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庆妮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念珠
  • 3篇念珠菌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念珠菌病
  • 2篇菌病
  • 2篇抗菌
  • 2篇抗菌疗法
  • 2篇口腔
  • 2篇基因
  • 2篇光动力
  • 2篇汉族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白色念珠菌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病毒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4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黄力毅
  • 5篇李庆妮
  • 4篇宣伟军
  • 3篇甄秀梅
  • 2篇唐芳
  • 2篇周承新
  • 2篇周丽君
  • 1篇李峥
  • 1篇吴清茂
  • 1篇黄丽婵
  • 1篇赵玥
  • 1篇黄俏

传媒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二甲基蓝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对AIDS合并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二甲基蓝(DMMB)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PDT)在艾滋病(AIDS)合并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确诊为AIDS合并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住院患者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行DMMB介导的APDT治疗,对照组给予5%碳酸氢钠含漱联合制霉素局部点涂患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色念珠菌菌数的变化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白色念珠菌清除率分别为73.00%和52.00%(P<0.05),两组治疗后白色念珠菌菌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研究组减少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和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MB介导的APDT对AIDS患者合并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明显的疗效及较好的杀菌作用。
赵玥覃金梅黄力毅李庆妮全昌圆甄秀梅杨倩李峥
关键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广西汉族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易感性及感染转归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1082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易感性及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256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9例,慢性乙型肝炎151例,慢性HBV携带46例,以5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1082G/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肝硬化组、肝炎组、携带组与对照组的IL-10-592A/C位点AA、AC、CC基因型及A、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1082G/A位点GG、GA和AA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肝硬化组>肝炎组>携带组>对照组(P<0.05);各组IL-10-1082G/A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最高,其余依次为肝炎组、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HBV-DNA水平组的IL-10-592A/C、IL-10-1082G/A两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1082G/A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可能与广西汉族人群HBV易感性及其临床结局有关;而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1082G/A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广西汉族人群感染HBV后的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关系。
周承新黄力毅唐芳李庆妮宣伟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乙型肝炎病毒疾病转归汉族
HIV/AIDS并发口腔念珠菌病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OC)患者的病原学鉴定、临床表型及CD4^+细胞数。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为HIV/AIDS合并OC的患者54例,对其进行临床表型分类,用无菌棉拭子在口腔黏膜病损区取样,接种到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病原学鉴定,统计不同临床表型及念珠菌病原学鉴定结果,同时比较CD4^+细胞数<50个/mm^3与CD4^+细胞数>50个/mm^3患者口腔非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结果:OC的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经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出念珠菌60株,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为75.00%(45/6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1.67%(7/60)。54例OC患者CD4^+细胞数范围为5~464个/mm^3,CD4^+细胞数<50个/mm^3的患者口腔样本非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CD4^+细胞数>50个/mm^3(χ~2=3.97,P=0.04)。结论: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各种致病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为CD4^+细胞数<50个/mm^3患者的常见致病菌。
全昌园黄俏黄力毅李庆妮周丽君覃金梅赵玥黄丽婵甄秀梅宣伟军
关键词: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机会性感染
广西汉族人群IL-10-819T/C及IFN-γ+874T/A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819T/C位点及干扰素γ(IFN-γ)基因+874T/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及序列特异引物引导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技术检测254例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携带者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以及健康对照组56例的IL-10基因819 T/C位点和IFN-γ基因+874T/A位点单个核苷酸多态性,观察其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IL-10-819T/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IL-10-819T/C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和对照组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者组与对照组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819 T等位基因与HBV感染后临床发展过程可能相关;IFN-γ+874T/A基因多态性可能在HBV感染后疾病的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唐芳周承新黄力毅李庆妮宣伟军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Γ
吩噻嗪类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对体外白色念珠菌杀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吩噻嗪类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PDT)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以白色念珠菌标准株DAY286为实验对象,将其制备成浓度为107个/mL的细胞悬液,实验分为对照组、APDT组、单纯光照组和单纯光敏剂组。(1)对照组:不加入光敏剂,不予以光照射。(2)APDT组:将白色念珠菌细胞悬液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吩噻嗪类光敏剂亚甲蓝(MB)、甲苯胺蓝(TBO)、新亚甲蓝(NMB)及二甲基蓝(DMMB)避光混合孵育30 min,再予以同等能量不同波长光源照射。(3)单纯光照组:不加入光敏剂,仅予以同APDT组相同的光源照射。(4)单纯光敏剂组:仅加入浓度相同的MB、TBO、NMB及DMMB,不予以任何光照。用菌落形成单位(CFU)测定各组处理后白色念珠菌的生存率。结果:当光敏剂浓度为15μmol/L时,不同吩噻嗪类光敏剂(MB、TBO、NMB、DMMB)介导的APDT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存率分别为78.38%、68.47%、62.37%、0.000 1%(P〈0.05)。在浓度为0.1~15μmol/L时,DMMB浓度越高,APDT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作用越强(P〈0.05)。在浓度为5~100μmol/L时,TBO和MB的杀伤作用也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高而增强(P〈0.05)。单纯光敏剂组、单纯光照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吩噻嗪类光敏剂中DMMB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杀伤作用最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MMB、TBO和MB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李庆妮甄秀梅黄力毅全昌园周丽君吴清茂宣伟军
关键词:吩噻嗪类白色念珠菌体外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