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刚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2H指数:8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NDLIP组各10只。NDLIP组大鼠给予左侧后肢缺血5min、再灌注5min,每天1次,连续操作3d,然后再制作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给予同样的麻醉和操作,但不进行颈总动脉的闭塞;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NDLIP操作。检测各组大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NDLIP组大鼠海马MD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SOD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Bax、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Bc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NDLIP组大鼠海马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SOD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Bax、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 NDLIP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的发生和氧化应激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赵会颖杨永刚张建平李贵琴钱玉中李倩倩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核仁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胃癌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核仁素(C2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均与EMT过程相关。但是,BMP2介导EMT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拟对C23/BMP2在胃癌细胞EMT中的生物学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印迹法研究C23和BMP2受体Ⅱ(BMPR-Ⅱ)在多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模式。采用si-C23 RNA处理胃癌细胞系,检测C23表达被阻断后该胃癌细胞中与EMT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C23和BMPR-Ⅱ在胃癌细胞系中出现异常表达和诱导性表达。MGC803细胞中的p-ERK1/2、p-Akt、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被BMP2所诱导,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相比之下,si-C23 RNA转染MGC803细胞后,将会减低BMP2诱导的p-Erk1/2、p-Akt、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另外,si-C23 RNA转染可以降低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在胃癌细胞系中,C23可以经由上调Erk1/2和Akt信号介导BMP2诱导的EMT进程,这表明核仁素(C23)和BMPR-Ⅱ通路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或生物标记而发挥重要作用。
- 张建平杨丽娟赵会颖杨永刚石银华殷珊珊张文亮
- 关键词:核仁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上皮间质转化胃癌
-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I患者(观察组)70例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30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C反应蛋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其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IM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MT(2.72±1.07)mm,明显高于对照组(1.63±0.98)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1)。2组检出颈动脉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396,14.326;P<0.05或P<0.01)。2组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9,P<0.01)。观察组血清CRP(665.76±60.48)ng/ml,对照组(332.75±48.63)n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CI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8961,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参与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可反映AS程度。
- 杨永刚钱玉中赵会颖张晶
-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
-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及脂蛋白(a)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9年
- 张建平张祥建杨永刚
-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动脉硬化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MMP-9和NSE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患者梗死前是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对照组和缺血预适应(IP)组。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比较2组血清VEGF、MMP-9、NSE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IP组血清VEGF、MMP-9、NSE、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VEGF、MMP-9、NSE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缺血预适应可通过增加VEGF水平、降低MMP-9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其水平监测可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病情转归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 杨永刚赵会颖张建平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MMP -9水平的影响
-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VEGF、MMP - 9 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0 月收治的梗死前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的ACI 患者120 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
- 杨永刚赵会颖张建平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急性脑梗塞基质金属蛋白酶-9
- 轻点刺络法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轻点刺络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偏身感觉障碍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8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早期语言、运动等恢复训练。常规针刺组(CG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刺络放血联合常规针刺组(CX+CG组)在常规针刺的同时,加用刺络放血法;轻点刺络联合常规针刺组(QC+CG组)在常规针刺的同时,加用轻点刺络操作。治疗后应用简式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估患者四肢感觉状况,采用Lindmark法评估患者感觉障碍,改良Bar指数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QC+CG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50%(54/80),高于CG组56.25%(4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轻触觉评分、本体感觉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G组治疗后Fugl-Meyer总评分高于CX+CG组和CG组,CX+CG组高于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Lindmark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G组治疗后Lindmark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CX+CG组和CG组,CX+CG组高于C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点刺络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感觉障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 申晓光张素钊王晓芳马将杨永刚暴钢
- 关键词:针灸脑卒中刺络放血
- 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观察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入院后给予调整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轻点刺络法,4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改良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感觉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周后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0.05)。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4、8周后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试验组FMA、MBI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亦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一种有效方法。
- 申晓光马将王晓芳张玉漫王美杨永刚
-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 远程缺血后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氧代谢及血清BDNF、MMP-9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后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脑保护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诊治TIA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单纯按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单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后适应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脑血氧监测仪检测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脑静脉血氧饱和度(CjvO_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及动脉血氧含量(CaO_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BDNF和MMP-9水平。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成。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jvO_2及CjvO_2均高于对照组(t=1.103,P=0.039;t=1.755,P=0.017),而Da-jvO_2及CaO_2均低于对照组(t=1.096,P=0.042;t=3.302,P=0.019);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472,P=0.003),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7.894,P=0.001)。观察组少数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但均可完全缓解,对治疗无影响。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训练可以调节TIA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清BDNF和MMP-9水平,进一步阐述了远程缺血后适应对TIA的脑保护机制。
- 杨永刚张建平赵会颖李贵琴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TIA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患者脑血流指标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RIPC训练对TIA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纯按照2011年美国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IPC训练。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结果 RIPC训练的患者较未经RIPC训练的患者脑血流量增加,HIF-1α、VEGF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训练可以增加TIA患者脑血流量,调节血清HIF-1α及VEGF水平,对TIA患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赵会颖杨永刚张建平李贵琴钱玉中李倩倩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