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慧军

作品数:27 被引量:94H指数:7
供职机构:金华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卒中
  • 7篇症状
  • 6篇急性
  • 6篇梗死
  • 6篇痴呆
  • 5篇血管
  • 5篇血管性痴呆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脑卒中
  • 4篇溶栓
  • 4篇静脉溶栓
  • 3篇动脉
  • 3篇血性
  • 3篇头颅
  • 3篇缺血
  • 3篇文献复习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复习
  • 3篇斑块

机构

  • 20篇金华市中心医...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5篇邵慧军
  • 17篇陈红芳
  • 11篇胡传琛
  • 9篇潘小玲
  • 7篇王建伟
  • 6篇杨雯
  • 6篇程兴
  • 5篇陆海鹏
  • 4篇孔慧梅
  • 4篇罗建勤
  • 3篇陈红芳
  • 3篇程兴
  • 3篇潘小玲
  • 2篇杨雯
  • 2篇陈红芳
  • 2篇占婷婷
  • 2篇陆海鹏
  • 1篇叶素红
  • 1篇吴仁娣
  • 1篇陈健

传媒

  • 4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性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特点。方法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和Haehinski缺血评分量表,分别评价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非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正常老年人群的神经精神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在妄想、幻觉、激越、抑郁和(或)心境恶劣、情感淡漠、易激惹和(或)不稳定、迷乱的动作行为等调查内容和神经精神科问卷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阿尔茨海默病组伴妄想者多于血管性痴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性痴呆不同严重程度组之间比较,幻觉、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和(或)不稳定、迷乱的动作行为等调查项目达到统计学意义(JP<0.05或P<0.01),且随病情的逐渐加重而症状更为明显。结论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多种相似的神经精神症状,中至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表现为以情绪和情感障碍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
陈红芳邵慧军陈一萍罗建勤傅亚明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心理学测验
高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杨雯程兴胡传琛陆海鹏应鸣翘潘小玲王建伟邵慧军郑水红傅亚明张美霞陈红芳
关键词:脑梗死高龄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浆microRNA芯片分析确定miR-185-5p、miR-425-5p、miR-106b-5p作为识别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0%,本研究旨在探究用于区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根据伴或不伴脑梗死,我们将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症状性颈动脉不稳定...
程兴陈红芳潘小玲杨雯王建伟胡传琛陆海鹏应鸣翘张美霞傅亚明邵慧军郑水红
关键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症状性MICRORNA生物标志物
以发作性症状起病的胼胝体梗死3例并文献复习
2015年
由于胼胝体血液供应丰富,其发生梗死在临床上少见,而以发作性症状起病的胼胝体梗死更少见,本文以我院今年收治的3例此类患者为例,结合文献对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进行分析。
胡传琛邵慧军陈红芳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发作性症状头颅磁共振
循环miRNAs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目的研究旨在探究外周血中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存在责任血管供血区的新近梗死,分为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本研究共纳入...
程兴陈红芳潘小玲王建伟傅亚明陆海鹏杨雯胡传琛应鸣翘邵慧军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OC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子生物标志物MIRNAS
Shy-Drager综合征11例误诊分析
2005年
陈红芳邵慧军
关键词:SHY-DRAGER综合征误诊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SDS
华法林预防心源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严重出血3例及文献复习
2019年
1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46岁,1992年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007年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机械瓣)”,术后服用华法林每日2.5mg,但未进行规律凝血功能检测。
邵慧军程兴潘小玲陈红芳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华法林文献复习严重出血心源性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抗凝治疗时机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并发无症状肺栓塞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入院时与肺栓塞发生及治疗后的关系,观察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在发病初有意识障碍或使用过镇静剂。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62(852,4 931)μg/L,肺栓塞确诊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 057(4 917,25 631)μg/L,抗凝治疗7d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 853(1 006,7 4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21)。7例患者血肿稳定后,短期使用足剂量或低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肺栓塞,均无脑出血扩大及再发栓塞情况。结论意识障碍或使用镇静剂可能增加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发无症状肺栓塞的机会;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无症状性肺栓塞的临床监测指标;脑出血血肿稳定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肺栓塞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邵慧军杨雯程兴应鸣翘潘小玲陈红芳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肺栓塞D-二聚体抗凝
脑卒中急性期并发隐匿性肺栓塞14例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其继发的肺栓塞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邵慧军潘小玲陈红芳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肺栓塞隐匿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并发全身性疾病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躯体恶性肿瘤四例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恶性肿瘤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导致患者患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因发病机制有其特异性,故治疗与常见病因导致的脑梗死不同。临床上也有无明显病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诊疗中发现躯体恶性肿瘤存在。本文对浙江大学金华医院2年(2014、
邵慧军胡传琛陈红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卒中危险因素动脉供血区头颅磁共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