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婷

作品数:12 被引量:20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土壤
  • 2篇氮循环
  • 2篇水资源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2篇草地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循环
  • 1篇冻融交替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山药
  • 1篇生态保护
  • 1篇生态恢复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北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省水文水...
  • 1篇陕西省环境科...

作者

  • 11篇李婷
  • 4篇吕一河
  • 2篇张丽梅
  • 2篇刘康
  • 2篇马琪
  • 1篇李同昇
  • 1篇罗其友
  • 1篇孙志梅
  • 1篇贺成民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模式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2
2019年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几项重大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包括退耕还林、牧场重建、梯田和坝地建设。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该地区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沉积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使黄土高原生态和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植被覆盖度增加、黄河输沙量减少、居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但目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仍然存在诸如水土保持功能低而不稳、生态产业发展不均衡、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总结黄土高原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并提出黄土高原现有修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系统修复或治理模式提供最优化的科学依据。
李婷罗颖吕一河
关键词:生态效应黄土高原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分研究——以“多规合一”试点榆林市为例被引量:26
2018年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应切实以保护水资源安全供给为根本。以干旱半干旱区"多规合一"试点地区榆林市为例,通过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水资源约束为核心,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与划分方法。结果表明:(1)榆林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6998.59 km2,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39.60%;其中水源涵养功能红线面积5147.15 km2,秃尾河、榆溪河、芦河、无定河上游是水源涵养核心区域,产水总量高达34.57×107m3;丘陵沟壑区和风沙滩区植被覆盖较高的区域生态功能极为重要,其中12.38%和23.25%的国土面积分别提供了50%以上的水土保持功能和防风固沙功能。(2)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红线和禁止开发区红线主要分布于西北风沙滩区;南部沟壑区以水土保持功能为主,红线类型较单一。因此,西北风沙滩区的生态保护对榆林市生态安全维护更重要。研究结果可为"多规合一"各类规划间相互矛盾的有效化解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其他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参考。
马琪刘康刘康李婷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
一种多功能固氮促生菌、培养基、筛选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固氮促生菌、培养基、筛选及应用,该促生菌为鞘脂单胞菌GB‑γ,已于2022年10月2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25946。该菌剂为单一菌剂,具备...
张丽梅李婷刘四义
生态系统服务建模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8年
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的数量、类型及应用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为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有效整合到决策中,系统比较、甄别不同建模工具并筛选出适合决策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模拟方法尤为必要。因此,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的建模技术,包括:相关关系法、生物-物理过程法以及专家知识法;分别对其原理、差异、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进行了详尽阐释。大多数相关模型侧重于统计关系,相对容易创建和扩展,适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初始评估;生物-物理过程模型难以构建且不易获取,但提供了探索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长期变化的有效机制;专家知识法有效结合了多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反馈和交互动态的系统整合,但当评估地点发生变化时难以验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上述3种建模技术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模型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各类建模技术面临着实用性和科学准确性之间的权衡。通过对不同建模技术的梳理与整合分析旨在提升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决策支撑能力,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婷吕一河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建模技术决策支持
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9年
放牧是人类管理利用草地生态系统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食草动物的采食、践踏、卧息和排泄物归还等干扰不仅会改变草地地上植物群落,也会对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放牧强度和频率也在逐渐增加,从而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放牧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氮库以及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适度放牧会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和硝化过程,加快氮素的周转,有利于植物吸收可利用氮素,而对于反硝化的影响与草地的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放牧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尤其对于不同类型的草原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放牧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效应,总结了放牧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为进一步理解放牧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
王芳芳徐欢李婷伍星
关键词:放牧土壤氮循环
基于空间距离指数的青藏高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20
2022年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外界压力的适应性及遭受破坏的恢复力,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青藏高原的区域特性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定量构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滑坡灾害敏感性和冻融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距离指数法对青藏高原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变化模式分析,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和保护管理区划。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敏感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极度和重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高大山脉区,不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2)2000—2018年间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值从1.49上升到1.51,表明该区域生态敏感性逐步下降,生态环境改善明显;(3)青藏高原生态敏感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低-低聚集网格数量波动上升,从2000年的7277增至2018年7357,表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仍存在着一定恶化的风险;(4)根据区域生态敏感性变化模式分析,将青藏高原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退化区、潜在治理区、生态改善区和综合发展区五个区域,并提出了相应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推动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
赵正嫄张云龙李婷吕一河吕一河伍星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青藏高原
半干旱区水资源—乡村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与实证研究——以通辽市为例被引量:23
2017年
在界定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通辽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浪式递增的趋势,且与农业用水总量呈负相关;(2)10年来通辽市乡村发展持续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可分为缓慢增长、较快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3)通辽市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乡村发展加快造成的水资源系统压力增大,耦合协调度达到阈值。通辽市在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乡村转型发展方面仍需做更多工作,以确保水资源—乡村发展系统的协调有序推进。
马力阳罗其友李同昇李婷龙冬平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乡村发展耦合协调度半干旱区
陕北生态恢复区不同草地主导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生态系统分类及生态参量数据产品,运用In VEST生态服务评估模型,分析了陕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关键年份(2000—2010年)内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主导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和榆林市的黄土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明显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整体由低覆盖向中覆盖等级转变,其中草原和草丛覆盖度呈明显增长趋势。11年间,各草地类型平均土壤保持能力逐年增加,由大到小呈现草原、草丛、稀疏草地的一致特征,分布于榆林市南部和延安市北部的草原是陕北草地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各类型草地产水功能变化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稀疏草地分布区产水功能对陕北风沙滩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城市生态安全维护以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马琪刘康李婷包玉斌贺成民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植被覆盖度土壤保持产水量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63
2018年
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前沿及热点内容。近年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1)建立了综合、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2)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3)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4)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的关注及尝试。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规划、灾后重建、资源环境监测及预警等领域。未来仍需在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尺度及动态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此深化综合自然地理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区域资源、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支撑。
吕一河傅微李婷李婷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冻融交替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20年
冻融交替是由于季节或昼夜热量的变化,在表土及以下一定深度形成的反复冻结和解冻的过程,是普遍存在于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将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这将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冻融交替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关于冻融交替对土壤氮素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尽一致,其影响机制尚不明晰,研究方法也还有待进一步创新。重点论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氮素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影响效应,归纳总结了冻融交替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简要指出了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徐欢王芳芳李婷伍星
关键词:冻融交替土壤氮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