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辉
- 作品数:30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内蒙古赤峰锡伯河流域土壤-中药材系统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评价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表层土壤、中药材及根系土等样品的测试数据,研究了赤峰市锡伯河流域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区表层土壤As、Cd、Cu、Hg、Pb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及不同中药材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累积特征和草药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中药材种植区表层土壤As、Cd、Cu、Hg、Pb五种重金属元素成因来源一致,为伴生关系,主要来自成土母质,其含量均值分别为8.729×10^(-6)、0.142×10^(-6)、21.146×10^(-6)、0.036×10^(-6)、23.651×10^(-6);Hg、Cd元素变异系数分别为0.639、0.472,达到强度变异,原因是二者土壤本底含量较低,更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土壤重金属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土壤质量清洁,符合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土壤环境要求.桔梗、北沙参和牛膝3种中药材药用部位重金属富集系数或污染指数均小于0.50,其含量都远低于中药材重金属含量限定值,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区产出的中药材均符合绿色行标要求.
- 梁帅戴慧敏张广阳刘凯刘凯李秋燕魏明辉
- 关键词:重金属生物富集生态效应
- 兴凯湖西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含量特征、成因来源及迁移转化主控因素
- 2024年
- 硒及其有机化合物对生物体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开展富硒土壤硒成因来源和迁移转化研究,对富硒土地利用和富硒功能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基于区域地质特征、土壤数据和植物籽实数据,开展土壤硒空间分布和成因来源研究,运用地统计学、相关性、生物富集系数等方法探讨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主控因素。土壤Se含量为0.11~0.70 mg/kg,均值为0.37 mg/kg,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富锦组黑色岩系是形成富硒土壤的物质基础和Se元素的最初来源,后期有利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促进了黑色岩系的持续风化,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硒源;植物富集能力BCF水稻/土壤>BCF玉米/土壤,籽实Se平均含量为Se水稻>Se玉米,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揭示,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受土壤矿物组成及土壤环境等因素制约。土壤硒主要来源于富锦组黑色岩系及其风化物,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主控因素为粘土矿物的吸附/解析作用;划定天然富硒土地6550.68 hm^(2),为富硒土地科学利用和富硒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地学依据,有效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疾病预防。
- 梁帅戴慧敏翟富荣郭常来郭常来高铁魏明辉刘凯杜贯新
- 关键词:黑土地硒主控因素
- 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 2023年
- 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一级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下属的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二级项目,项目编号:DD20160316、DD20160317、DD20160318、DD20190520。项目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为导向,摸清我国东北主要农耕区耕地地球化学质量状况,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现黑土地资源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提供依据: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查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或超标的规模、强度、成因和生态风险,提出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区划和农产品安全生产建议。
- 戴慧敏刘凯刘国栋宋运红杨泽赵君梁帅张哲寰魏明辉贺鹏飞李秋燕张一鹤韩晓萌许江肖红叶房娜娜
- 关键词:土地资源安全地球化学调查土地利用规划资源保护利用
- 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6
- 2022年
- 黑土层厚度是评价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变化情况仍然不够明确.针对东北黑土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1处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现状实地调查,并对黑土层厚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平均减少了12 cm,平均减薄速度为0.32 cm/a.四省(区)黑土层减薄厚度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吉林(23.65 cm)>辽宁(11.83 cm)>内蒙古(10.33 cm)>黑龙江(6.83 cm).吉林省黑土层减薄厚度和比例最大,生态风险最为严峻.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变化值与气温升高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黑土层的厚度也呈减薄趋势.研究表明,水蚀作用也是黑土层厚度减薄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加强黑土层厚度判定和黑土层厚度空间制图等方面研究,对指导黑土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刘凯魏明辉魏明辉刘国栋戴慧敏宋运红梁帅
- 关键词:黑土土壤厚度土壤剖面东北黑土区
- 35年来东北松辽平原耕地土壤全氮时空变化被引量:7
- 2021年
- 1研究目的(Objective)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长对氮(N)的需求量很大。然而,土壤中过量的氮会导致土壤压实,富营养化,酸化和一系列污染问题。在我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家庭责任制之后,农田经常施用大量的氮肥。一旦N水平超过作物吸收和土壤固定的能力,可能降低氮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并污染环境。因此对土壤中氮元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土壤中全氮的时空分布有助于N污染的管理和预防。
- 宋运红刘凯戴慧敏张哲寰赵君杨佳佳魏明辉
- 关键词:土壤固定松辽平原土壤压实氮利用效率农业生产成本土壤全氮
- 黑龙江省逊克平原土壤质量及绿色产地适宜性评价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对逊克平原土壤质量和绿色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逊克平原土地肥沃,环境优良,适合于发展绿色农业。①逊克平原土壤养分N、P、K、有机质、CaO、MgO、Fe_(2)O_(3)、S、B、Zn、Mn、Cu、Mo、Co、Ge、V 16项中,CaO、MgO、Cu、Zn为较缺乏,Ge、B缺乏,其他指标均为丰富和较丰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丰富和较丰富为主,面积分别为6088 km^(2)和4984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44.58%和36.5%。②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等级以无风险为主,面积13600 km^(2),占调查区面积的99.59%;风险可控区面积56 km^(2),占0.41%。③土壤质量综合等级以优质土壤为主,面积为11028 km^(2),占全区面积的80.76%;良好土壤面积2072 km^(2),占全区的15.17%;中等土地面积556 km^(2),占4.07%,没有差等(四等)和劣等(五等)土壤。④逊克平原满足一级(AA级)绿色产地要求的土壤面积为13396.45 km^(2),占全区面积的98.1%;满足二级(A级)绿色产地要求的土壤面积为148 km^(2),占全区面积的1.1%;不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要求的土壤面积为112 km^(2),占全区面积的0.8%。逊克平原土壤养分充足,环境清洁,开发绿色食品产地潜力巨大。
- 张哲寰刘凯刘凯梁帅魏明辉刘洋
- 关键词:土壤质量
- 黑龙江省讷河市土壤-作物系统S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7
- 2020年
- 根据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采集黑龙江省讷河市表层土壤(0~20 cm)样品1627组,深层(150~200 cm)样品415组.对不同类型土壤微量元素Se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农作物籽实Se含量,以及Se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表层土壤Se元素含量平均为0.239×10-6,低于全国和世界土壤平均值,高于黑龙江省和东北平原平均值,表层土壤Se含量以足硒为主要特征,足硒土地面积达84.21%;2、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有一定差异,黑土、黑钙土、草甸土Se含量高于暗棕壤、沼泽土和新积土;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e含量表现为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Se含量高于林地、草地和水利用地,反映出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密切;4、在土壤剖面中Se含量随深度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Se含量最高;5、玉米、大豆、水稻主要农作物籽实Se元素平均含量0.035×10-6,呈低Se特征,可依靠农业科技开发富硒产品,提高粮食质量.
- 张哲寰赵君戴慧敏贺鹏飞魏明辉
- 关键词:土壤作物硒元素地球化学
- 海伦市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以海伦市研究区1175件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主要微量元素(B、Cu、Mn、Mo、Zn)的实测含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B和Mo含量较缺乏;Mn和Mo的块金效应大于75%,空间自相关性弱,B、Cu和Zn块金效应在25%~75%之间,属于中等空间相关,空间变异主要受到自然因素影响;B和Cu的空间分布相似,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Mn和Mo含量呈明显带状分布,Zn含量北部高于南部。微量元素之间既存在着共生关系,也可能存在拮抗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对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李秋燕张一鹤魏明辉贺鹏飞
- 关键词:微量元素地统计学ARCGIS
-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中三叠世构造演化--来自辽宁法库地区侵入岩的证据被引量:8
- 2021年
- 本文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中三叠世风歧堡岩体和靠陵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风歧堡岩体和靠陵沟岩体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1±1)Ma和(243±1)Ma,侵位时代为中三叠世。风歧堡岩体的Ba和Sr质量分数分别为(290.00×10^(-6)-484.00×10^(-6))和(129.00×10^(-6)-338.00×10^(-6)),Sr/Y值为13.27-28.17,Sr/Yb值为117.50-250.28;靠陵沟岩体具有较高的Ba质量分数(899.00×10^(-6)-1300.00×10^(-6))和Sr质量分数(772.00×10^(-6)-997.00×10^(-6)),以及较高的Sr/Y值(67.47-78.21)和Sr/Yb值(661.81-781.32),Y、Rb和Yb质量分数较低,分别为11.00×10^(-6)-14.70×10^(-6)、55.80×10^(-6)-78.40×10^(-6)、1.17×10^(-6)-1.39×10^(-6),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特征。此外,凤歧堡岩体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靠陵沟岩体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凤歧堡和靠陵沟岩体样品Nb/Ta值(4.18-10.26)和Zr/Hf值(30.39-38.76)与地壳平均值相近,Ni、Co和Cr质量分数较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法库地区中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源岩为壳源岩石。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处于造山地壳加厚阶段。研究区中三叠世花岗岩的εHf(t)值均为正值,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49-555 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中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源岩为造山地壳加厚过程中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 张超石绍山时溢魏明辉杨帆郇恒飞李文博王路远
-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古亚洲洋
- 古亚洲洋东段晚古生代演化过程:辽宁北部法库地区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被引量:12
- 2020年
-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了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改造。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东小陵岩体及前旧门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64.6±5.9Ma、262.8±3.5Ma),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二叠世(257.7±3.1Ma)及早三叠世(248.2±1.5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东小陵岩体及胡家屯岩体皆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前旧门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柏家沟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研究区花岗质岩体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并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原始岩浆应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板块的俯冲、闭合过程。
- 时溢陈井胜陈井胜魏明辉张超张超张立东
- 关键词:古亚洲洋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