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传芝

作品数:2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文学
  • 4篇战时
  • 4篇抗战
  • 4篇抗战时期
  • 3篇自我
  • 3篇文化
  • 3篇小说
  • 3篇国文
  • 3篇奥斯丁
  • 2篇审美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戏剧
  • 2篇现实主义
  • 2篇观照
  • 2篇国文学
  • 2篇奥斯丁小说
  • 1篇鼎盛
  • 1篇新文学
  • 1篇心灵
  • 1篇虚无

机构

  • 18篇宜宾学院
  • 5篇四川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陈传芝
  • 1篇赵德坤

传媒

  • 4篇宜宾学院学报
  • 2篇编辑之友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当代文坛
  • 1篇酿酒科技
  • 1篇河池师专学报
  • 1篇贵州工业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我与他者——奥斯丁小说的一种观照被引量:1
2006年
简·奥斯丁小说两性之爱的描写,实际上体现着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在关注"他者"需求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女性长期以来的"他者"地位的矫正,应是在尊重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女性的自我,一位女作家的自我,是在坚定地捍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与周围的"在者"进行精神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这正是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话语的人文道德性和优雅。
陈传芝
关键词:简·奥斯丁女性形象自我他者
观众的角色意识探微——试析韩国家庭伦理剧在中国的接受之维被引量:2
2007年
韩国的家庭伦理剧,蕴涵着"四墙"之内细腻温馨的情感魅力,深深吸引着中国电视观众。其细腻平实的叙事张力,使观众思想情感于不经意间置换为角色意识。这是影视剧制作遵循视觉文化规律的结果,是儒家文化与电视剧创作规律契合的审美效应,是艺术对象与接受主体以及接受主体之间产生的一种浑然忘情、极其谐调的多重响应关系的结果。
陈传芝
关键词:观众角色意识
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抗战被引量:1
2011年
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在日本侵略军的军事围剿和文化洗劫中,通过图书出版维持商业生存的文化抗战,大大加速了商务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同时也加剧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业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陈传芝
关键词:中国文化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图书出版中华民族出版业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衍生的现实主义
2012年
作为外国作品译介始点和热点之一的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思潮的触媒,是因为剧人物凌厉的社会批判精神契合中国现实。基于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感,中国接受截取易剧社会分析的思想品质来界定现实主义。而易剧阐释生发的西方现实主义,择取的却是艺术精神。易剧批评衍生的中西现实主义比较,在接受语境层面分析中国现实主义的发生,并不失其现实意义。
陈传芝
关键词:中国现实主义西方现实主义
虚无·自由·审美——萨特哲学的关键词被引量:1
2011年
萨特虚无哲学认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虚无化"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人基于此拥有了自由的可能性,而自由承担的道德责任是自由选择的价值取向。他基于虚无观塑造的人物形象,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从虚无发展起来的情感渴求,获得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意义。虚无与自由、审美的内在相关性使萨特哲学具有超现实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传芝
关键词:虚无审美
《雷雨》的“热”分析
2004年
《雷雨》是曹禺最富个性的创作。年轻的创作者通过作品人物和场景描写 ,作家个体的感性体验、自我或终极本体的深入思考 ,都或隐或显地改装成撼人心魄的悲剧故事。其中“热”的环境和人物的“热”情、“热”力共同酿成了雷雨大作。创作者的“热”的内驱力和接受者的“热”泪共同阐释着“热”
陈传芝
关键词:《雷雨》本能终极关怀
关于农民工文化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被引量:2
2010年
农民工进城后,其文化价值体系与留守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却又不能融入城市文化中,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改造与再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民文化价值体系改造与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民工社区文化建构农民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思考。
陈传芝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价值体系
自我的盲点:“傲慢与偏见”
2006年
“傲慢与偏见”是人类个性价值的两种偏执的自我取向。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在行为理性方面对“傲慢与偏见”的阐释可谓深入浅出。“傲慢与偏见”产生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盲点。在个体交往中,自我的盲点导致了个体实践行为的模糊性和混乱性以及危机感。简.奥斯丁从女性视角所具有的人文厚度,从日常意义上,对这人性中的两大弱点的关注不仅表现在情节的设置上,而且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的话语上。
陈传芝
关键词:傲慢偏见自我
奥斯丁重塑爱情伦理的文学修正被引量:1
2015年
在简·奥斯丁的爱情叙事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征程复现了女性真实的自为存在,获得了言说的权利与自由。这是作家对抗遮蔽、挑战权威假说的爱情伦理重塑。其内驱力的目的性是女性写作的自我拯救,即为小说与女性正名的现实突围,其手段是女性主体性言说的叙事策略,其爱情言说的延展性与历史开放性,对于当下爱情讨论依然具有启示性。
陈传芝
关键词:奥斯丁叙事策略
《玩偶之家》的“中国化”阐释与新文学聚焦的“解放”
2013年
《玩偶之家》的中国化阐释,见证了新文学"解放"话语构建的历程。娜拉归属渐转为中国现实问题后,冠以"解放"之冕的娜拉,均着眼于中国问题渐次解答。本文回溯《玩偶之家》的"中国化"之旅,祛魅"解放"神话,还原社会解放背后的文学形象发现:遵循个体意志分析的创作与批评,更有利于现实追问和文学发展。
陈传芝
关键词:《玩偶之家》社会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