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超群

作品数:22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视神经
  • 7篇视网膜
  • 7篇网膜
  • 7篇病变
  • 6篇动脉炎
  • 6篇血性
  • 6篇炎性
  • 6篇神经病
  • 6篇视神经病
  • 6篇视神经病变
  • 6篇前部缺血性
  • 6篇前部缺血性视...
  • 6篇缺血
  • 6篇缺血性视神经...
  • 6篇缺血性视神经...
  • 6篇非动脉炎性前...
  • 5篇血管
  • 5篇神经保护
  • 3篇单克隆
  • 3篇新生血管

机构

  • 16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6篇陈长征
  • 16篇梁超群
  • 9篇易佐慧子
  • 8篇苏钰
  • 8篇余岚
  • 3篇王晓玲
  • 3篇何璐
  • 2篇李璐
  • 2篇戚沆
  • 1篇曹思
  • 1篇邢怡桥
  • 1篇周芸芸
  • 1篇贺涛
  • 1篇王晓玲

传媒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图像特征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梁超群陈长征易佐慧子苏钰
关键词:老年黄斑变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OCTA对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19例(19只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OCT及OCTA确诊为ICNV。采用小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并换算成logMAR视力。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13例13只眼;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5.3±9.3)岁;病程6 d-3个月。患眼治疗前BCVA为(0.48±0.38)logMAR。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7.34±2.54)个月。每月随访,每次均行OCT和OCTA检查,若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病灶扩大或有新发CNV病灶或出现黄斑水肿,则再次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比分析患者首诊时OCTA与FFA的结果,以及治疗前后BCVA、CMT及OCTA视网膜外层CNV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患者OCTA上视网膜外层出现的CNV的位置、大小与FFA上早期新生血管高荧光和晚期渗漏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形成良好对应。末次随访时,患者OCTA上表现为:10只眼CNV面积不同程度减小,6只眼CNV面积无明显变化,3只眼CNV面积变大。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并发症。结论利用OCTA技术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无创,可靠性强,OCTA+OCT对CNV的诊断及随访评价意义显著。
王晓玲陈长征易佐慧子梁超群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单克隆抗体
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在小儿眼底发育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17年
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CT)是一项无创的检查技术,可对视网膜结构进行实时分层扫描成像、测量脉络膜厚度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成人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及随访观察。普通OCT大多是台式机器,需要被检者体位、眼位的配合,且婴幼儿眼球生物学特点与成人相差较大,因而普通OCT在6岁以下的儿童应用中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手持式OCT的出现及应用,使得婴幼儿也可进行OCT检查,并可通过不同年龄婴幼儿的眼球生物学特点调节OCT参数从而获取清晰图像。OCT在婴幼儿眼部检查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动态的研究婴幼儿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的发育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小儿眼底相关疾病。
梁超群陈长征
关键词:视网膜视神经发育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 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为RVO的81例连续病例8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5例,女性36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5.36±10.01)岁。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47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9只眼。所有患眼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平面(en face) OCT及频域OCT检查发现眼底出血、黄斑水肿、视盘水肿及视网膜静脉回流迟缓现象。同时对患眼行OCTA检查,分别选择视网膜、视盘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 mm ×3 mm、6 mm×6 mm、8 mm×8 mm范围,视盘周围3 mm×3 mm、4.5 mm×4.5 mm。每种扫描范围均扫描2次。观察RVO患眼黄斑区拱环、黄斑水肿、无灌注区、视盘水肿等改变的OCTA影像特征及其对应的FFA、en face OCT表现。结果 86只眼中,OCTA检查发现黄斑区拱环改变67只眼,占77.9%;黄斑水肿23只眼,占26.7%;无灌注区40只眼,占46.5%;视盘水肿33只眼,占38.4%。黄斑区拱环改变OCTA表现为视网膜浅层黄斑区拱环变形、破坏甚至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增粗;深层黄斑区拱环周围毛细血管网闭塞,范围扩大。其对应的FFA表现为拱环周围血管扩张扭曲。黄斑水肿OCTA表现与en face OCT表现相似,可见水肿所致弱信号;但其成像清晰度较en face OCT差。无灌注区OCTA表现与FFA表现相似,均为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甚至闭塞,异常交通支形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可见片状与无灌注区范围吻合的强信号。视盘水肿OCTA表现为视盘周围毛细血管毛刷样扩张。结论 RVO患眼的OCTA影像特征主要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深层黄斑区拱环周围毛细血管网闭塞等黄斑拱环区微血管改变;黄斑水肿区域弱信号;无灌注区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
苏钰陈长征易佐慧予余岚徐奕爽梁超群
关键词:光学相干
OCT血管成像术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及盘周血供
目的:利用OCT血管成像术观察不同病程下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视盘及视盘周围血供特征,评估该技术在NAIO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1名NAION患者13只患眼,采用O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
易佐慧子陈长征苏钰梁超群余岚邢怡桥
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导致儿童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诊断主要依赖广域数字化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和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近年来,手持式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这有助于观察到黄斑囊样改变(CMCs)、黄斑中心凹形成不良、黄斑中心凹血管发育异常和视网膜前膜等ROP异常改变。OCT应用于ROP的随访观察,可测量脉络膜及视网膜各层厚度、黄斑中心凹血管密度等指标,评估ROP本身及相关治疗对黄斑、视网膜与脉络膜发育和视力等的影响,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RO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梁超群陈长征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视力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余岚陈长征梁超群
长春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梁超群苏钰余岚王晓玲纪振宇陈长征
长春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视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长春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大鼠模型的潜在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单纯模型组、造模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组(NaCMC)组、长春胺组、造模PI3K抑制剂LY294002玻璃体腔注射(IVT LY)+长春胺组、造模DMSO玻璃体腔注射(IVT DMSO)+长春胺组。对各组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检测,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视神经轴突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实时定量PCR检测p-AKT、eNOS含量。结果:rNAION大鼠(rNAION)造模成功后第1天即可见大鼠视盘水肿,边界模糊。造模后第28天,长春胺组的NO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单纯模型组及NaCMC组。与单纯模型组相比,长春胺组RGCs数量明显增加(P<0.05),p-AKT、eNOS含量明显增加(P<0.05)。IVT LY+长春胺组RGCs数量及p-AKT、eNOS含量较长春胺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长春胺可能通过PI3K/AKT/eNOS信号通路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NAION的有效治疗药物。
付梅李璐梁超群苏钰刘珏君陈长征
关键词: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长春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神经保护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ICNV的11例患者12只眼纳人研究。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检查BCVA,OCT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患眼治疗前BCVA为25~77个字母,平均字母数(61.73±14.58)个;CRT为290-467tam,平均CRT为(330.73±47.79)g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康柏西普0.05ml(含康柏西普0.5mg)。第1次注射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患眼平均注射次数(1.91-91.04)次。平均随访时间(6.73±1.19)个月。12只眼中,完成整个随访11只眼,失访1只眼。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CRT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3.80、3.65,P〈o.05)。治疗后1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提高、稳定、降低分别为1、8、1、1只眼,分别占患眼的9.09%、72.73%、9.09%、9.09%。治疗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提高、稳定、降低分别为3、6、1、1只眼,分别占患眼的27.27%、54.55%、9.09%、9.09%。治疗后1、3、6个月,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78、4.12,P〈0.05)。治疗后6个月,FFA检查发现,CNV病灶渗漏消失、渗漏减轻及渗漏扩大分别为6、3、2只眼,分别占患眼的58.33%、25%、16.67%。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视网膜水肿消退,中心凹形态正常。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撕裂、眼压持续升高、眼内炎
余岚陈长征苏钰易佐慧子周芸芸戚沆梁超群徐奕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