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安阳地区医院诊治的30例冠心病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12、24、48 h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进行VEGF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5)。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于术后6 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降至正常范围,而与对照组相比,部分血运重建患者术后48 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仍然较高(P<0.05),但与自身术前相比明显降低。与完全和部分血运重建患者相比,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VEGF变化规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
- 陈鹤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40例)与对照组(240例)。对照组采用呋塞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rh-BNP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心悸、气短、乏力)、心功能[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92%,235/240)高于对照组(81.67%,196/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悸、气短、乏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LVEF、SV均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CK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NP联合呋塞米治疗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调节心肌酶谱,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 陈鹤胡永寸刘慧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呋塞米心肌酶谱心功能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陈鹤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
- 主动脉球囊反搏+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01~2020-01我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PCI术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PCI+IABP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统计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以及术前、术后7 d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变化、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术后研究组SBP、DB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EF、CI、CO、SV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IABP治疗AMI合并CS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强心功能,抑制血清NT-proBNP水平。
- 陈鹤胡永寸
-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 经体外反搏治疗后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脂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ECP)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参加运动训练)和观察组(进行体外反搏治疗),每组各30例,于术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等血脂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陈鹤
- 关键词:体外反搏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血脂
-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AHF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利尿剂及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74/80)高于对照组(81.25%,65/80),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LVEDD、LVESV、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VEF、S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6/80)与对照组(5.00%,4/8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活素应用于AHF的治疗中可提升疗效,减轻机体炎症,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 陈鹤胡永寸刘慧
- 关键词:心力衰竭新活素心功能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胆红素、尿酸水平检测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胆红素、尿酸水平检测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检测600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13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171例,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153例和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144例]和300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胆红素、尿酸水平。结果 CHD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QMI组和NQM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而QMI组和NQMI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检测对于诊断CHD,判断CHD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及早改善其在血中的浓度,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陈鹤胡永寸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胆红素尿酸冠状动脉病变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冠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安阳地区医院实施冠脉支架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冠脉造影没有异常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通过RT-PCR技术,对两组单核细胞PDGF mRNA平均光密度值,进行检测,同时,冠脉造影复查时,对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与没有出现狭窄的患者PDGF mRNA平均光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单核细胞PDGF mRNA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患者而言,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PDGF mRNA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与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相比,复查时冠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PDGF mRNA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使PDGF表达增加,在高危因素作用下,可能会导致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 陈鹤
- 关键词:冠脉支架置入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包含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有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双抗夹心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P-PLA2、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LP-PLA2、CRP水平依次明显升高(P<0.05),并且其水平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结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C反应蛋白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陈鹤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C反应蛋白冠心病
- 冠心病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2008年
- 胡永寸刘慧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