(安徽省卫生防疫站230061)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首先必须掌握其流行趋势。本文对1994-1996年安徽省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总体分析,描述了三年来的季节、地区、人...
许德李群王建军许明德
关键词: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
安徽省医疗机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检测与病例报告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为了探寻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乙肝病毒 (HBV)感染标志检测对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开展HBV感染标志检测情况进行调查 ,用等级相关统计学方法进行医疗机构HBV感染标志检测与乙肝报告发病率的相关分析。结果 医疗机构检测HBV感染标志的能力逐年提高 ,开展HBV感染标志检测的医疗机构由 1990年 16 .6 %提高到 2 0 0 0年 70 .0 % ,其中以县、乡级医疗机构提高更为显著 ,分别由 1990年的 38.3%、8.0 %提高到 2 0 0 0年的 94 .1%、6 1.4 %。医疗机构HBV感染标志检测能力提高与乙肝报告发病率上升呈正相关 (rs=0 .973,P <0 .0 0 1) ,与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呈负相关 (rs=- 0 .95 7,P <0 .0 0 1)。结论 乙肝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与医疗机构检测HBV感染标志能力提高有关。
王建军汪方华吴家兵
关键词: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
安徽省首起柯萨奇B5型病毒性脑膜脑炎爆发流行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通过描述和分析 2 0 0 1年 6月初 ,明光市出现的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探讨其发病原因及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大疫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资料 ;进行个案调查获得病人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和血清抗体检测为明确疫情的性质提供依据。结果 疫情主要发生在 2 9个乡镇中的 2 7个乡镇 ,发病以 10岁以下儿童为主 ,男多于女。 79例个案调查显示 ,大部分患者接种过乙脑疫苗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部分病人有呕吐、头痛、咽红 ,类似上感 ,实验室检查 6 7.8%的病人血液白细胞升高 ,94 .1%的病人脑脊液异常 ,表现为白细胞数增多、潘氏试验阳性。 2 2份早期病人粪便和 15份脑脊液中分别有 12份和 5份分离到CoxB5型病毒 ,阳性率分别为 5 4 .5 %和 33.3%。结论 此起疫情为一起主要由柯萨奇B5型病毒感染所致的脑膜脑炎的爆发流行。
王建军赵月萍马明英谢东任军黄德明刘克武刘春吴至祥蔡斌陈刚王德连肖开妹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脑膜脑炎流行病学
安徽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对莱姆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检测459份自然人群血清、124份临床病人血清和438份牛、羊、狗、鼠等动物血清标本,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自然人群中平原和山区分别是117%、443%(χ2=473,P<005);不同类型临床病人中以皮肤损害和关节炎患者的阳性率最高,分别是1818%和1471%;动物血清中,平原和山区牛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3261%(χ2=402,P<005),羊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和6128%(χ2=2927,P<001),狗和鼠阳性率分别为30%和357%。结论:不同地理景观中动物血清阳性率的高低与人群血清学结果相一致,莱姆病疫区主要在山区。
张大荣林涛李群王建军王建军王建军薛振亚胡述松
关键词: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
安徽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重报及诊断情况分析被引量:22
2002年
为了掌握安徽省乙型肝炎病例重报及诊断情况 ,探寻其对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的影响 ,采用传染病报告卡核对和问卷调查方法对 2 0 0 1年 4月份和 7月份上报的乙肝病例进行了重报和诊断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 ,病例重复报告率为 3.4 5 % ,急性期乙型肝炎病例占 6 3.30 %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占 18.92 % ,乙肝病毒携带者占 10 .6 0 % ,诊断依据不足 ,无法确定为乙型肝炎的病例占 7.18%。上报病例中的慢性肝炎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及诊断依据不足 。
王建军施国庆赵佐兰曾进
关键词:发病率乙型病毒肝炎发病率
1998年水灾后受灾地区甲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999年
为了解水灾后甲型肝炎(甲肝)的流行动态,在湖北和内蒙古等7个受灾省(自治区,下同)中,于1999年1~4月采集1~25岁正常人群血清14322人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甲肝抗-HAVIgG,部分抗-HAVIgG阳性血清过一步检查抗-HAVIgM。结果表明,灾区人群甲肝抗体平均阳性率(51.27%)明显高于非灾区(42.21%),首次证明甲肝流行与受灾有联系.甲肝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湖北(72.7%)和江西(88.4%)两省外。其亡省的灾区和非灾区1~25岁人群甲肝抗体阳性率均<50%,属甲肝抗体低屏障区.在松花江流域甲肝抗体水平明显低于1992年的调查结果.首次用检测抗-HAVIgM的方法,在正常人群中证明有散在的甲肝亚临床病例存在(1.1%),7个省无一例外,是隐蔽的传染源。
曹惠霖武桂珍贾志远鄂启顺董杰殷文武李守邦王建军朱荣雷激周小凤
关键词:水灾后甲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
安徽省1993至1997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掌握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趋势。方法: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3个流行区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皖南山区是主要流行区和高发地区,疫区稳定,发病的季节性非常明显,9~10月是流行的高峰时段,与全省钩体病发病的季节性完全一致,该地区钩体病发病数可左右全省疫情;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钩体病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全年都有病例发生。在1497例钩体病例中,男与女之比为1.8∶1,10~49岁年龄组占87.78%,农民占79.76%。人群发病构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接触钩体病疫水的次数多少、时间长短和频率高低所致,并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结论:本省钩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为皖南山区。
张大荣王建军赵佐兰倪守旗王咏梅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疫情
1999年安徽省霍乱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被引量:3
2001年
1999年是我省霍乱第三次传入的第 6年 ,全省霍乱发病数较 1998年明显下降 ,病例分布在全省6 4.70 %的地 (市 )的 18个市 (县 ) ,流行优势菌株为小川 1d型。疫情发生后 ,经隔离治疗病人和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及“三管一灭一宣传”等综合性控制措施后 。
吴家兵许明德施国庆王建军任军
关键词:霍乱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