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

作品数:20 被引量:20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地市重点引导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暴雨
  • 4篇气象
  • 4篇环流
  • 3篇水汽
  • 3篇华南暴雨
  • 3篇急流
  • 3篇降水
  • 3篇暴雨过程
  • 3篇触发
  • 3篇触发机制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雨量
  • 2篇越赤道
  • 2篇越赤道气流
  • 2篇致洪
  • 2篇致洪暴雨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气流

机构

  • 19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惠州市气象局
  • 1篇江门市新会区...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19篇张东
  • 4篇汪瑛
  • 4篇林钢
  • 3篇黄忠
  • 3篇叶萌
  • 2篇陈桂兴
  • 2篇易爱民
  • 2篇冯业荣
  • 2篇谢健标
  • 2篇方一川
  • 2篇曾沁
  • 2篇何如意
  • 2篇林芳妮
  • 1篇李霞
  • 1篇纪忠萍
  • 1篇陈芳丽
  • 1篇姜帅
  • 1篇翟志宏
  • 1篇林良勋
  • 1篇梁巧倩

传媒

  • 9篇广东气象
  • 4篇气象科技
  • 2篇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一次“黑色”暴雨的环流背景及触发机制被引量:50
2006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着重从高层环流特征、南亚西南季风、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05年6月5日凌晨前后广州市区出现的一次“黑色”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华南上空使华南上空具有辐散流场,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华南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开始前大气垂直层结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而东路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则是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张东叶萌肖伟军熊亚丽
关键词:华南暴雨西南季风层结不稳定触发机制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重的旱涝急转事件,旱涝急转前全省严重干旱,旱涝急转后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2)旱涝急转前后,500 hPa中高纬度由"两槽两脊"转为"两脊一槽"和"两槽一脊",副高持续加强,广东地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加强,地面由冷空气控制广东转为冷暖空气在广东交汇;水汽输送通道由北部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为南海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海面,广东低层水汽净流入增加。(3)黑潮区、北太平洋中部、Nino3、Nino4区及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温异常增暖造成了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转变。
于玲玲麦健华纪忠萍张东
关键词:旱涝急转大气环流水汽条件海温
“05.6”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分析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越赤道气流、降水时空分布以及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环流特征等方面对2005年6月18日~24日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有着双雨带特...
张东林钢叶萌陈桂兴汪瑛
关键词:华南暴雨越赤道气流经向风日变化
文献传递
用不确定度指数实时评价模式预报场业务性能被引量:5
2007年
引入不确定度概念,结合“马赛克化”方法,定义不确定度指数和不稳定度指数,开发了实时业务系统,对ECMWF、JMA和T213的数值预报场进行了实时的性能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统计,对3个模式的总体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为实时评价数值预报产品的性能提供一种客观依据,为预报员在日常预报工作中对数值预报模式性能的了解和科学选用数值预报产品提供科学定量的参考。
冯业荣张东梁巧倩程正泉
广州两次“黑色”暴雨过程触发机理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地面常规及广东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物理量场、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等资料,从高层环流特征、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等方面对造成2005年6月5日、21日广州地区两次发布了"黑色"信号的大暴雨过程(广东暴雨预警最高级别)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分析。着重从动力触发机制方面归纳总结了两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异同点,结果发现:①东路冷空气很可能是5日暴雨产生的触发因素;②西南季风急流的脉动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则是21日暴雨可能的触发条件。
谢健标张东易爱民
关键词:对流有效位能触发机制
广东近60年一次最大范围的降雪过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地面、探空实时业务观测以及NCEP 1°×1°分析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寒潮过程地面气压场、过程最低气温、广东降雪空间分布、大气温湿结构以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次寒潮过程广东地面气压突破了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但大部分市县最低气温未破历史记录;降雪南界较历史南界(1951—2015年)明显南压,即西部压到信宜、阳春一带,中东部则南压到了沿海;t850<0℃或t925<0℃的单层温度指标难以判断广东雨雪相态;当高空整层温度都在0℃以下,且近地面0℃层高度低时降水相态多为雪,0℃层高度过高时则降水相态为雨,其余为雨夹雪(霰);当高空有暖层存在时,出现纯雪的可能性较小,若地面0℃层高度低,且高空暖层厚度<位于其下方的冷冻层,则有雨夹雪(霰)的可能;降雪时大气湿度呈下干上湿状态,90%以上的高湿度区主要在800~500 h Pa之间;降雪时的辐合抬升主要发生在700~500 h Pa,中层的槽和西到西南急流是重要的动力因子。
张东张华龙翟志宏
关键词:寒潮降雪降水相态温度
2015年5月16—17日粤西南沿海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Micaps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实测资料和雷达资料,通过对2015年5月16—17日粤西南沿海暴雨过程进行形势环境场、水汽、热力和动力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场为强降水的落区起到关键作用,副高西南部水汽输送为西南部大暴雨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同时能量锋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能量,在小槽波动、切变线南压和低层偏南气流的触发下造成了该次强降水。此外,地形增幅也是造成粤西南沿海大暴雨的一个原因。
钟雄炎张东管勇
关键词:水汽通量地形作用
2005年广州两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地面常规及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物理量场、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等资料着重从造成两次“黑色”暴雨的环流形势、水汽和动力条件、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中间的异...
谢健标张东易爱民
关键词:水汽触发机制
文献传递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05年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黄忠张东林良勋
关键词:后汛期暴雨季风OLR西南季风暴雨期
广州市室内地温的变化规律分析
2014年
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广州室内地温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其与室外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室内日平均地温随月份的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并且其变化与室外平均气温的变化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室内地温的升降幅小于室外气温的升降幅,春夏季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地温,而秋冬季节相反;室内地温的日较差通常很小,一般小于1℃;当室内地温日较差在1~2℃时,多是室外处于持续的升温或持续降温状态;当室内地温日较差大于2℃时,多是因受冷空气影响。有冷(暖)空气影响时,室内地温下降(上升)较室外气温有一定程度的滞后,室内地温下降(上升)幅度较小但保持一致下降(上升)趋势,二者日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林芳妮张东方一川郭春迓涂静
关键词:气象观测室外气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