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昌

作品数:36 被引量:178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肝癌
  • 17篇栓塞
  • 14篇化疗
  • 12篇化疗栓塞
  • 11篇动脉化疗
  • 11篇肝动脉
  • 10篇动脉化疗栓塞
  • 9篇晚期
  • 9篇肝动脉化疗
  • 8篇中晚期
  • 8篇细胞
  • 8篇肝动脉化疗栓...
  • 7篇肿瘤
  • 6篇原发性
  • 6篇晚期肝癌
  • 6篇消融
  • 6篇肝细胞
  • 5篇原发性肝癌
  • 5篇中晚期肝癌
  • 4篇动脉

机构

  • 32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余姚市人民医...
  • 1篇厦门市中医院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5篇赵昌
  • 21篇马亦龙
  • 15篇欧盛秋
  • 9篇蒙志斌
  • 8篇范立维
  • 6篇李志坤
  • 5篇陈祖毅
  • 4篇黄德佳
  • 4篇康平
  • 3篇齐锋
  • 3篇宋庆峰
  • 2篇黎乐群
  • 2篇向邦德
  • 1篇杨浩洁
  • 1篇裴圣林
  • 1篇唐卫中
  • 1篇韩成龙
  • 1篇马良
  • 1篇张世杰
  • 1篇葛万运

传媒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山东医药
  • 4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09
  • 3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栓塞家兔肝动脉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血管栓塞剂对家兔行肝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15只家兔,通过右股动脉—肝动脉置入微导管并注入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造影观察肝动脉的栓塞情况。于术前1 d、术后1、3、7 d取外周耳缘静脉血检测ALT、AST水平变化。术后3、7、14 d各取2只解剖,取出肝脏,大体观察肝脏表面情况,并制备切片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栓塞后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中栓塞剂推注过程顺利,均无微导管堵塞情况;栓塞后复造影,肝细小动脉及其分支、末梢动脉被栓塞未显影。术后1、3 d ALT、AST均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3、7 d ALT、AST均低于术后1 d(P均<0.05)。栓塞后3 d肝周结缔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肝血窦及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并见血栓形成。结论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对家兔肝动脉栓塞效果确切,可彻底栓塞目标肝动脉,对肝功能损害小,是一种理想的血管栓塞材料。
韦佳良蒙志斌范立维马亦龙欧盛秋赵昌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凝胶栓塞剂肝动脉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3例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Ⅱa~Ⅲa期,实验组(TACE联合PMCT治疗)28例,对照组55例(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常规每次治疗后3~4周行CT复查或肝动脉造影,根据碘油缺失、瘘口再通、癌灶残留及病灶进展等情况综合评定,再选择性行TACE或PMCT治疗,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毒副反应、复发转移率和生存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4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0.5、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79%、61%和95%、84%、6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24个月;0.5、1、2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4%、14.29%、32.14%和9.09%、34.55%、65.4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8例合并有肝动-门脉瘘(HAPS)者经TACE术反复封堵后仍有3例发生瘘口再通,实验组5例经TACE+PMCT治疗后未出现瘘口再通。结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不增加毒副反应。
赵昌马亦龙康平齐锋欧盛秋李志坤蒙志斌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SH2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突变可由致癌剂引起,也可由DNA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基错配引起。本研究通过利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方法检测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
赵昌
关键词:肠道肿瘤结直肠癌基因突变碱基错配
文献传递
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与支架组,各47例。支架组采取单纯胆道支架植入,联合组采取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至2019年4月的胆道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前TBIL、AST、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TBIL、AST、ALT均显著减小(P<0.05)。联合组术后的TBIL、AST、ALT显著低于支架组(P<0.05)。联合组与支架组均未见腹膜炎、胆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53%与2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结束,联合组失访2例,支架组失访3例。联合组胆道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47±1.67)个月、(14.16±2.37)个月、60.00%,均显著高于支架组(5.62±1.43)个月、(10.21±2.09)个月、38.64%(P<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梗阻性黄疸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延长胆道通畅时间与生存时间,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推广。
黄德佳欧盛秋覃华军张佰纳范立维赵昌马亦龙陈祖毅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射频消融肝功能
海藻酸钠微球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观察以海藻酸钠微球作为栓塞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经碘化油肝动脉化疗栓塞后予海藻酸钠加固栓塞治疗,对照组单纯经碘化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6~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mTTP)及安全性。结果 2个疗程后,观察组RR为37.1%,对照组为28.6%,P>0.05;观察组DCR为85.7%,对照组为62.9%,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mTTP为7.0个月,对照组5.6个月,P<0.01;观察组出现腹痛13例、消化道反应19例、肝功能损伤8例、乏力23例、肝脓肿1例,对照组分别为5、21、6、20、0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均未发生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肝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腹痛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用于TACE,可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mTTP,提高患者DCR,且安全性较好。
欧盛秋蒙志斌范立维马亦龙赵昌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海藻酸钠碘化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DEB-TACE联合C-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经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DEB-TACE)联合常规经动脉化疗栓塞(C-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44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DEB-TACE联合C-TACE治疗作为观察组,17例采用单独DEB-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疾病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WBC)、血尿素氮(BUN)水平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小板(PLT)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肌酐(CREA)水平呈下降趋势,两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B-TACE联合C-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近期疗效不优于单纯DEB-TACE。
苗颖赵昌
关键词:巨块型肝癌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2例疗效分析被引量:30
2015年
目的研究和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9月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22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并胆道支架植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胆道开通时间分别为(8.7±0.7)和(6.2±0.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4±0.8)和(8.7±0.5)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两组之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及胆道开通时间明显延长,对于125I粒子条联合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韩成龙马亦龙欧盛秋赵昌蒙志斌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植入术
脊柱肿瘤全椎体整块切除术前动脉介入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前行动脉介入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接受脊柱肿瘤TES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接受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将患者分为栓塞组(n=11例)和未栓塞组(n=23例)。对比两组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栓塞组的1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动脉介入栓塞,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组的术中中位失血量为900.00 mL,中位红细胞输入量为4.00 U,中位校准失血量为55.00 g/L,手术时间为(340.91±100.84)min,住院时间为(14.18±3.76)d;未栓塞组的相应指标依次为1200.00 mL、3.50 U、63.00 g/L、(313.48±72.21)min和(16.26±5.11)d,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肿瘤TES前行动脉介入栓塞相对安全,且可能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降低大出血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谭小宁张天文刘斌赵昌
关键词:脊柱肿瘤介入栓塞
基于倾向性匹配对比外科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效果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放疗(RT)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TACE+RT治疗的37例HCC+PVTT病人和2014—2017年接受外科手术的125例HCC合并PVTT病人的临床资料,倾向性评分配对后,共入组27对病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外科手术组与TACE+RT组的生存时间相近(13.9个月vs.14.0个月,P=0.810);外科手术组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2.8%、33.3%、27.9%和16.2%,而TACE+RT组为56.3%、33.4%、27.3%和17.7%。匹配后,外科手术组与TACE+RT组生存时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10.0个月vs.13.0个月,P=0.520);外科手术组1、2、3、5年总体生存率为48.1%、33.3%、16.7%和11.1%,而TACE+RT组为51.6%、31.3%、22.3%和17.9%。按PVTT程氏分型(Ⅰ、Ⅱ、Ⅲ型)进行亚组分析,外科手术组和TACE+RT组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中Ⅰ型PVTT的生存优于Ⅱ、Ⅲ型PVTT(19.1个月vs.11.8个月,P=0.028)。结论外科手术与TACE+RT治疗可切除的HCC合并PVTT病人的生存获益相近;手术切除可作为HCC合并Ⅰ型PVTT一线治疗方案,对于Ⅱ、Ⅲ型PVTT病人,TACE+RT可能是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验证。
苏庭世梁世雄黎建绪向邦德吴飞翔马良龚文锋叶甲舟钟鉴宏赵昌黄德佳黎乐群
关键词: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外科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
氢吗啡酮自控镇痛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肝癌多发转移难治性疼痛1例
2024年
1.一般资料病例:男性,37岁,因“肝癌综合治疗后3年余,多发转移半年”入院。病人于3年前确诊肝细胞癌,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未规律复诊,2023年6月复查CT提示:考虑肝VII段-肾上腺病变;肝硬化并门脉高压;两肺、胸腰椎多发椎体及附件、右侧肩胛结节,考虑多发转移癌;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双肾渗出性病变。于2023年7月至11月先后行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表柔比星80 mg),联合替雷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右侧肩胛部行放射性粒子植入。2023年11月20日病人自诉胸背部疼痛、下肢麻木,CT检查提示:胸椎转移瘤。由于肿瘤全身多发转移,疼痛程度加剧,病人再次入住我科治疗。
韦巧玲覃华军黄妍赵昌陈祖毅
关键词:渗出性病变腹主动脉旁下肢麻木胸背部疼痛自控镇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