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耀文

作品数:27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专利
  • 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热轧
  • 7篇贝氏体
  • 6篇碳钢
  • 5篇高强钢
  • 4篇晶粒
  • 4篇贝氏体钢
  • 4篇粗轧
  • 3篇低碳钢
  • 3篇延伸率
  • 3篇相变
  • 3篇冷弯
  • 3篇冷弯性能
  • 3篇连轧
  • 3篇钢板
  • 3篇奥氏体
  • 3篇板坯
  • 3篇薄板
  • 3篇薄板坯
  • 3篇冲击功
  • 2篇低碳

机构

  • 27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27篇徐耀文
  • 21篇杨庚蔚
  • 14篇赵刚
  • 10篇鲍思前
  • 10篇毛新平
  • 5篇徐光
  • 5篇许德明
  • 4篇肖欢
  • 4篇杨海林
  • 4篇薛正良
  • 3篇叶传龙
  • 3篇甘晓龙
  • 2篇张云祥
  • 2篇胡海江
  • 2篇张益
  • 2篇周明星
  • 2篇周民
  • 2篇袁清
  • 1篇李震
  • 1篇陈飞

传媒

  • 4篇钢铁
  • 3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特殊钢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步进式加热炉内管材温度场模拟试验与有限元模拟被引量:1
2023年
采用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4140合金钢管材在步进式加热炉内的加热过程,分析了管材的温度变化与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先入炉的钢管头部温度比中尾部高30~50℃,沿钢管周向存在受热不均的现象,当温度超过800℃时,管材各部分温差逐渐减小,整体温度趋于均匀;在奥氏体化温度以下,钢管升温速率由0.35℃/s逐渐减低至0℃/s,相变完成之后小幅升高后再次降低;钢管头尾端部温度高于中部,影响区在200 mm以内,400℃左右与端面温差达到最大117℃,计算终了温差逐渐减小至2℃以内;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温度吻合较好,当钢管内表面按绝热边界处理时,对温度影响较小,在精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以此简化模型。
徐乐天刘良勇李云龙徐耀文万五霞
关键词:加热炉温度场管材有限单元法
高温变形和过冷度对中碳钢贝氏体相变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一般认为低温相变提高贝氏体相变量,而高温奥氏体预变形抑制贝氏体相变。通过热模拟实验膨胀曲线、扫描电镜微观组织和X射线衍射图谱等,研究了高温奥氏体预变形和过冷度对贝氏体相变和组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变形对贝氏体相变的阻碍程度取决于相变温度,随着相变温度的升高,对贝氏体相变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小。此外,无变形试样中,相变温度最低(300℃)时的贝氏体相变初始速率最大,而对于变形试样,相变温度最高(450℃)时贝氏体相变初始速率最大。同时,在同一相变温度下,由于高温变形导致过冷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变形试样中的马氏体/奥氏体组织比无变形试样粗大,且变形试样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
陈光辉徐耀文刘曼陈振业徐光
关键词:预变形过冷度贝氏体相变残余奥氏体
轧制及冷却工艺对直接淬火NM400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25年
在线直接淬火工艺将热轧和热处理相结合,省去了传统耐磨钢生产所需的离线再加热工序。利用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系统研究了冷速、变形温度以及变形量对直接淬火NM400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为50℃/s时,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硬度达到439.57HV。随着温度降低,试验钢再结晶程度逐渐下降,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与相变后马氏体板条束的尺寸先降低后升高,布氏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当温度为880℃时,试验钢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原始奥氏体晶粒与马氏体板条束尺寸均最小,分别为7.13和3.52μm,且布氏硬度最大,为474HBW。在该温度下,将变形量由40%提升至50%,可将原始奥氏体晶粒与马氏体板条束尺寸分别细化至6.11和2.52μm,布氏硬度提升至488HBW。
马凯杨庚蔚付至祥许德明徐耀文韩汝洋
关键词:耐磨钢在线淬火布氏硬度
低碳钢Q&P过程中C、Si、Mn的配分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在限制C平衡(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条件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配分动力学计算模型,对低碳钢Q&P过程中C、Si、Mn元素的配分行为进行数值计算,结合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低碳钢经Q&P工艺热处理后组织中C、Si、Mn元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50、450℃温度下,C在30~120 s内完成配分,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微米级的长程扩散;当温度降至250℃,C完成配分时间延长至10 h。在250、350、450℃温度下配分30 d,Si在钢奥氏体/马氏体界面处的马氏体侧富集,而Mn则会在奥氏体侧发生富集,Si和Mn的有效扩散距离分别为4.5、1.5 nm。
陈飞徐耀文徐耀文杨庚蔚李震
关键词:Q&P钢EPMA
一种高性能低碳含Mo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低碳含Mo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向Fe-C-Mn-Si低碳钢的冶炼成分中添加Mo,经真空冶炼后铸成钢坯,将钢坯轧制成板材。将轧制后的板材以5~10℃/s的升温速度加热至880~900℃,...
徐光胡海江周明星薛正良杨海林周民张云祥徐耀文
文献传递
一种多工位快节拍连续冲压模具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工位快节拍连续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安装基座、下模安装基座、上模镶块组、下模镶块组、第一传动纵梁、第二传动纵梁、卡爪组以及三轴驱动结构;上模安装基座与下模安装基座相对设置,上模镶块组...
毛新平魏星祝洪川赵刚潘利波杨庚蔚徐耀文
文献传递
回火温度对热轧Ti-Mo-V钢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
2025年
热轧带钢中微合金元素析出不完全的情况普遍存在,回火处理可以使钢中固溶的微合金元素进一步析出,有助于其力学性能的提升。以热轧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维氏硬度计等,系统研究了回火温度对钢中微合金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热轧态相比,当回火温度为550~700℃时,试验钢中铁素体晶粒变化不明显。在热轧阶段未完全析出的微合金元素在回火过程中会逐渐析出,析出相为富V的(Ti,Mo,V)C粒子。同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析出相与基体之间的错配度下降、比界面能降低,且原子扩散速度明显加快,有利于(Ti,Mo,V)C在基体中析出。试验钢中(Ti,Mo,V)C粒子的体积分数和平均粒径均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且(Ti,Mo,V)C粒子中V原子数分数增加,晶格常数减小。当回火温度为700℃时,试验钢中析出的(Ti,Mo,V)C粒子体积分数达到0.609%,平均粒径约为8.39 nm,V原子数分数为51.9%,晶格常数为0.436 nm。另外,试验钢中微合金第二相提供的沉淀强化增量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回火温度由550℃上升至650℃时,试验钢中的沉淀强化增量由286.6 MPa升高至327.3 MPa,显微硬度达到峰值,约为282.1HV。当回火温度进一步上升至700℃时,(Ti,Mo,V)C粒子发生明显粗化,其产生的沉淀强化增量减小至282.2 MPa,且基体组织软化进一步加剧,试验钢的显微硬度下降至261.1HV。热轧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在650℃下回火1 h后,析出强化得到大幅提升,力学性能显著提升。
马凯杨庚蔚付至祥韩汝洋徐耀文许德明
关键词:超高强钢回火温度热轧控轧控冷
一种铌钼复合微合金化高强度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铌钼复合微合金化高强度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是:将铸坯采用热轧机组进行轧制,粗轧开轧温度为1150~1200℃,精轧开轧温度为950~1000℃,精轧终轧温度为900~950℃;然后以30~50℃...
徐光张益杨海林薛正良徐耀文袁清
文献传递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相变行为
2024年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和成型性,且生产工艺简单,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Gleeble3 500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显微硬度计等设备系统研究了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的连续冷却相变和等温相变行为,获得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和时间-温度转变(TTT)曲线,探究了(Ti,Mo,V)C粒子的析出行为对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低于1℃/s时,试验钢中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却速率为5℃/s时,基体中出现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均显著减少;当冷却速率增大至10~20℃/s时,试验钢中珠光体组织消失,室温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率达到30℃/s时,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贝氏体,硬度达到最大,约为269.2HV;然而,当冷却速率进一步增大至50℃/s时,基体中(Ti,Mo,V)C的析出受到抑制,沉淀强化效果减弱,硬度下降至256.9HV。试验钢在620~730℃等温时仅发生铁素体相变,其相变动力学随温度的降低呈先增快后减缓的变化规律。当等温温度为700℃时,相变孕育期最短,约为25 s;而当等温温度由730℃降低至620℃时,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由29.8μm细化至12.3μm,基体中(Ti,Mo,V)C的平均粒径由9.6 nm减小至3.0 nm,此时试验钢中铁素体的显微硬度最大,约为348.7HV,主要是晶粒细化和沉淀强化所致。
鄂梦杨庚蔚韩汝洋徐耀文付至祥许德明
关键词:相变行为铁素体
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贝/马复相980MPa级BQ&P钢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热轧淬火配分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最大的特点是在淬火至马氏...
杨庚蔚黄启豪徐耀文赵振洋许德明肖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