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震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慢性
  • 2篇出血
  • 2篇创伤
  • 1篇血压
  • 1篇血肿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积液
  • 1篇硬膜下血肿
  • 1篇术后
  • 1篇随访
  • 1篇随访观察
  • 1篇雀斑
  • 1篇中重型
  • 1篇重型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住院

机构

  • 4篇阜阳市第五人...

作者

  • 4篇杨震
  • 2篇胡海成
  • 2篇韩超
  • 2篇于强
  • 1篇李春

传媒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社区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0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硬膜下积液厚度对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硬膜下积液厚度对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SE)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4例伴有TSE的轻中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TSE转化为CSDH的患者纳入血肿组(13例),未转化的患者纳入积液组(101例),分析TSE转化为CSDH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硬膜下积液厚度(OR=1.722,95%CI:1.084-2.735,P=0.021)与TSE向CSDH的演变具有独立相关性。硬膜下积液厚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截断值10.6 mm。同时结果还显示年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轻中型TBI合并TSE患者,硬膜下积液厚度具有较好预测TSE转化为CSDH的价值,积液厚度大于10.6 mm时更易发生转化。
王如海孙菲琳杨震韩超于强胡海成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慢性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术后发生慢性意识障碍(pDo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63例HICH的临床资料。术后昏迷时间>28 d诊断为pDoC。结果163例中,57例发生pDoC,发生率为3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2,95%CI:1.044~1.142,P<0.001)、入院GCS评分低(OR=0.671,95%CI:0.488~0.922,P=0.014)、术前脑疝(OR=3.058,95%CI:1.122~8.337,P=0.029)、慢性脑积水(OR=4.694,95%CI:1.584~13.906,P=0.005)是HICH术后发生pDo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入院GCS评分≤6分、术前脑疝、慢性脑积水联合预测术后发生pDoC的效果良好,AUC=0.871(95%CI 0.809~0.918;P<0.001),特异度=92.45%,灵敏度=73.68%。结论高年龄、入院GCS评分低、术前存在脑疝、慢性脑积水的HICH病人术后发生pDoC的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王如海杨震孙菲琳韩超于强胡海成黄好峰李习珍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酚化学剥脱术治疗面部雀斑100例临床观察
2000年
化学剥脱术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对雀斑、睑黄疣、老年斑等均有良好的效果。我科采用酚化学剥脱术治疗面部雀斑100例,并进行随访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杨钧杨震牛丽敏
关键词:雀斑化学剥脱术面部随访观察睑黄疣老年斑
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分析中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PL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33例中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374例)和验证集(159例),PLOS定义为住院时间≥28 d,按照是否发生PLOS将训练集分为PLOS组(60例)和非PLOS组(31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L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并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PLOS组与非PLOS组的首次CT扫描时间、入院时GCS评分、体温、硬膜下血肿、血钾水平、血清总钙浓度、C-反应蛋白、甲状腺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温>36.82℃、硬膜下血肿、血清总钙浓度≤1.97 mmol/L、D-二聚体>13.12 mg/L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重型TBI患者PLOS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95%CI:0.699~0.840),验证集AUC为0.822(95%CI:0.754~0.889)。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均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趋于一致。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中重型TBI患者PLOS发生风险有较好的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中,训练集χ2=2.053,P=0.979;验证集χ2=4.566,P=0.803。结论体温>36.82℃、硬膜下血肿、血清总钙浓度≤1.97 mmol/L、D-二聚体>13.12 mg/L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重型TBI患者PL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拟合优度和临床适用性,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王绅王如海李春杨震孙菲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