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难
- 作品数:33 被引量:44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血管性非痴呆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 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VCIND,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VD的发生。临床证实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运用MMSE量表和Mo CA量表筛查和评价体系,明确通督调神针刺法对VCIND患者认知功能的治疗效果,并观察通督...
- 李难
- 关键词:针刺通督调神P300
- 文献传递
- “通督调神”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2
- 2022年
-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及海马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改善PS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督调神组,每组12只。模型组、通督调神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法复合制备PSD模型。通督调神组大鼠于造模结束后第4天予针刺“大椎”“水沟”“百会”“神庭”,每次干预4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干预4周。分别于PSD模型造模结束后第2天和干预4周后进行大鼠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蔗糖水消耗实验和敞箱实验;生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BDNF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 B、CRE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 B、CREB,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干预后模型组及造模后通督调神组大鼠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蔗糖水消耗百分比、敞箱实验水平与垂直运动评分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组大鼠干预后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蔗糖水消耗百分比、敞箱实验水平与垂直运动评分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SOD、CAT活性及血清BDNF含量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组大鼠海马CA1区SOD、CAT活性及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B、CREB mRNA及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督调神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TrkB、CREB mRNA及BDNF、Trk B、p-CREB蛋白表达、p-CREB/CREB比值升高(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
- 孙培养储浩然李难刘辉刘诗洋张芳李玮储水柔李佩芳
-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 温和灸“上巨虚”“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Orexin及Ox1R表达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温和灸对结肠、下丘脑Orexin及Ox1R表达的影响以及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温和灸组,每组均为10只。艾灸组温和灸"上巨虚""天枢"穴,每穴灸30 min,每天1次,连续施灸7 d。建立IBS-D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法;测定肠内脏敏感性采用非伤害性结直肠球囊扩张反射容量阈值方法;结肠和下丘脑组织Orexin及Ox1R的表达水平检测采用PCR技术,并分析其表达与IBS-D大鼠内脏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大鼠稀便率显著升高、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显著下降(P<0.01),经温和灸干预后,温和灸组大鼠稀便率显著下降、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痛阈值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结肠、下丘脑Orexin及Ox1R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经温和灸干预后,温和灸组大鼠结肠和下丘脑Orexin及Ox1R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温和灸"上巨虚""天枢"穴治疗IBS-D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脑肠互动调控信息影响结肠和下丘脑Orexin及Ox1R的表达,而改善肠内脏敏感性。
- 何雨霞储浩然仝理李难孙培养吴立斌
- 关键词:温和灸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
- 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名病例平均划分成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与通督调神针刺组(观察组)。所有病例全部以康复治疗为前提。同时,对治疗后两组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差异采用BBS、FMB、BI评分进行评定与对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38.63±6.44、29.33±6.94)、FMB(10.83±2.10、7.97±1.69)和BI(58.17±7.48、48.67±6.29)评分均较治疗前BBS(15.40±4.16、14.83±3.81)、FMB(4.00±1.02、3.60±1.00)、BI(25.17±4.45、26.83±5.49)评分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从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改善及其生活能力提高角度来看,常规针刺法的治疗效果不及通督调神针刺法。
- 孙培养吴立斌李佩芳王涛吴杰李难刘辉何雨霞储浩然
- 关键词: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通督调神针刺疗法随机对照试验
- 龙虎交战针刺手法研究进展概述被引量:10
- 2020年
- 龙虎交战手法作为古代针法之一,其手法充分体现中医经络、阴阳理论,镇痛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该法,笔者查阅从2008年—2019年有关龙虎交战主题文献。经筛查,检索有效文献71篇,包含理论基础、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涉及其渊源、操作、作用通路多个层面以及神经、骨伤等多科疾病。综合分析发现龙虎交战手法本身极具中医特色、操作不难,临床效果优异,尤其是其止痛效果,但其作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难祝金豹孙培养储浩然
- 关键词: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止痛
- 动气针法针刺灵骨、大白穴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灵骨、大白穴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针、体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动气针法针刺健侧灵骨、大白穴,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手部运动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评价手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MA手部运动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定量表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和头皮针的治疗基础上,采用动气针法针刺灵骨、大白穴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王宇孙培养王海宇邹玲李难刘辉张芳刘诗洋储浩然
- 关键词: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大白
- 针刺后溪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8例和对照组156例。治疗组针刺后溪穴及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对照组不取后溪穴。治疗后对两组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复发率分别为5.1%、13.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伍后溪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该病的复发率。
- 许海李难储浩然
- 关键词:颈椎病针刺
- 基于多个miRNAs调节NF-κB信号通路探讨艾灸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抗炎机制研究被引量:14
- 2022年
-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多个微小RNAs(miRNAs)调节核因子-κB(NF-κB)、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IBS-D的抗炎机制。方法:从52只初生幼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制备IBS-D模型,将3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12只。药物组予腹腔注射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盐(PDTC);艾灸组予“天枢”“上巨虚”艾灸治疗,每次20 min,均每天1次,共干预7 d。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稀便率和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8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miR-29b、miR-31、miR-18a及NF-κB p65 mRNA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TNF-α、IL-1β、IL-8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AWR最小容量阈值均低于正常组(P<0.01),稀便率均高于正常组(P<0.01);干预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血清TNF-α、IL-1β、IL-8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miR-29b、miR-31、miR-18a及NF-κB p65mRNA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肠组织NF-κB p65、TNF-α、IL-1β、IL-8蛋白表达亦高于正常组(P<0.01)。干预后,药物组和艾灸组大鼠体质量、AWR最小容量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稀便率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少,血清TNF-α、IL-1β、IL-8含量及结肠组织NF-κB p65、TNF-α、IL-1β、IL-8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药物组大鼠结肠组织miR-125b、miR-31、miR-18a及NF-κB p65 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miR-29b、miR-31、miR-18a及NF-κB p65 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结肠组织miR-155、miR-125b�
- 祝姗姗王娇娇邹玲陈进雨李奎武廖路敏阮静茹李难储浩然
-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艾灸
- 温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5年
-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2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2个月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2个月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2个月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是一种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储浩然李难程红亮
- 关键词:针灸疗法温针疗法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
-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海马与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海马与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IκB)激酶β(IκB kinase beta,IKK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kappa-B inhibitor alpha,IKB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IBS-D的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予以艾灸"天枢""上巨虚",每日3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治疗后,观察大鼠稀便率和直肠扩张所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的最小容量阈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下降(P<0.05),稀便率明显升高(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稀便率明显下降(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艾灸抑制海马与结肠组织IKKβ/IK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轴途径实现的。
- 王宇陈霞吴立斌仝理李难储浩然
- 关键词:艾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