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视神经脊髓炎脊髓损害的磁共振研究
- 2015年
-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NMO)和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脊髓MRI特点,以及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AQP4)IgG抗体阳性与阴性NMO患者脊髓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贵州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数据库中42例NMO和32例有脊髓损害的MS患者的脊髓MRI资料。结果与MS组比较,NMO患者脊髓病灶累及更长的椎体节段(P<0.05),在脊髓MRI矢状位上表现为线样征和纵向延展的脊髓损害(LESCL)(P<0.05)。轴位T2WI上亮斑状损害(BSLs)以及中心性、横贯性脊髓损害更常见(P<0.05);在病灶部位及强化病灶上,NMO和M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清抗AQP4-IgG抗体阴性NMO患者比较,阳性患者线样征、BSLs、中心性损害更常见(P<0.05),在脊髓病灶部位、受累椎体节段数、LESCL、横贯性损害及强化病灶方面,抗AQP4-IgG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除LESCL、线样征、横贯性损害和中心性损害特点外,BSLs可能是另一个有助于鉴别NMO与MS的脊髓病灶MRI特征。BSLs、线样征、中心性损害特点可能与NMO患者抗AQP4-IgG抗体的血清学状态有关。
- 蔡刚贺电杜慧杰戴庆箐李媛朱英武楚兰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脊髓水通道蛋白4
- 重症肌无力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4
- 2015年
-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NMJ)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研究表明,MG的发病与多种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抗体、补体及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故了解MG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对MG的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意义。
- 李媛楚兰张艺凡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淋巴细胞抗体细胞因子
- MuSK-Ab与血清学双阴性MG患者的检测及临床表现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 SK-Ab)及血清学双阴性(d SN-MG)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8例MG患者、80例对照组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及Mu SK-Ab水平,并分析各型的临床特点。结果 108例MG患者中:AchR-Ab单阳性共计57例(占52.8%);AchRAb阴性的MG患者中Mu SK-Ab阳性的患者有5例(占10%),分型均为全身型。1例患者为AchR-Ab和Mu SK-Ab双阳性(d SP-MG)。共有45例血清双阴性MG(d SN-MG),占41.7%。胸腺异常者仅占24.4%且均未发生肌无力危象。除此之外,我们在疾病对照组中发现2例AchR-Ab阳性,1例Mu SK-Ab阳性。结论贵州省MG患者AchRAb及Mu SK-Ab阳性率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研究结果类似,低于欧美人种。Mu SK-Ab阳性的患者临床分型较重。d SN-MG也占有较大比例,其年龄组成及胸腺情况与其他两组均有差异。
- 李媛楚兰张艺凡蔡刚况时祥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MuSK-Ab与血清学双阴性MG患者的检测及临床表现
- 目的探讨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及血清学双阴性(dSN-MG)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8例MG患者、80例对照组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及MuSK-Ab...
- 李媛楚兰张艺凡蔡刚况时祥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文献传递
- 重症肌无力不同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检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抗体(LRP4-Ab)含量,并分析各型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而推断不同类型M...
- 李媛楚兰张艺凡蔡刚贺电徐竹朱英武况时祥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抗体检测LRP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