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旷怡

作品数:84 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分析仪
  • 16篇基因
  • 15篇凝血
  • 15篇细胞
  • 14篇血小板
  • 12篇血液
  • 8篇蛋白
  • 8篇血液分析
  • 8篇血液分析仪
  • 8篇尿液
  • 8篇计数
  • 8篇家系
  • 7篇电阻抗
  • 7篇电阻抗法
  • 7篇脂多糖
  • 7篇疟疾
  • 7篇阻抗法
  • 7篇红细胞
  • 6篇多糖
  • 6篇尿液分析

机构

  • 52篇温州医学院附...
  • 33篇温州医科大学
  • 5篇温州医学院
  • 4篇温州市第三人...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市人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台州市立医院

作者

  • 81篇舒旷怡
  • 31篇陈小剑
  • 25篇王晓欧
  • 21篇江明华
  • 14篇余玲玲
  • 13篇李绵绵
  • 12篇李帆帆
  • 11篇李向阳
  • 10篇李芳
  • 10篇柳洁
  • 9篇章赵华
  • 9篇杨锦红
  • 7篇李方去
  • 7篇李姗姗
  • 6篇杨威
  • 5篇杨爱平
  • 4篇陈陶
  • 4篇林素珍
  • 4篇陈小青
  • 4篇陈碧

传媒

  • 9篇中华医学遗传...
  • 4篇医学研究杂志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江西医学检验
  • 3篇浙江医学
  • 3篇检验医学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3篇2007年浙...
  • 3篇2007年浙...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2篇浙江实用医学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2015浙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尿儿童尿电导率变化的研究
遗尿症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疾病,它对小儿的心智和性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临床特点为一时性,有时夜间遗尿1~2次,时而消失,时而再现,个别除夜间遗尿还伴有日间尿失禁。尿渗透压是反映尿浓缩功能的最直观的指标,但并不是尿液分析...
舒旷怡陈小剑许锴金胜鑫
关键词:遗尿症尿电导率尿渗透压尿液常规检查
文献传递
异常血液标本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探讨被引量:4
2006年
舒旷怡陈小剑许锴王晓欧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电阻抗法
脂多糖结合蛋白和可溶性CD14对小鼠体内脂多糖结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对小鼠体内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结合作用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分组,共5组,分别注射蛋白终浓度均为100ng/ml的LPS与LBP、LPS与sCD14的混合液作为实验组,以及分别单独注射LPS、LBP、sCD14液作为对照组,30min后检测小鼠血清LPS浓度。结果第2组LBP组和第4组sCD14组的LPS检测浓度明显低于第1组、第3组和第5组的结果(P<0.01),第3组LPS与LBP混合组的LPS浓度明显高于第1组LPS组结果(P<0.01)。第5组LPS和sCD14混合组的LPS浓度高于第1组LPS组结果(P<0.05),第3组LPS和LBP混合组的LPS浓度明显高于第5组LPS和sCD14混合组(P<0.01)。结论 100ng/ml外源性LBP比sCD14能更好地结合小鼠体内LPS,减轻了LPS对机体的损害。
戎红辉舒旷怡郝振华林玲李向阳
关键词: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可溶性CD14ICR小鼠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叶松道舒旷怡陈晓晴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免疫学发病机制血小板平均容积患儿血小板比积
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复检规则的建立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建立本实验室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的复检规则。方法随机选取1109份门诊患者尿液标本在IQ200进行干化学和有形成分检测,同时进行标准化显微镜镜检,以镜检结果为判断标准进行复检规则设置,并分析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复检率。复检规则设置:1规则1,单纯干化学指标RBC、WBC和PRO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2规则2,单纯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指标RBC、WBC和CAST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3规则3,干化学和尿液有形成分等两套分析系统的WBC检测结果不符合,而RBC、PRO或CAST中任何一个参数在任何一台仪器上结果为阳性者;4规则4,两套分析系统的RBC、WBC、PRO(CAST)结果不相符合者。选取200份尿液标本对选定规则进行验证,通过复检率和假阴性率来评价选定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以显微镜镜检为"金标准"与IQ200检测结果进行分析,1109份标本中阳性标本占57.26%。制定的4种规则复检率分别为79.98%、59.51%、61.95%、39.77%,假阴性率分别为1.71%、0.18%、0.09%、0。选择规则4为最佳复检规则,进行有效性验证真阳性率为51.5%,假阳性率21.0%,真阴性率27.5%,假阴性率为0,复检率为32.5%。结论选定规则4为本实验室尿液分析复检规则,实施规则后有效筛选异常尿液标本,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陈小剑余玲玲舒旷怡王晓欧陈小青陈荣发宓恬王施施章赵华
关键词:尿液分析显微镜镜检复检规则
急性时相蛋白测定在感染性腹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陈小剑蔡艳群陈益平舒旷怡李绵绵刘彩霞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急性期
19975份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探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对19975份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分析,探讨持续改进措施,以提高标本的送检质量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医院LIS系统导出2016年9月-2018年8月实验室不合格标本19975份,其中住院组17252份、门诊组2703份;改进前5724份、改进后14251份,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门诊组的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住院组(P<0.01);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是抗凝标本凝固(29.82%)和标本采集量错误(28.72%),其余依次为病区/患者要求作废/医嘱重复(17.98%)、标本容器/类型错误(6.48%)、严重溶血/脂浊(5.43%),标本污染(4.41%)和空管(3.31%);不合格标本主要分布在门急诊检验实验室(78.73%),其余依次为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室(9.15%)、临床免疫检验实验室(5.77%)和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5.03%)、临床血液检验实验室(1.10%)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0.23%);改进后的不合格率低于改进前(P<0.05)。结论通过加强医护人员宣教,增强临床医师、护理和检验的不断沟通和积极配合,优化标本采集和运输流程,从而不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标本的送检质量及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蒋伟燕李绵绵舒旷怡宓恬陈小剑
关键词:不合格标本分析前质控
BPI在不同水平的内毒素下对诱导单核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
2010年
目的探讨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PI)在内毒素血症中对脂多糖(LPS)体内转运以及对单核巨噬细胞活化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本实验通过BPI单独及与LBP共同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检测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 BPI本身能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少量TNF-α,但TNF-α分泌量与BPI浓度无关(F=0.590,P=0.584)。BPI在LBP存在情况下抑制作用更明显。2ng/ml BPI和LBP混合即可以完全抑制1ng/ml LPS作用。结论 BPI能抑制LPS作用,但与BPI作用浓度无明显关系;LBP对BPI抑制LPS起协同作用。
任凭舒旷怡李向阳
关键词: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脂多糖结合蛋白
血液分析仪散点图异常对疟疾诊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利用疟原虫感染后患者血常规参数及散点图变化规律,探索快速简便发现疟原虫感染的方法。方法对15例疟疾患者的血常规参数及散点图进行分析,总结出疟原虫感染散点图的变化规律。结果疟疾患者外周血在SysmexXE2100的DIFF散点图和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散点图中嗜酸性粒细胞、不典型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特定区域出现异常散点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结论分析血细胞分析仪的DIFF散点图和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散点图时,疑有疟原虫感染,进行血涂片镜检,将提高疟原虫检出率。
王晓欧陈小剑舒旷怡李绵绵李芳
关键词:疟原虫散点图血液分析仪
一个Gly363Ser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1例凝血因子X(coagulable factorX,F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并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fibrinogen,FIB)及血浆FⅡ活性(F1Iactivity,FⅡ:c)、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血浆FⅨ活性(FIXactivity,FIX:c)、血浆FX活性(FX activity,FX: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ELISA法检测FX抗原含量(FX antigen,FX:Ag);用PCR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正向和反向测序;同时对100名健康对照DNA相应突变区域测序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序列和蛋白质构象改变特点及同源比对分析。结果先证者PT、APTT、FX:C、FX:Ag均有异常,分别为16.1s、49.0s、27%、56%,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PT、APTT、FX:C、FX:Ag分别为14.8s、37.4s、44%、34%;先证者外祖母PT、APTT、FX:C、FX:Ag分别为15.8S、42.2S、31%、45%;父亲的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均为F10第8外显子g.28076G〉A杂合突变,导致P.Gly363Ser,父亲无此突变。P.Gly363Ser突变导致FX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该先证者的家系中存在F10遗传性杂合突变g.28076G〉A(P.Gly363Ser),且该突变与FX水平降低有关,为国内尚未见报道的突变。
陈陶李帆帆舒旷怡柳洁沈晨芳章赵华金速速王晓欧江明华
关键词:凝血活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