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艳
- 作品数:45 被引量:25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旅游地演进过程与旅行社营销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被引量:1
- 2005年
- 旅行社作为联结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纽带,其营销行为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旅游地产品乃至旅游地的前途命运:旅行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营销行为以及规避“外部经济”的产品开发行为可直接导致旅游产品的大众化趋势,继而加速旅游地的发展、成熟乃至衰退过程;旅行社特殊的业务功能和行业地位,使其自身拥有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影响优势,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诱导力。以滇西北旅游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遵循协作共生原则,实施“联合营销”举措是谋求旅游地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王维艳
- 关键词:旅游地演进过程旅行社营销行为滇西北
-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都市高中生感知视角被引量:2
- 2021年
- 文章基于成都市高中生感知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结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地理观察与测量能力、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地理制作与绘制能力、地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构成地理实践力的4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与家庭因素共同影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三者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直接正向影响;而教师和家庭因素又以学生为中介,对地理实践力产生中等程度的间接正向影响;综合而言,教师因素是地理实践力的最强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对策。
- 向阳王维艳张艳萍陶莹
- 关键词: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高中生
-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水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是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但水资源短缺,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利用率低,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所选研究区域——昌宁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水资源承载力将会影响其发展,文章综合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的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昌宁县水资源承载力目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但远期将会有所不足,因而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昌宁县的可持续发展。
- 王东焱王维艳常翊
-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层次分析法
- 企业化经营转型背景下郎德上寨旅游社区支持度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针对郎德上寨旅游经营的企业化转型新动向,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郎德上寨旅游社区支持度构念模型。研究表明:社区参与度对社区受益度、社区受益度对社区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区受益度对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对社区支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社区受益度和相对剥夺感发挥了中介作用。总体而言,郎德上寨社区居民对企业化经营转型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因其现实的“经营性”参与而非旅游吸引物的“资产性”参与以及演艺“劳动”的付出与“工分”回报的不等价,造成了较高的相对剥夺感与较低的旅游受益度;确立社区参与景区门票分成制度和提高演艺补偿费是提升社区支持度的关键。
- 陶莹王维艳向阳
- 关键词:企业化经营郎德上寨结构方程模型
- 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以泸沽湖景区为例被引量:69
- 2007年
- 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并协同共生(symbiosis)理论的分析方法,对跨界民族文化景区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作了界定,并就其共生关系、共生模式进行了模型建构;结合泸沽湖景区典型案例,构建了该类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博弈框架。研究表明:“S-S”理论的协同应用,对于跨界民族文化景区业已显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问题的剖析与诊断具有较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可为整合冲突与建立协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滇、川两省告别“一湖两治”,共同申报泸沽湖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 王维艳林锦屏沈琼
- 关键词:核心利益相关者
- 地役权视阈下湖滨旅游开发补偿机制研究——以大理洱海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针对湖滨旅游观赏对湖泊水体间接利用的无偿而难以破解问题,研究发现,地役权作为《物权法》中协调相邻两宗土地/不动产供需关系的一项物权制度,因其内蕴对他人土地/不动产间接利用之购买/补偿机制,为湖泊水体的间接利用有偿提供了法理依据;进而立足地役权合同之"利用目的和方法"及"费用及其支付方式"要件以及地役权内在构造的客观规定性,并结合大理洱海案例,建构了湖滨旅游观赏地役权补偿机制概念模型,通过愉悦评估法对洱海湖滨旅游观赏地役权价值进行了测算及三角校正,并经由地役权合同以及登记公示,实现债权的"物权化",厘清了湖滨旅游企业的权利与义务。
- 王维艳
- 乡村旅游扶贫中“乡村性”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后现代主义的案例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力,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扶贫攻坚多样化形式的驱动下,强化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性"的流失.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村性空间和乡村性景观两方面对"乡村性"进行解构,得出生活空间空心化,传统产业结构的破碎,人口结构失调及自然环境破环,社会结构转变,乡土文化的流失导致了乡村性流失问题的产生.结合安徽省潜山县天寺村旅游扶贫的案例,指出后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乡村旅游供需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历史契机下,基于教育文化事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化意向的保护及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是"乡村性"重构的关键.后现代主义为传统乡村性向新乡村性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有助于旅游与扶贫协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与其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是我国乡村旅游在经济硬性发展的前提下开拓的一种对"新乡村性"的解读.
- 郑丽娜王维艳李庆雷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性
- 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测度及其实现路径——洱海西岸原住民感知研究
- 2023年
- 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与弗雷泽社会正义尺度理论,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子分析方法,基于原住民这一旅游供役地权利人(弱势群体)的主位感知视角,构建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以洱海西岸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测度模型可由承认正义、分配正义及参与正义维度3个维度共13个测量指标进行表征;2)村民对洱海湖滨旅游地空间正义性感知处于中立范畴;3)破解湖滨旅游地空间不正义症结,关键在于对湖泊及其湖滨区旅游供役地权益的制度性“确认”,并通过建立向旅游经营者开征“旅游供役补偿费”制度,并经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在旅游供役地权利人、需役地权利人与旅游者等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共建共享共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湖滨旅游地的空间正义。
- 方珊珊王维艳王月
- 云南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评估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游客环境认识意识、游客环境关注意识、游客环境参与意识、游客环境行为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五个方面着手,分析评价了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现状,认为景区游客的"环境意识"并不乐观,特别是"游客环境关注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尤为薄弱。
- 古静王金亮王维艳
- 关键词:环境意识
-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其增权路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个案被引量:4
- 2013年
- 针对以往社区参与旅游研究重上层建筑参与理念而缺乏经济基础参与权益认同的倾向,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权力)分析框架,依据社区旅游场域中资本及其占有者的结构与社区参与的实践逻辑,在正式制度供给滞后、缺失的背景下,建构了"准股份合作制"社区参与旅游增权框架;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实证研究表明:将一定比例的门票反哺"村寨建设及奖励村民"的做法,因其增添了"股金分红"的核心内容而使这一制度框架得以完善;对社区参与旅游红利的确认,必将对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化制度安排、社区景观资源保护激励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与实践示范效应。
- 王维艳李强
- 关键词:旅游场域社区参与实践逻辑傣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