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豫赣

作品数:47 被引量:237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建筑科学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建筑
  • 9篇化境
  • 5篇园林
  • 4篇对仗
  • 4篇庭园
  • 4篇美术馆
  • 3篇手法
  • 3篇理水
  • 3篇美术
  • 3篇建筑师
  • 2篇意境
  • 2篇因借
  • 2篇造园
  • 2篇如画
  • 2篇入画
  • 2篇美术馆设计
  • 2篇假山
  • 2篇建筑设计
  • 2篇建筑学
  • 2篇红砖

机构

  • 42篇北京大学
  • 5篇东南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4篇北京建筑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建筑设计...
  • 1篇北京建筑工程...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美术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作者

  • 42篇董豫赣
  • 4篇葛明
  • 2篇童明
  • 2篇李兴钢
  • 2篇赵辰
  • 1篇钱强
  • 1篇陈薇
  • 1篇鲁安东
  • 1篇常青
  • 1篇王澍
  • 1篇范路
  • 1篇王丽方
  • 1篇黄居正
  • 1篇彭怒
  • 1篇王维仁
  • 1篇王路
  • 1篇王欣
  • 1篇龚恺
  • 1篇张斌
  • 1篇易娜

传媒

  • 17篇时代建筑
  • 11篇建筑师
  • 9篇建筑学报
  • 1篇建筑创作
  • 1篇艺术评论
  • 1篇风景园林
  • 1篇建筑技艺(中...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式与应变——镜清斋赏析被引量:1
2021年
以疏密或错落这类术语讨论镜清斋于山水间的建筑布局,尚属建筑与园筑通用的"体宜"部分,而无法触及到园筑因借山水而应变的"因借"核心。将乾隆帝为镜清斋所写的诗歌意象,当成乾隆帝对镜清斋园林的理想愿景,以评估实际建成的园林场景能否达成所愿,并以此评价这座园林在后世翻建中的意象得失。
董豫赣
关键词:建筑因借体式
出神入化 化境八章(一)被引量:7
2008年
文章通过对"意境"的"化境"切入,阐明空间边界如何被相关生死的时间恐惧所确定,继而探讨时间如何为空间制定标准,在对中西方文化对"物我"边界的差异认识的展开里,文章试图厘清中国园林与建筑难以被西方建筑学同化的差异部分。
董豫赣
关键词:意境境界化境恐惧
与人合作
2007年
文章不是一篇严谨的方案介绍文字.不过是试图对发生在工地上与人的交流对设计的直接影响进行记录——工地是可能弥合建筑与图纸分离的唯一阵地.或者实践与理论对此阵地的长期漠视本身就存在问题。
董豫赣
关键词:建筑设计
林木叁姿
2015年
从中、日、法三国庭园对植物修剪的三种不同姿态,归纳出植物三种差异的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并试图证明这也是——中国园林、日本庭园以及法国古典园林的三种气质差异。
董豫赣
关键词:宜居入画如画
浑然天成——化境八章(二)被引量:5
2008年
"浑然天成"作为"出神入化"的"化境"实现,它将诠释唐宋以后的山水文化何以都要去除人工作品里的人工痕迹。而本章重点展开的却是三对概念:自然——偶然,自成——浑成,人工——天工,以"自然——偶然"这对概念来展开相关中国山水的形态讨论——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偶然"来把握"自然"的莫测形态:以"自成——浑成"这对概念来讨论这些莫测形态的成形机制:最后,将以人工之巧的"巧工"介入"人工——天工"之间,并试图从制作层面探讨"巧夺巧工"如何能将"人工"与"天工"合化为"浑然一体"的"化境"状态。
董豫赣
关键词:偶然浑成
捕风捉影 化境八章(七)被引量:4
2009年
与"经营位置"一章将重点集中在"精而合宜"的"原理性"综述相比,这一章"捕風捉影"并非另起主题,它只是试图基于老子的雌性视角,详细讨论"经营位置"里相关"巧而得体"的"巧妙"部分,并期望着能假借苏轼的"求物之妙"的女性视角,来弥补男性"形势"对"经营位置"的粗犷理解,并深入山水经营的动态过程中,以进行更为精妙的讨论。
董豫赣
关键词:风情风物得体
石山壹品被引量:13
2015年
以米芾的瘦、皱、漏、透四字品石、品山,已成麻木教条。以郭熙对山水要求的身体居游,品味太湖石涡旋的洞庭视觉形象,则石与山、形与意皆可通同一品。以视觉的洞庭与身体的居游这两条线索,借助对石与山的——峰岩、洞房、山台这几类山石形象进行品味,并对掇山远近、深远、气势等方法展开评估与分析。
董豫赣
关键词:洞房气势
瓦壁当山——李兴钢绩溪博物馆研讨会纪要被引量:9
2014年
黄居正:感谢李兴钢,今天我们有机会来到绩溪,在现场讨论他的设计作品。以前我们做过一些品谈会,都是就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来谈的,但昨天,绩溪博物馆的甲方、施工方和驻场建筑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建筑在施工二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实验,感受很深。
黄居正易娜赵辰鲁安东董豫赣董豫赣金秋野黄涛英李兴钢李兴钢张音玄邢迪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师施工方
稀释中式被引量:20
2006年
文章以中国建筑式样为批判的切入点,试图将文化的差距论还原为差异论;以中国园林为起点,试图阐释发生中国式样背后的中国文化;以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比较为重心,试图检验中国文化对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董豫赣
关键词:意境化境对仗
树石论坛被引量:3
2008年
“树石”的营造观象山校区一游,颇受启发教育。我理解,“树石”为本的营造观,并非简单地返璞归真,而是要把农耕的残骸和寓意,工业的建造方法,以及后工业的想法和手法揉合起来。从效果看,就是两个字:“简拙”。凝练而厚重,不似光鲜的“淫巧”讨喜,但却寓意深沉,手法独到,真能打动人。粗糙的工业砼墙、砼顶,罩上农耕的砖瓦表皮,配以硕大的杉木空腔板门,普通的铁活门闩,处处欲让人感受“树石”的内力;内外空间通畅利落,
常青董豫赣童明伍敬汤桦
关键词:手法砼墙校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