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婷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子宫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内膜
  • 4篇基因
  • 4篇宫内
  • 4篇宫内膜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APC
  • 3篇肠癌
  • 2篇中国人
  • 2篇胎盘
  • 2篇突变
  • 2篇蜕膜
  • 2篇蜕膜化
  • 2篇小鼠
  • 2篇基因突变
  • 2篇激素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国家卫生健康...
  • 4篇新乡医学院
  • 3篇遵义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国家卫生计生...

作者

  • 11篇刘婷婷
  • 4篇郝佳洁
  • 4篇王明荣
  • 4篇张钰
  • 4篇蔡岩
  • 4篇王树芳
  • 3篇梁建伟
  • 3篇马文韬
  • 3篇周志祥
  • 2篇张欣
  • 2篇南楠
  • 1篇车轶群
  • 1篇张婷
  • 1篇彭敏
  • 1篇宋兰
  • 1篇施举红
  • 1篇沈迪
  • 1篇武斌
  • 1篇杨丽君
  • 1篇张思维

传媒

  • 6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肿瘤
  • 1篇癌变.畸变....
  • 1篇国际遗传学杂...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组织中KIAA152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检测KIAA152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9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KIAA152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其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IAA1522蛋白在癌旁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浆,阳性表达率为12.5%(12/96),而在结直肠癌组织中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3%(78/9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期短显著正相关(P=0.017,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0)。卡方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KIAA1522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正相关(P=0.012,Fisher精确检验)。结论:KIAA152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及患者术后生存期短显著相关,可能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
刘婷婷梁建伟余竟常晨郝佳洁蔡岩周志祥王明荣张彤彤张钰
关键词:结直肠癌预后
Apc^(Min/+)小鼠红细胞形态及参数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Apc Min/+贫血的类型及病因。[方法]对33只Apc Min/+小鼠和23只同窝对照Apc+/+小鼠进行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比较两组之间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间的差异,以及ApcMin/+小鼠上述各项参数与健康小鼠正常值之间的差异。同时,制备外周血血涂片,观察ApcMin/+小鼠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ApcMin/+小鼠与对照组Apc+/+小鼠的红细胞参数RBC、HGB、HCT、MCV、MCH和MCHC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ApcMin/+小鼠的RBC、HGB、HCT、MCH和MCHC各项均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MCV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与之相似,ApcMin/+小鼠的RBC、HGB、HCT、MCV、MCH和MCHC与健康小鼠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Apc Min/+小鼠的血涂片显示易出现大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结论]与对照组Apc+/+小鼠相比,ApcMin/+小鼠的RBC、HGB、HCT、MCH和MCHC的均值降低,而MCV的均值升高,同时红细胞数目减少,提示其为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车轶群张思维沈迪马文韬曹迎亚刘婷婷郝佳洁蔡岩王明荣张钰
关键词:小鼠模型贫血红细胞
乙醇作用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95%乙醇不同作用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宫腔内给予95%乙醇,作用时间分别为15s、30s、60s和120s;在处理后7d,观察大鼠子宫的大体形态,并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观察大鼠子宫内膜修复情况以及子宫内膜的厚度和腺体数量分析。结果 95%乙醇作用15s组子宫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出现纤维化;作用30s组子宫出现点状淤血,外观较光滑,宫腔狭小,纤维化面积增大;作用60s和120s组子宫管表面出现皱痕,有明显淤血,并且子宫内膜明显变薄。结论 95%乙醇处理时间15~30s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可能更贴近临床刮宫的损伤程度。
南楠南楠刘婷婷陈西华刘婷婷汪坤王树芳张博男贺斌徐祥波
关键词:95%乙醇化学损伤子宫内膜腺体
中国人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突变检测
目的: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是结直肠癌中的重要抑癌基因,其突变失活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APC不仅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致病基因,在散发性结直...
马文韬陈曦刘婷婷蒋炎熠蔡岩郝佳洁梁建伟周志祥王明荣张钰
关键词:结直肠癌APC基因突变
文献传递
以寻常型间质性肺炎为病理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差异与预后被引量:5
2020年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与结缔组织病相关寻常型间质性肺炎(CTD-UIP)在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均十分相似,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此外,临床中还有小部分病理表现为UIP的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IPAF/UIP)患者。本文将主要对IPF/UIP与CTD-UIP的临床差异与预后进行综述。
刘婷婷彭敏张婷施举红宋兰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自身免疫病理特征病理学特征病理表现
ATF6在转基因敲除鼠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的研究
2023年
目的利用小鼠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探讨转录活化因子6(ATF6)在小鼠子宫内膜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繁育野生型(Atf6^(+/+))和ATF6敲除型(Atf6^(-/-))小鼠,并构建小鼠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雌鼠交配后见阴栓第1天记为Day 1。Day 4进行诱导蜕膜化,蜕膜化后48 h和72 h(即Day 6和Day 7)收集小鼠子宫进行相应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Atf6 mRNA与蛋白质在蜕膜化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野生型(Atf6^(+/+))和ATF6敲除型(Atf6^(-/-))小鼠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ATF6和催乳素(PRL)在子宫中的阳性信号表达情况。收集人子宫内膜生理周期中不同时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F6在子宫内膜中的阳性信号表达情况。结果与小鼠未蜕膜子宫相比,Day 6和Day 7蜕膜化子宫中的Atf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核内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增高(P<0.05);Day 7时子宫大体形态学显示子宫较粗且均匀。野生型和敲除鼠诱导蜕膜化子宫HE染色显示,绝大部分子宫基质细胞变大变圆,表明诱导蜕膜化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充分;PRL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在野生型(Atf6^(+/+))和敲除型(Atf6^(-/-))小鼠蜕膜化子宫内膜中,PRL染色阳性信号分布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月经周期时相人子宫内膜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ATF6在月经期和增殖早期的表达水平较高,显著高于其余周期时相(P<0.05)。结论ATF6能够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但不是蜕膜化发生的必要条件;ATF6可能通过参与子宫内膜的生理修复过程参与子宫内膜生理周期。
鲁聪梁敏刘婷婷刘婷婷吴江旭王思雨孙立文王乾兴陈西华王树芳王树芳徐祥波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蜕膜化子宫内膜修复
ANGPTL8在大鼠着床后雌激素短暂缺乏胎盘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1年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在着床后雌激素缺乏下对胎盘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妊娠6.5 d~8.5 d(GD 6.5~GD 8.5)时按照每只0.16 mg·kg^(-1)·d^(-1)的剂量给实验组(n=20)灌胃来曲唑建立着床后短暂雌激素缺乏模型,对照组(n=20)予以相同剂量的5%羧甲基纤维素钠。在GD 8.5和GD 19.5时分别取胚胎着床点组织和胎盘组织。,使用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Angptl8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ANGPTL8蛋白的表达;HUVECs培养在含不同浓度(0、1、2、4、8 nmol/L)的重组ANGPTL8的培养液中,使用划痕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功能、Transwell实验检测HUVECs的侵袭功能、成管实验检测HUVECs的成管功能。结果(1)在GD 8.5时,实验组着床点Angptl8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GD 19.5时两组间胎盘组织Angptl8 mRNA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在GD 8.5和GD 19.5两个时间点实验组着床点和胎盘组织中ANGPTL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细胞实验发现,ANGPTL8对HUVECs的迁移、侵袭和成管产生了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大鼠胚胎着床后短暂雌激素缺乏后胎盘ANGPTL8的上调抑制胎盘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
祝立权孙明明梁敏刁天杨丽君杨丽君刘婷婷张欣鲁聪刘婷婷徐祥波贺斌
关键词:胎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生成
时钟基因Cry1与Bmal1在小鼠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过程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以小鼠月经模型为基础,探究时钟基因Cry1与Bmal1对小鼠月经期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小鼠月经样生理性修复模型,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观察CRY1与BMAL1蛋白在小鼠月经样修复模型中的表达定位;进一步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检测CRY1与BMAL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孕酮撤退后24~48 h子宫大体颜色逐渐变淡,子宫直径由粗逐渐变细。HE染色结果显示,孕酮撤退后24 h蜕膜化区域大部分细胞坏死崩解,且随着时间推移,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子宫腔面出现再上皮化,腺体数量明显增多;48 h时,子宫内膜修复完整,基本恢复到正常子宫形态。IHC染色结果显示,CRY1和BMAL1蛋白的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且阳性信号随着孕酮撤退时间呈现一定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孕酮撤退24 h后,子宫内膜CRY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40 h时表达量相对更低,出现低谷。孕酮撤退后32 h子宫内膜BMAL1蛋白的表达量相对更低,显著低于24 h和48 h(P<0.05),与CRY1蛋白相比,低谷提前8 h出现。结论 时钟基因在子宫内膜呈现规律性的周期性表达,提示时钟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过程。
杨旭清鲁聪刘婷婷刘婷婷王思雨王树芳王树芳贺斌徐祥波王乾兴
关键词:子宫内膜时钟基因CRY1BMAL1
大鼠胚胎着床后短暂抑制体内雌激素合成对孕晚期胎盘及胎盘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在胚胎着床后短暂抑制雌激素合成对大鼠孕晚期胎盘和胎盘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妊娠6.5~8.5 d(GD 6.5~8.5)时给予0.16 mg·kg-1·d-1剂量的来曲唑灌胃(实验组,n=5)和溶媒灌胃(对照组,n=5),在GD 19.5取材,观察胎盘组织学形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表达。结果在GD 19.5时,实验组胎盘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788±0.101)g vs.(0.462±0.040)g,P<0.01],胎盘连接区滋养层巨细胞增多伴少量纤维素样沉积,迷路区绒毛间隙加大,血窦大小不一。RT-qPCR、Western Blot和IHC结果显示实验组胎盘Plgf mRNA的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lGF蛋白表达也显著升高(P<0.01),主要表达在连接区滋养层巨细胞和迷路区滋养层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着床后给予来曲唑短暂抑制雌激素合成可导致孕晚期胎盘肥大并促使PlGF表达升高,提示孕早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孕晚期胎盘功能。
刘婷婷刘婷婷孙明明南楠张博男祝立权樊倩倩陈西华徐祥波贺斌
关键词:雌激素胎盘胎盘生长因子
79例中国人结直肠癌 APC 基因突变分析
2016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结直肠癌中 APC 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产物直接测序法,对79例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本中 APC 基因突变密集区( MCR )中的突变进行检测,并对该基因突变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79例肿瘤标本中检出 APC 基因的总突变率为31.6%(25/79)。点突变频率为20.3%(16/79),其中有12例无义突变及4例错义突变;另有11%(9/79)的突变是由缺失或插入导致的移码突变。12例无义突变及9例移码突变导致截短突变(27%),占总突变率的84%。 APC 基因突变表现为区域密集,密码子1281-1352和1411-1465为突变频率较高的2个区段,其突变率分别为16.5%和15.2%。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为密码子1450、1421、1306和12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中 APC 基因突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中国人结直肠癌中存在较高频率的 APC 基因突变,截短突变为其主要突变类型。同时,本研究在 APC 基因的 MCR 中发现2个突变热点区及4个潜在突变热点。
马文韬陈曦刘婷婷石峰郝佳洁蔡岩周志祥王明荣梁建伟张钰
关键词:结直肠癌APC基因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