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莲
-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力量来源的解读被引量:2
- 2016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究其缘由可从理论基础、国情需要和人民意愿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作为一项崭新的理论成果,它以人类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基础,顺应人类价值观发展的历史潮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意蕴着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彰显着中国特性。作为人民价值意念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民意民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 王爱莲康秀云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情民意
- 殖民地的浮华与悲歌——李碧华小说的城市书写
- 王爱莲
- 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研究
- 2023年
-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堂贯通大中小学的各个学段,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堂教学实效的成败与思政课教师整体的课堂驾驭与引领能力密不可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是站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基础上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以推进实现良好的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强调要立足学生主体,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反思并应对思政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消极现象,我们须以提升教师的课堂引领力为突破口,从思想上强化对课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握思政课堂各学段的特殊性要求,及时开展思政课教师网络课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紧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建设,由此带动思政课堂教育实效的改善与提升。
- 王爱莲
-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特点
- 2013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非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并发展了爱国主义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饱含着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
- 王爱莲
-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建构逻辑探究
- 2018年
- 在教科书的研究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表现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观点的分歧,且不论二者均未对该理论核心概念的内涵深入地解读,就相关内容而言也存在逻辑隐患。由此,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建构逻辑本身,对相关概念与内容体系进行理论的明证和释析,在清晰的逻辑脉络中,进一步地做实和做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根基实属必要。
- 王爱莲康秀云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统一开设的一套用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是“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
- 王爱莲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 共产党员阅读新常态研究
- 2016年
- 阅读是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发展至今,阅读传统既被继承又遭遇种种挑战。功利化价值取向对党员阅读观的消极影响、现代"泛滥"阅读对党员主体性的冲击以及阅读内容"大爆炸"对阅读品质提升的考验。因此,秉持阅读的优良传统,须积极应对挑战,从阅读观、阅读生活方式、阅读新载体和阅读水平四方面着手,大力推动党员爱阅读、勤阅读、善阅读,实现阅读新常态。
- 王爱莲
- 关键词:共产党员
- 引入议程设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被引量:3
- 2015年
- 基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议程设置在传播领域的作用和优势,将之契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传播过程,则可从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与思考、提高理论灌输长效及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思维判断与思考能力等方面优化教育效果。从理念上讲,作为被引用的客体,须将之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并遵循二者基本规律,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要实现议题确定、议题传播和议题认知三环节的流畅与贯通,共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
- 王爱莲康秀云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 长春税务学院校园网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 王爱莲
- 关键词:校园网计算机网络网络建设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被引量:4
- 2024年
-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及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融入为切入点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的可行性。从历史逻辑看,这既符合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演进的必然趋势与固有规律,又是对其经验积累的有效继承;从理论逻辑看,这出自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升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自主性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逻辑看,这是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须遵循课程结构扩展与体系优化的一般规律加以科学建设。对三大逻辑的梳理、总结与科学阐释,有利于进一步确证二者融合的内在关联,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
- 王爱莲
- 关键词:课程结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