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香
- 作品数:41 被引量:143H指数:6
- 供职机构:焦作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5例丘脑出血的临床与CT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本文报告我院45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并加以分析如下.
- 秦东香吕海东杨彬
- 关键词:丘脑出血CT影像学检查预后
-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6例LSM的临床表现、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肌肉活检病理改变。结果 LSM主要临床特点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近端肌无力为主,症状呈波动性,肌无力重而肌萎缩轻。血清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症、心肌炎、胃肠道疾病等。肌肉病理学特点为肌纤维内可见大量均匀的小筛孔样空泡,部分空泡融合成大泡或形成裂隙状。ORO染色证实筛孔样空泡被大量红染的脂肪颗粒充填,受累肌纤维以Ⅰ型纤维为主。4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沉积,其中1例伴有异常线粒体增多。结论 LSM是一种以易疲劳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脂质代谢障碍性肌病,肌无力较重而肌萎缩轻。神经电生理改变相对较轻,部分患者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激素、核黄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肌肉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LSM的重要手段。
- 吕海东瞿千千张燕陈芳钱琪秦东香李增富
-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神经电生理肌肉病理
- 杆状体肌病三例临床和骨骼肌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杆状体肌病(nemaline myopathy,NM)由Shy等于1963年首先报道,因在患者肌纤维中发现大量杆状体(nemaline body)而得名。该病临床罕见,国内仅有6例临床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经肌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NM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和肌肉病理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 吕海东李增富秦东香张三军钱琪马晓丽袁利卢燕婉
- 关键词:杆状体肌病病理分析骨骼肌MYOPATHY文献复习病理特点
- 小脑梗死25例报告被引量:1
- 2003年
- 秦东香马晓丽钱琪杨彬
- 关键词:小脑梗死CTMRI预后
- 中青年脑梗死1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20例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120例病人中,痊愈39例,明显好转45例,恢复较差33例,死亡3例。结论高血压病和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梗死常见,其临床预后并非均为良性过程,积极控制高血压病及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降低中青年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 吕海东杨斌秦东香马晓丽
- 关键词:脑梗死中青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0年
- 吕海东王国平秦东香杨彬李树林
- 18例小量脑干出血的临床分析
- 2002年
- 秦东香吕海东马晓丽杨斌
- 关键词:症状体征转归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型脑出血30例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微创术 )治疗中重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微创术是应用CT定位 ,颅内血肿穿刺 ,射流冲碎血肿 ,血肿腔内注入液化剂和引流来清除脑血肿。结果 我们应用微创术治疗中重型脑出血 3 0例 ,有效率 83 3 % ( 2 5 /3 0 ) ,死亡率 16 7% ,残废率明显降低。结论 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明显 ,手术创伤小 ,操作方便、安全 ,为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 郜建卫钱琪杨斌吕海东秦东香
-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CT定位
- 包涵体肌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附2例报告)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包涵体肌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包涵体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例患者分别于41岁及54岁发病,均以双下肢无力起病,远端重于近端,并逐渐向上肢发展;血清肌酶轻~中度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少数变性坏死纤维,伴炎性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证实肌浆内有大量涡轮状髓样小体及管状细丝包涵体。结论包涵体肌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肌肉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包涵体肌炎的重要手段。
- 吕海东张三军李增富秦东香钱琪韩凯马晓丽宋学云杨斌
- 关键词:包涵体肌炎病理学
-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生长抑素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中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评分,将未达到痴呆评分标准的患者纳入脑梗死非痴呆组(非痴呆组),共59例,将达到痴呆评分标准的患者再进行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分,大于7分者纳入VD组,共66例;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VD组、非痴呆组、对照组血清SS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VD组MMSE评分、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非痴呆组(P<0.01),非痴呆组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D组的MMSE评分与血清SS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1)。结论VD患者血清SS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痴呆呈正相关,体内SS水平的降低可以直接导致认知功能的减退。
- 卢燕婉吕海东秦东香李作孝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生长抑素