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 作品数:35 被引量:3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14—2023年黄冈市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4—2023年黄冈市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的流行情况,为黄冈市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黄冈市流感网报数据、ILI监测数据、病原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4—2023年黄冈市报告流感各年的发病率在5.38/10万(2014年)~1178.19/10万(2023年)之间,变化趋势为先上升(2014—2019年)后下降(2020—2022年),2023年达峰值。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显示,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月及次年的1月、2月,在流行季节,黄州、罗田、蕲春、武穴是主要的一类和二类聚集区。2014—2023年黄冈市各年度ILI%值在4.41%~13.17%之间,各个年度I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52.46,P<0.01),年度变化趋势与流感网报情况类似。ILI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整体上呈现冬春季高峰、夏季小高峰的特点,H3N2、H1N1、乙型BV型在各年度及年度内交替或共同流行。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除2014—2016、2020—2022年以外,其余4个年份显示两者正相关,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冈市流感流行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以H1N1、H3N2、BV为主的优势毒株在年度内及不同年度间交替或共同流行。
- 陈宇陈琦吴杨黄鑫胜付进飞易磊王芬
- 关键词:流感监测流感样病例病原学
- 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短期发病预测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预测流腮短期发病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18年流腮病例,描述性分析流行特征;通过构建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预测2019年流腮发病率。结果2012-2018年湖北省共报告流腮105420例,年均发病率为25.84/10万(2012年vs 2018年:44.98/10万vs 26.31/10万);发病呈4-7月、12月-次年1月两个高峰;<15岁儿童病例占86.39%;各地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11.86/10万-249.03/10万之间。拟合的最优SARIMA模型为ARIMA(2,1,1)(1,1,0)[12],据此预测2019年湖北省流腮发病率为28.62/10万,平均相对误差为5.21%。结论2012-2018年湖北省流腮发病呈下降趋势;拟合的SARIMA模型对流腮短期发病趋势的预测效果较好。
- 邹娇娇王雷陈琦胡礼达杨小兵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 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总结2017-2018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了解该市HFRS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及带病毒情况。方法 2018年4-5月(春季)、2017和2018年的9-10月(秋季)在荆州市8个县(市、区)各选取1~2个自然村,采用夹夜法在室内及野外捕鼠。鉴定鼠种并取鼠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并分型。结果 2017-2018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为7.02%,平均鼠带病毒率为13.37%。春季室内鼠密度为9.52%,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未收小麦田鼠密度较高(27.92%),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春季总带病毒率为12.64%,阳性黑线姬鼠均在未收小麦田中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秋季室内鼠密度为5.60%,黄胸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包菜地(12.33%)、未收稻田(9.21%)、虾田(5.99%)鼠密度较高,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秋季总带病毒率为13.62%,阳性黑线姬鼠在未收稻田、包菜地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阳性褐家鼠在未收虾稻田、虾田捕获,携带Ⅱ型汉坦病毒。结论荆州市室内生境鼠密度较高,但未检测到汉坦病毒;野外生境中,春季未收小麦田、秋季包菜地及未收稻田鼠密度、鼠带病毒率较高,阳性鼠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 刘天夏世国夏世国梅芳盛郝海波黄继贵黄继贵姚梦雷刘力杨瑞胡兵吴杨童叶青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
- 应用Excel软件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方法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Excel软件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的可能性。方法基于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HFMD)发病率数据,将最大空间扫描尺度参数依次设为湖北省总人口数的1%、2%、3%、…、50%,利用Excel软件编程计算各参数评价指标MCS-P,筛选出最大者对应参数为最优参数。利用最优参数探测2016年湖北省HFMD的空间聚集性。结果2016年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均有HFMD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92/10万~898.69/10万。最大空间扫描尺度为湖北省总人口数的3%时,MCS-P取得最大值为0.869。以该参数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29个聚集区,分布在41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北部和东南部。结论利用Excel软件编程可以实现基于MCS-P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最大空间扫描尺度筛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刘天吴杨吴杨童叶青陈琦漆莉姚梦雷黄继贵
- 关键词:空间聚集性EXCEL软件
-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人血浆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模型探索
- 2024年
- 目的通过脂质组学方法联合机器学习(ML)多种算法,探索人外周血辐射敏感脂质代谢物分类模型。方法收集2023年3—9月北京市某综合医院准备接受骨髓移植的25例白血病放射治疗病例,照射前和照射后外周血样本97份,其中对照组24份,为照射前血液样本;辐射组73份,为4、8、12 Gy照射剂量下的24、25和24份血液样本。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平台的靶向脂质组学方法,分析辐射组与对照组差异脂质。线性回归筛选0~12 Gy的剂量范围内辐射剂量响应脂质。采用5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训练集辐射分类模型,验证集进行模型的验证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辐射组敏感的脂质代谢物中62个脂质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4.74,P<0.05),包括鞘磷脂(SM)、胆固醇酯(CE)、神经酰胺(Cer)、磷脂酰肌醇(PI)、己糖神经酰胺(HexCer)、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醚磷脂酰胆碱(PCO)、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E)这9大类。在0~12 Gy的剂量范围内,筛选出20种具有良好剂量反应的脂质代谢物,包括11个SM,7个CE,1个Cer和1个PI。决策树(DT)、支持向量机(SVM)、轻量梯度增强机(Light GBM)、随机森林(RF)、K最邻近(KNN)这5种机器学习训练模型拟合均较好(F1=0.69~1.00),灵敏度较高。通过评价验证指标,辐射分类判定效果最好的模型为随机森林(灵敏度1.00、准确率0.72、F1值0.80)。结论通过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发现人类样本中辐射响应的脂质代谢物和辐射剂量响应的脂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RF模型可以为探索人类辐射脂质代谢物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 陈琦陈琦赵骅蔡恬静高玲高玲
- 关键词:电离辐射
- 2018-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85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识别重症病例影响因素,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荆州市报告的855例HFRS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用于重症HFRS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55例病例中,轻型36例(27.60%),中型333例(38.95%),重型169例(19.77%),危重型49例(5.73%),不详68例(7.95%)。死亡13例,痊愈737例,不详105例,病死率为1.73%。HFRS病例发病呈双峰型特点,最高峰出现在4—7月(586例,68.54%);次高峰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143例,16.73%)。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江陵县(7.12/10万)、公安县(5.68/10万)、监利市(3.89/10万)。855例HFRS患者职业中,农民占比最高(532例,62.22%);90.60%从事水稻、虾稻等农作物种植。暴露因素调查显示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74.09%)、房内有鼠(65.28%)、食物/粮食无防鼠设备(61.34%)占比较高。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占比居前3位的依次为乏力(783例,94.00%)、发热(777例,93.93%)、头痛(530例,63.93%)。实验室检查占比居前3位的依次为血小板减少(670例,87.13%)、尿蛋白阳性(497例,76.46%)、白细胞增多(470例,62.42%)。重症HFRS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控制不同地区影响后,出现尿膜状物/管型尿/血尿(比值比=2.60,95%置信区间:1.47~4.61)是危险因素。结论荆州市HFRS病例流行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中老年男性农民高发,特别是从事水稻种植和虾稻养殖的农民。HFRS临床症状不典型,需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HFRS诊治能力和防治能力。
- 刘天揭宝池林志强向泉秦周阮德欣赵婧吴杨陈琦官旭华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 常态化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机制的思考被引量:43
- 2020年
- 自2019年1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湖北省积极采取“隔离、救治、检测、封控”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实现了本土疫情的基本阻断。但随着境外疫情的发展及国内局部地区聚集疫情的发生,全省既面临着新冠肺炎输入性病例的威胁,又面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这对常态化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常态化防控的意义以及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结经验与教训,坚持“政府主导、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防控策略,落实常态化防控监测和局部疫情快速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建立常态化新冠肺炎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全省疫情防控培训和演练,为秋冬疫情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改革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 罗银波吴杨刘漫陈琦刘家发官旭华童叶青
- 湖北省2009-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被引量:73
- 2017年
- 目的描述2009-2015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的分年龄组、轻症和重症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5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湖北省手足口病例个案信息和湖北省各级CDC病原学监测的信息;通过对病例年龄、病例类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及不同血清型分层分析。结果 2009-2015年湖北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5 783例,年均发病率为1 231.0/100万。手足口病高发的年龄段为0.5~5岁,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风险的高发年龄段为6~11月龄。轻症病例2009-2015年的优势病原每年依次是EV71、Cox A16、Cox A16、Cox A16、EV71、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发病高峰出现于每年的4-6月和11-12月,偶数年比奇数年发病峰值高。结论 2009-2015年湖北省手足口病重点干预人群是0.5~5岁婴幼儿,尤其是发生重症死亡风险高的6~11月龄婴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
- 陈琦邢学森吴杨廖巧红刘公平蒋晓清官旭华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9
- 2020年
- 目的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指导全省下一步防控工作。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3月31日湖北省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网络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对病例的发病流行曲线、年龄性别特征、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新冠病例70764例,其中确诊病例49195例。全省累计报告新冠死亡病例4579例,报告病死率为6.47%。本次疫情的发病高峰在1月20日至2月14日。确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0.99∶1,年龄集中在30~69岁之间。1月5日之前确诊病例主要为武汉市报告,1月6日至1月31日全省各县区报告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开始上升,约50%以上的县区陆续报告确诊病例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2月1日至15日全省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快速上升,2月16日以后全省各县区新冠确诊病例发病率逐渐上升至平台期。在全国支援武汉市和湖北省、新建医院和方舱、征用隔离点等强力措施下,在湖北省采取的突出救治和隔离(四早、四集中、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限制人员流动(交通管控和检疫、延长春节假期)、减少接触(居家、小区管控),加强风险沟通,做好日常防护(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结论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并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发病高峰在1月20日至2月14日,重点人群为30~69岁年龄组人群。此次新冠暴发疫情在举国体制支持的综合防控措施下得以有效控制。
- 陈琦吴杨陈楚鼎刘漫杨瑞王四全卢星星罗银波童叶青官旭华
-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 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类分析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 刘凤凤赵善露陈琦常昭瑞张静郑亚明罗莉冉陆廖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