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长期负面影响,显著增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以被用作青少年NSSI行为的治疗,其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受到关注。本文从青少年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入手,通过对rTMS在青少年NSSI治疗领域的应用展开综述,探讨其对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分析rTMS与其他疗法联合的治疗效果,以发掘其应用潜力和发展方向。
目的针对抑郁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多态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层面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先借助相关数据库判定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抑郁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得到2个符合研究要求的SNP位点(rs25531及5-HTTLPR);PCR扩增产物测序后共发现7种基因型(分别为S AS A468bp,S AS G468bp、100bp,S AL A468bp,S AL G468bp,L AL A468bp,L AL G468bp,L GL G468bp),rs25531及5-HTTLPR两倍点等位基因单倍型发现,2个位点共构成4种单倍型(S-A、S-G、L-A、L-G);rs25531及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抑郁等级人群当中的分布差异、两倍点等位基因单倍型在不同抑郁等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25531及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不具有统计学层面相关性,但具有生物学层面的相关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