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 作品数:61 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二代测序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为了探索杂交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112例,均进行基于1021个基因panel的杂交捕获二代测序检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分子变异谱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DNA聚合酶ε(POLE)突变型8例(7.1%),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型34例(30.4%),TP53突变型26例(23.2%),非特异性分子谱型44例(39.3%),4个亚型肿瘤突变负荷中位数分别为252.0、38.4、5.8及5.4 Muts/Mb。子宫内膜癌各分子亚型之间与患者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是否有脉管内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TEN(75.5%)、PIK3CA(66.7%)、ARID1A(55.9%)、TP53(40.2%)、NF1(29.4%)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突变。[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二代测序,可同时获悉其分子分型各项指标,有效筛查Lynch综合征、各亚型分子变异谱、为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并有助于分子遗传特征的进一步积累及探索。
- 刘叶刘小云颜淑梅龙亚康王海云王芳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 下咽鳞癌中HIF-1α与VEGF表达的临床治疗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下咽鳞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IF-1α、VEGF在下咽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检测HIF—1α、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HIF-1α、VEGF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分别为66.1%和26.3%(X^2=18.02,P〈0.05)、67.7%和31.6%()(。=19.22,P〈0.05)。HIF-1α表达强弱与T分期、N分期、TNM分期有关(X^2=4.23、5.83、9.94,P均〈0.05)。VEGF表达强弱与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否转移有关(x^2=5.62、7.38、15.75、4.29,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IF-1α、VEGF过表达者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分别为6.2%和84.2%(X^2=29.25,P〈0.01)、6.1%和84.4%(X^2=24.88,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HIF-1α与T分期是下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X^2=4.80、5.74,P均〈0.05)。结论HIF-1α、VEGF可作为评估下咽癌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也为临床提供了靶向治疗方向。
- 金厅王芳胡伟汉蔡修宇葛楠徐韬林辉
- 关键词:乏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下咽肿瘤
- 胶质肉瘤2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GSM)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2014年6月—2024年7月确诊的25例GSM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5例GSM患者的肿瘤好发部位为幕上,其中颞叶有9例,额叶3例,顶叶3例,额颞叶、颞底和顶枕叶各2例,枕叶、丘脑、小脑和双侧侧脑室各1例;肿瘤直径1.2~8.0 cm,中位肿瘤大小4.5 cm;17例为原发性胶质肉瘤(PGS),8例为继发性胶质肉瘤(SG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胶质瘤细胞阳性表达GFAP,肉瘤细胞阴性表达GFAP且周围被网状纤维单独环绕,25例IDH1均为阴性,13例患者Olig-2阳性(13/18),ATRX蛋白均为阳性表达(15/15),p53突变型10例(10/19),MGMT甲基化3例(3/14),Ki-67阳性指数5%~95%;分子遗传学检测显示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6例(6/12),BRAF基因V600E位点均为野生型(0/7),1p缺失19q无缺失2例(2/18),1p无缺失19q缺失1例(1/18),EGFR基因扩增1例(1/12),PTEN基因缺失1例(1/6);手术切除24例,活检1例,术后行放疗+替莫唑胺(TMZ)化疗17例(17/25),术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4例(4/25),单纯手术4例(4/25);术后发生颅外转移5例(5/25),4例失随访,16例死亡。19例患者平均总生存期(OS)为16.5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4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对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PGS患者的PFS和OS明显优于SGS患者(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SM具有双相组织学病理特点,该疾病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较差,PGS患者预后明显优于SGS患者。
- 钟晓妮邓绮玲樊漪波王芳吴小延
- 关键词:胶质肉瘤临床病理分子病理预后
- Ig及TCR克隆性重排在Castleman病诊断中的应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克隆性重排检测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组织病理学确诊的Castleman病38例,利用根据BIOMED一2引物体系设计的IdentiClone系列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试剂盒及Genescanning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及结果分析。结果38例CD病理组织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25例,浆细胞型9例及混合型4例。根据临床病变累及部位为局限型21例,多中心型17例。克隆性分析结果,10例CD克隆性重排阳性,其中6例为Ig克隆性重排,2例为TCR基因重排,2例为Ig和TCR基因双重排。2例MCD为IgH和/或Igk单克隆重排,随访13及21个月后发展为滤泡性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大多数cD的淋巴细胞为多克隆性起源,Ig和/或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提示单克隆性增生具有恶性转化趋势和潜能,对推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 汤涛吴小延吴秋良王芳
- 关键词:CASTLEMAN病基因重排分子遗传学分析
- 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分子遗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例GC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GCG中,1例位于额叶,2例位于颞叶。组织学特征多为奇异性具有丰富嗜酸性细胞质的多核巨细胞,偶尔伴有丰富的网状蛋白纤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肿瘤细胞表达GFAP、ATRX、INI1、p53;1例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vimentin、Olig2;2例不表达CK;2例1p19q无缺失;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20%、40%和60%。分子检测发现3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2例H3F3A、2例BRAF及2例TERT为野生型;2例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发生甲基化。2例进行二代基因测序,其中1例检测到TP53基因错义突变及7号染色体发生扩增。另外1例未检测到致病性基因变异。检测到RB1基因无义突变,TP53及POLE基因临床意义不明的错义突变。随访期间1例发生两次局部复发。结论 GCG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巨型瘤巨细胞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及一定特征的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需与类似形态的胶质肉瘤及伴有间变特征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 邓绮玲王芳赵宇骐奚可欣谢晓婷赵卫吴小延
- 关键词: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免疫组化学
- 改良传统组织切片抗酸染色法被引量:3
- 2005年
- 梁建中陈倪勇刘泳冬吴秋良匡亚玲李瑞平王芳
- 关键词:组织切片抗酸染色法抗酸杆菌微生物检查
- 染色体1p、19q及1p/19q缺失在胶质瘤中的特征分析
- 目的:研究染色体1p、19q及1p/19q联合缺失在胶质瘤中分布特征及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
- 赛克王芳牟永告张湘衡柯超杨群英邵建勇陈忠平
- 关键词:胶质瘤染色体星形细胞肿瘤
- 文献传递
- HPV阳性患者基因分型及病毒负载量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并探讨病毒负载量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 105名女性的宫颈刷取物标本,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技术(SPR)检测HPV型别及负载量,同时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CT)。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加做阴道镜及病理活检。结果共检测出HPV阳性标本210例,感染率为19.00%。共检出23个基因型,包括16个高危型(HR-HPV)和7个低危型(LR-HPV)。单一高危型169例(15.29%),平均负载量为(170.59±85.91)m°;单一低危型20例(1.81%),平均负载量为(111.75±37.39)m°;HPV多重感染21例(1.90%)。单一HR-HPV阳性患者的平均病毒负载量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6,P=0.001)。结论 SPR和LCT联合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对进一步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 翁洁玲汤涛彭俊玲张晓张旭王芳
-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液基细胞学检测
- 3-(5'羟甲基-2'呋喃基)-1苯甲基吲唑联合放疗治疗Lewis移植瘤小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观察3-(5'羟甲基-2'呋喃基)-1苯甲基吲唑(YC-1)联合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对Lewis肺癌移植瘤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Lewis肺癌荷瘤C57BL/6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后,Yc-1按照每天10 μg/g连续7 d腹腔注射,放疗采用6 MeV(3.0 Gy/min)电子线连续3 d照射,单次剂量5 Gy,照射总剂量为15 Gy.分别测量各组肿瘤长短径绘制抑瘤曲线,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低氧诱导因子1 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情况;Kaplan-Meier法比较各远期组的生存时间.结果 YC-1+放疗(R)组和R+YC-1组的肿瘤生长较YC-1组、R组及空白组(NS组和DMSO组)明显延缓.YC-1+R组抑瘤效果较R+YC-1组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C-1和放疗联合后能增强对HIF-1α、VEGF表达的抑制,提高凋亡率,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YC-1与放疗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强放疗的抑瘤作用,且先放疗再给予YC-1抑瘤效果更为明显,而单独应用YC-1效果不明显.
- 徐韬胡伟汉高远红姚金娥夏云飞王芳蔡修宇
- 关键词:肿瘤移植小鼠
- 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39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DMG)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现及分子病理学改变,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39例DMG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根据年龄、发病部位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等因素分层,结合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39例DMG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发病年龄28(3~69)岁。临床表现:累及丘脑的肿瘤多表现为头痛、恶心或嗜睡,累及脑干表现为步态不稳、肢体乏力,累及脊髓可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无力、无法直立行走。组织病理学形态多样,主要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少见情况下呈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WHOⅠ级2例(5.1%),Ⅱ级1例(2.6%),Ⅲ级2例(5.1%),Ⅳ级34例(87.2%)。WHOⅠ级患者年龄均>20岁,组织病理学呈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样特征。39例行H3K27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8例弥漫表达H3K27M,1例仅个别瘤细胞表达;23例(82.1%,23/28)MGMT阳性表达;26例(70.3%,26/37)p53强阳性;29例(80.6%,29/36)ATRX表达缺失;Ki-67阳性指数1%~60%。39例(包括1例H3K27M个别细胞表达者)行基因检测均显示H3F3A基因发生K27M突变。所有病例IDH1基因检测均为阴性。13例发生颅内及脊髓播散。39例患者平均总生存期(12.1±8.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组织病理学分级、颅内/脊髓播散转移是DMG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脊髓播散转移是DMG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3K27M突变型DM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呈浸润性生长,好发的中线部位是丘脑、脑干和脊髓。组织病理学可表现为WHOⅠ~Ⅳ级样肿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样病变在成人中更多见。
- 吴小延黄永诗苏丹婷罗威古家美王芳汤涛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