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全身麻醉
  • 2篇胃癌
  • 2篇胃癌根治
  • 2篇胃癌根治术
  • 2篇麻醉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诱导
  • 1篇应激反应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麻醉
  • 1篇预防性镇痛
  • 1篇镇痛
  • 1篇三醇
  • 1篇术后肺部感染
  • 1篇术后镇痛
  • 1篇竖脊肌
  • 1篇双频指数
  • 1篇酮咯酸

机构

  • 3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姜涛
  • 2篇王泽华
  • 1篇殷振奎
  • 1篇李静
  • 1篇郭焱
  • 1篇郭伟
  • 1篇方宏
  • 1篇胡文庆
  • 1篇王国强
  • 1篇徐学敏
  • 1篇王栋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右美托咪定复合不同药物诱导对全身麻醉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插管和拔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分别复合丙泊酚、咪达唑仑对全身麻醉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插管和拔管时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咪达唑仑进行全身麻醉,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BIS及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B组插管后即刻(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之前显著下降,而拔管前(T4)、拔管后即刻(T5)则显著回升(P<0.05);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T2)及T3时两组BIS均较麻醉前(T1)下降,而T4时两组BIS均有所回升,B组T4时BIS回升幅度大于A组(P<0.05),T5时两组BIS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丙泊酚分别复合右美托咪定均可达到理想的全身麻醉镇静镇痛作用,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经济能力等综合判断后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从而有利于保障全身麻醉的效果并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王国强王泽华殷振奎宋代臣姜涛王栋
关键词:全身麻醉咪达唑仑脑电双频指数应激反应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被引量:38
2017年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使用单纯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中各项肺功能指标,麻醉恢复时间,肺部感染率及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与术前1天的基础值相比,术后第1、3天,对照组(MVV-VE)/FEV1及MVV/FEV1均显著降低,RV/TLC%显著升高,而观察组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无明显变化;在术后相同时间点,观察组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术后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使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而且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利于患者预后。
王泽华胡文庆郭焱方宏姜涛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肺功能肺部感染
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105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酮咯酸氨丁三醇组(T组)、ESPB组(C1组)、酮咯酸氨丁三醇组(C2组),每组35例。预防性镇痛方法:T组术前采用ESPB+酮咯酸氨丁三醇,C1组术前仅采用ESPB,C2组术前仅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比较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补救镇痛情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特征及术中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少于C1组和C2组[30(25,30)μg比35(30,35)μg比40(35,45)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3,P<0.001);T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1组和C2组[0.34(0.30,0.40)mg比0.40(0.30,0.50)mg比0.70(0.60,0.8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4,P<0.001)。T组术后1、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C1组和C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C1组和C2组[1(0,2)次比2(1,2)次比4(3,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0,P<0.001)。T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C1组和C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肺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术后均未出现嗜睡、低血压、呼吸抑制。结论使用ESPB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可有效减轻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镇痛类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李静郭伟武毅鹏徐学敏姜涛田首元
关键词:胃肿瘤预防性镇痛酮咯酸氨丁三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