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蹇启政

作品数:26 被引量:52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6篇红细胞
  • 5篇血液
  • 5篇网织红细胞
  • 5篇骨髓
  • 4篇血细胞
  • 4篇血压
  • 4篇细胞分析
  • 4篇高血压
  • 4篇分析仪
  • 3篇血液细胞
  • 3篇诱导分化
  • 3篇染色
  • 3篇网织红细胞计...
  • 3篇细胞分析仪
  • 3篇细胞计数
  • 3篇抗凝
  • 3篇抗凝剂

机构

  • 25篇四川省人民医...
  • 3篇乐山市人民医...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中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临床检...
  • 1篇宜宾市人民医...

作者

  • 26篇蹇启政
  • 12篇杨明清
  • 8篇陈梅
  • 5篇施阳
  • 5篇喻华
  • 3篇张丁丁
  • 2篇李春梅
  • 2篇杜琼
  • 2篇邓燕
  • 2篇黄文芳
  • 2篇张青
  • 2篇王智斌
  • 2篇陈光荣
  • 2篇陶剑虹
  • 2篇林婴
  • 2篇尹立雪
  • 2篇杨正林
  • 1篇兰大丽
  • 1篇杨柳莹
  • 1篇饶绍琴

传媒

  • 5篇四川省卫生管...
  • 4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医学科技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检验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4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 2篇198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咐醇酯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994年
本文报告咐醇酯(TPA)对25例不同型别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表明,TPA可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表现为细胞由悬浮转为贴壁,胞浆突起伸出丝状伪足,溶菌酶分泌增多,形态与细胞化学反应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特征。而 TPA对林巴白血病(急淋ALL和 B慢淋B—CLL)细胞的影响较少,无上述一系列变化出现。毛细胞白血病(HCL)在TPA作用下反应独特,发生比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更为迅速和显著的贴壁以及胞浆长枝状突起,细胞内抗酒石酸钾酸磷酶(TRAP)呈强阳性。TPA体外诱导分化实验,有助于了解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潜能,对于鉴别诊断形态学分型困难的ANLL与ALL,B—CLL与HCL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蹇启政杨明清张青
关键词:白血病诱导分化咐醇酯癌细胞
Ⅱ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991年
Ⅱ型毛细胞白血病(Ⅱ型毛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毛细胞白血病(毛白)亚型。自1980年 Cawley 等首次报告二例以来,国外至今已有五例报告。
蹇启政杨明清郭晋蓉陈志明丁梅君
关键词:白血病
头孢匹肟和亚胺培南对肠杆菌属和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调查2001~2003年头孢匹肟、亚胺培南对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的变化,以了解头孢匹肟、亚胺培南两种抗生素的稳定性。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GNS-120药敏卡测定头孢匹肟、亚胺培南等10种抗生素对699株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结果三年中,对于肠杆菌属细菌,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体外抗菌活性有下降的趋势,而亚胺培南、头孢匹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活性较为稳定。2001~2003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20.9~36.8%,上升较快,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6.7%~28.8%。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匹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对ESBLs阳性菌抑菌浓度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而亚胺培南对两组的抑菌浓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肠杆菌属细菌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头孢匹肟与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相比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稳定性高,喹诺酮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交叉耐药明显,且有上升的趋势。
喻华刘华蹇启政颜英俊周忠华
关键词:亚胺培南肠杆菌属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一种多用途抗凝剂的研究及初步应用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通过研究一种多用途抗凝剂所收集的标本使之适用于血图 ,凝血因子 ,大部分生化及免疫项目检验 ,以达到减少病人抽血量 ,一管血做多项目检查之目的。方法 制备含有复合抗凝剂的标本瓶 ,随机抽取病人血 2 0份 ,每份标本分别装于 1含有 EDTA- 2 K进口抗凝瓶 ,2自制抗凝瓶 (2瓶 ) ,3无抗凝剂试管。将 3立即在 Sysmex- K10 0 0测定各参数后待其凝固分离血清并 2一瓶分离血浆配对供生化、免疫、APTT等项目测定。同时将 1、2于室温下 1,3,6 ,9,2 4小时用 Sysmex- K10 0 0测定各项参数。统计处理用 x± s表示并用配对 t检验。结果 含有新抗凝剂复合物 2标本管收集之标本在 Sysmex- K10 0 0上 9小时的各血液学参数与不含抗凝剂 3管立即测定之值 (真值 )及 ICSH推荐的进口EDTA- 2 K抗凝瓶 1抗凝之标本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均 P>0 .0 5 ) ,而 MPV更接近于真值。 2 4小时 ,无论是进口抗凝瓶 ,还是自制抗凝瓶之标本 Hb轻度升高。其余各参数稳定。生化肝功、肾功及酶共 2 1项 ,新抗凝剂之标本与血清一致 ,唯有CK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 ,而对 APTT及两对半等免疫项目检查结果不发生干扰。结论 经研究及初步应用表明 :用含新抗凝剂复合物之标本管收集之血液 ,用于血液分析测定各参数后 ,其剩余标本之血浆?
蹇启政俞华陈梅李慧兰大丽饶绍琴杨明清
关键词:血细胞抗凝剂
咐醇酯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998年
通过低浓度咐醇酯(TPA)对不同型别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了解该试验在鉴别形态学分型困难的白血病及毛细胞白血病(HCL)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取骨髓或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白血病细胞>95%)进行观察。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TPA诱导下出现细胞聚集,胞浆长伪足,细胞化学POX、CE活性减弱,AE及PAS活性增强,溶菌酸含量增高,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前后细胞生长特性、细胞化学(除PAS外)、溶菌酶均无显著改变,毛细胞白血病TPA诱导后,细胞生长特性出现长枝状突起,SB由阴性变为100%阳性。结论:TPA诱导分化可帮助鉴别形态学分型困难的白血病。
蹇启政杨明清张青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TPA白血病HCL
从放人员染色体、微核检查的制片方法改进探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中染色体检查和微核检查效率进行实验方法的探讨。方法通过对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片和微核制片的收获过程进行改进,将两种标本制片在同一张玻片上。在染色体标本低渗之后,与微核标本混合,使实验中预固定、固定、滴片和染色步骤合并,从而实现同一张玻片上既包括染色体畸变标本,又包括微核标本。结果采集正常标本10份,受辐照标本10份。对于同一个体标本,采用改进方法检测到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结果与分别制作染色体片和微核片检测的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使该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在同样实现检测效果的前提下,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凌攀刘毅蹇启政陈曦阳赵仪陈闯王晓凤杨柳莹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接种制片
介绍一种陈旧血片和骨髓片的染色及复染
1989年
血液细胞的染色好坏与 PH 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血片和骨髓片制作后长时间不染色或已染色的标本长期储存,由于涂片与空气接触,吸收空气中的 Co2,使细胞偏酸性并使之退色,这时若用一般瑞氏染色法再染,偏酸性的细胞会吸收较多的硷性染料,使细胞本身及其背景呈现深兰色。
蹇启政
关键词:骨髓片血片血液细胞瑞氏染色法复染细胞结构
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的评价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CELL DYN 3 70 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与目测法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并对仪器测定网织红细胞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测定仪器在网织红细胞的批内及批间的精密度及携带污染率 ,并与目测法配对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仪器法测定网织红细胞批内平均CV为 7 5 5 % ,批间平均CV为 7 14 % ,携带污染率为 0 3 4% ,与目测法进行比较Y =0 .967x 0 .195 ,r =0 .93 ,配对t检验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ELL DYN3 70 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网织红细胞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高、检测速度快的特点 。
李慧蹇启政杨明清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目测法血细胞检验
多发性骨髓瘤36例临床与实验分析
1998年
目的:通过对36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回顾分析,了解MM的发病特点,减少误诊率。方法:将36例MM,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组整理并进行免疫分型。结果:36例MM,男∶女为2.6∶1,发病年龄32岁~73岁,中位发病年龄56岁。骨痛23例(64%),HB中位数值64g/l。24例(66.7%)尿蛋白阳性,30例(84%)检出M蛋白,14例(40%)检出本-周氏蛋白(BJP)。33例(92%)骨髓片中发现原、幼浆细胞及浆细形态异常。32例(89%)有不同部位骨质改变。24例免疫分型中,IgG型14例、IgA型2例、轻链型4例、未分泌型1例、未定型3例。住院期间死亡11例,不同化疗方案治疗23例,短期总有效率为79%。结论:由于MM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国外为60%,本组入院时为63.9%)。因此要使MM得到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蹇启政杨明清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ACE(1/D),AGT(M235T)及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相关性研究
林婴杨明清尹立雪黄文芳陶剑虹杜琼陈梅喻华张丁丁蹇启政杨正林王智斌李春梅邓燕
一、项目名称:《 ACE(I/D)、AGT(M235T)及AT,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四川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相关性研究》二、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基础医学其他学科310.99;临床诊断320.11三、主要内...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