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锋
- 作品数:22 被引量:3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产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相结合在产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实习的2012级以及2013级学生55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实习带教,实验组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实习结束时,分别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测评,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成绩级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案例式教学法结合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学生的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 王晓宇王允锋
-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产科
- 胎儿生长受限与重度子痫前期关系临床分析
- 2008年
- 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sPE)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54例,比较其对FGR发生率的影响及其合并FGR的情况下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发现FGR的发生与sPE的病情程度、发生孕周、终止妊娠的孕周及有无合并症有关;sPE在合并FGR时,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适当延长孕龄可以对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帮助;剖宫产终止妊娠可以减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认为FGR与sPE关系密切,加强孕期保健、产时监护、积极防治sPE,对减少FGR的发生率、改善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郑淑敏王允锋李爱阳关玉静孟爱菊
- 关键词:胎儿生长受限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合并症
- 围生儿死亡74例原因分析
- 2008年
-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提出加强孕期保健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1~2006年分娩的74例围产儿死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06年共分娩围产儿8203例,死亡74例,死亡率9.02‰,其中死胎41例(占55.41%);死产3例(占4.05%);畸形引产17例(占22.97%);早期新生儿死亡13例(占17.57%)。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为胎儿畸形、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胎盘因素。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有:孕产妇的文化素质、孕期接受围生期保健次数和医疗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结论①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及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接受围生期保健;②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提高孕期监测质量和宫内诊断技术,减少孕足28周畸形儿的治疗性引产数;③提高医疗保健人员诊疗技术水平,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严格遵守高危妊娠转诊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 郑淑敏王允锋李爱阳孙万卉
- 关键词:围产儿死亡围生期保健
- 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孕妇羊水差异蛋白质谱分析
- 目的探讨并初步筛选子痫前期患者的特异性羊水标志物。方法利用 CM10蛋白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 TOF MS)技术,检测8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羊水(研究组)和8 例晚孕期正常孕妇羊水(对照组)...
- 王允锋杨慧霞
- 关键词:正常妊娠子痫前期正常孕妇差异蛋白质
- 文献传递
- 氯胺酮在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全麻中对新生儿呼吸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合并有并发症产妇的剖宫产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ASA分级Ⅱ-Ⅲ级的产妇4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全麻组(Q组)和椎管内麻醉组(Z组)。Q组方案:静注氯胺酮1mg·kg^-1、司可林100 mg,气道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前一般无需追加上述药物,若追加氯胺酮其总量不超过1.5 mg·kg^-1、司可林总量不超过200 mg,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胎儿脐带血行血气分析并对胎儿进行1min和5 min Apgar评分。观察产妇入室至离室各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率血氧饱和度及产妇入室至手术开始所需的时间等指标。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5 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 :在两组血气分析数值中Q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两项值均高于Z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血压、心率两组间在个别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率血氧饱和度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入室至手术开始所需的时间Q组明显短于Z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以安全地用于剖宫产术全麻中,尤其适用于危重或禁用椎管内麻醉的产妇。
- 石春生王允锋邵丽娜王林
- 关键词:氯胺酮高危产妇剖宫产全麻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减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减(甲减)患者的围产期发病率、药物治疗剂量及母婴结局。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月—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均在产科高危门诊定期保健,每1.0~1.5个月监测1次甲状腺功能,并与内分泌科合作调整患者的左旋甲状腺素剂量。对患者的围产期保健、药物治疗量及母婴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发病率:我院近11年来妊娠合并甲减的发病率为1.27‰(31/24 327)[0.19‰(1/5251)~2.32‰(15/6456)]。(2)左旋甲状腺素用量:左旋甲状腺素的平均剂量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分别为(33±35)、(51±36)、(68±42)、(76±42)、(38±34)μg/d,孕早期及产后与孕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及孕晚期与孕前比较,左旋甲状腺素应用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孕期的左旋甲状腺素平均用量比孕前增加约35%。(3)妊娠结局:31例患者中有5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16%(5/31);1例胎儿六指畸形,1例新生儿窒息(Apgar 评分1分钟7分,5分钟10分);31例患者中无一例围产儿死亡,无新生儿先天性甲减。结论妊娠合并甲减发病率逐年升高。孕期需及时增加左旋甲状腺素用量,对改善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王允锋杨慧霞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并发症甲状腺素
- HELLP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进展被引量:24
- 2007年
- 王允锋杨慧霞
- 关键词:HELLP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围生儿死亡胎儿生长受限
- 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孕妇羊水差异蛋白质谱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并初步筛选子痫前期患者的特异性羊水标志物。方法 利用CM10蛋白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 TOF MS)技术,检测8例重度子瘌前期患者(研究组)和8例晚孕期正常孕妇(对照组)羊水中差异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并在8例中孕期(孕20±周)正常孕妇(中孕组)羊水中寻找有无这些差异蛋白的存在及其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1)研究组与对照组羊水蛋白质在相对分子质量/电荷比值(质/荷比)2000-50000范围内,有4种不同质荷比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2)研究组质荷比为4653的蛋白质相对含量[(1.52±0.71)%]明显低于对照组[(3.16±1.64)%](P〈0.05),而质荷比为3841、8520、8579的蛋白质相对含量分别为(7.02±4.37)%、(3.74±1.96)%、(5.09±1.93)%,均高于对照组[(2.58±1.09)%、(1.83±0.67)%、(3.06±1.57)%,P均〈0.05]。(3)中孕组羊水中可以找到这四种差异蛋白质。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孕妇羊水蛋白质质谱存在明显差异。有4种不同质荷比相对应的蛋白质可能是子痫前期患者羊水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
- 王允锋郑燕华杨慧霞冯凯孙瑜张建中
- 关键词:妊娠羊水蛋白质类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产科领域中的应用
- 2007年
- 王允锋杨慧霞
-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技术产科分子生物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基础严重并发症宫内感染
- 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临床最佳干预时机的探讨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妊娠35周以上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最佳干预时机。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903例足月及近足月(孕周≥35周)、单胎头位且无其他合并症的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自然临产和缩宫素引产的不同时间分6组:1组为破膜后O~6h自然临产孕妇269例;2组为破膜6~12h自然临产孕妇161例;3组为破膜12~24h自然临产孕妇75例;4组为破膜6~12h未临产行缩宫素引产孕妇124例;5组为破膜12~24h未临产行缩宫素引产孕妇98例;6组为破膜〉24h未临产行缩宫素引产孕妇176例。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与破膜至分娩时间的关系。结果(1)903例胎膜早破孕妇中,破膜24h内临床未干预的共681例,其中自然临产共505例,占74.2%。未干预者中430例在破膜12h内自然临产,占63.2%,剖宫产率为20.7%(89/430);75例于破膜12~24h自然临产,占11.0%,剖宫产率50.7%(38/75);176例破膜后24h内仍未临产,占25.8%,剖宫产率为70.5%(124/176)。(2)903例孕妇中破膜6、12、24h行缩宫素引产者共398例(44.1%)。破膜12h缩宫素引产组(5组)的剖宫产率、宫内感染率、产褥病率和围产儿病率均低于破膜24h缩宫素引产组(6组)[剖宫产率:52.0%(51/98)和70.5%(124/176);宫内感染率:6.1%(6/98)和22.7%(40/176);产褥病率:6.1%(6/98)和19.9%(35/176);围产儿病率:7.1%(7/98)和20.5%(36/176),P均〈0.01],但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98)和4.0%(7/176),P〉0.05]。结论足月及近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破膜12h内自然临产率高,结局良好,故临床不必干预。破膜12h仍未临产者,应积极引产。等待破膜24h后再引产,则增加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的
- 郑淑敏王允锋孙万卉赵秀花
- 关键词:胎膜早破引产剖宫产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